王國玉

【摘要】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制造費用在產品總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傳統成本法呈現出弊端,于是出現了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提供了比傳統成本法更準確的成本信息。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管理、產品定價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作業成本 傳統成本法 制造費用
一、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是指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通過對與產品相關聯的全部作業的跟蹤,為消除非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提供有用信息,達到最大限度的節約,增強決策、計劃、控制能力,最終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1、將制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并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2、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制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
二、傳統成本法
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歸集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一般分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再根據直接費用直接計入,間接費用分配計入的原則,對所發生的制造費用按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到相應的成本對象中去。
傳統成本核算系統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運用了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動因,而企業以不同數量、規格和不同復雜程度生產多樣化的產品組合時,這樣的分配比率將導致產品成本的不準確。
特別是目前許多企業采用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技術,能快速、高質量地生產出個性化強、品種多、批量小的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其次,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固定制造費用占有的產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管理者對制造費用的核算作革命性變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點轉移到制造費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三、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比較。
1、案例分析
甲公司是電子儀器生產企業,生產A,B兩種電子儀器,其中,A產品是企業的主打產品,B產品為企業新研發的產品。A產品定價3.72萬元,但市場銷售情況并不好;B產品剛投入銷售,定價3.12萬元,但銷售部門反應銷售顧客需求非常大,且顧客反應比其他公司的價格便宜很多。
兩種產品都是按成本20%加成作為銷售價格,針對A、B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公司管理層很疑惑。
A、B產品生產成本資料如下:
A、B產品產量均10臺,A產品直接人工成本14萬元,直接材料17萬元;B產品直接人工成本10萬元,直接材料13萬元,A、B產品合計發生制造費用10萬元。制造費用按生產工時分攤,A產品生產工時為700小時,B產品生產工時為300小時。
2、傳統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的差異:
(1)間接費用歸集標準的差異。在傳統成本法下,間接費用指制造成本,只包括與生產產品直接、間接有關的費用,而用于管理和組織全廠生產、銷售產品和籌集生產資金的支出作為期間費用;在作業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則是完全成本,對最終企業價值有益的合理有效的支出,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它強調的是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論其是否與生產直接、間接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期間費用歸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無效的支出。
(2)成本分配基礎的差異。傳統成本法計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輔助部門歸集的制造費用以一種平均線性方式的分配到各產品,多采用生產工時作為分配標準,未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是一種 “絕對不準確”的信息;而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產品成本信息可視為一種相對準確的信息。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時著眼于費用、成本的來源,將間接費用的分配與產生這些費用的原因聯系起來。在分配間接費用時,按照成本動因進行分配,使成本的可歸屬性大大提高,并將按人為標準分配間接費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準確性。
(3)適用條件的差異。傳統成本法適用于產品結構單一、制造費用的數額相對較小,且其發生與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實上相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作業成本法一般適用于間接費用所占比重較大、產品品種繁多、產品生產工藝復雜多變、生產經營活動十分復雜、較好地實施了適時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當局對傳統成本計算系統提供信息的準確度不滿意的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
四、結論
作業成本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成本法的缺陷。通過對作業成本計算與傳統成本計算相比較,可以看出將成本動因作為分配基礎提高了產品與其所承擔成本的相關性;提高了產品成本分配的準確性,因此,作業成本能提供“相對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
參考文獻:
[1]張鳳霞 從案例分析看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2]丁曉峰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