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京
【摘要】曾經輝煌一時的湖北評書傳承卻不容樂觀,在岌岌可危的情況下,2008年湖北評書入選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下湖北評書的生存境況主要存在后繼乏人、書目青黃不接、書場少而零散、受眾老齡化且規模小等問題。湖北評書的傳承發展需要政府、市場、傳承人的共同努力,針對以上問題,對癥下藥,讓湖北評書在新時代活起來。
【關鍵詞】湖北評書 生存環境 傳承 活化
一、盛極一時:湖北評書的過去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表達的一種說唱藝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長江沿岸的的宜昌、孝感、武漢、荊州、沙市等地。明清以來,漢口鎮一直是四大名鎮之首,商業手工業繁榮,茶樓酒肆相繼出現,湖北評書也在武漢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當時漢口歸漢陽縣巡檢司管理,同業公會,商會來進行評書市場商業秩序管理??梢姰敃r說書藝人在武漢發展的盛況。
民國時期,武漢登記在冊的說書藝人已有兩百多人,并繳納營業稅。直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以容宗圣、陳樹堂、江云卿為代表 “三大流派”。說書藝人多自然書目也就多,這三派代表人物的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品可達十余多部。自1958年后,不斷有湖北評書作品以及演員在全國獲獎,何祚歡等一批湖北評書表演藝術家在評書領域有著一定的地位,曾獲“五個一工程獎”,《楊柳寨》獲全國優秀曲目創作一等獎、《掛牌成親》獲全國優秀曲藝作品一等獎等。湖北評書在2016年開館的江蘇泰州評書評話博物館占有一席之地,何祚歡老師捐贈了《楊柳寨》的手稿。湖北評書也曾走出國門,在美國的舞臺上綻放光彩。然而湖北評書卻在當今快節奏的下的發展道路步履維艱,境況堪憂。
二、瀕死:當下湖北評書的生存境況
(一)人才:后繼乏人
現在武漢的評書藝人從事各行各業,有業余說書,把湖北評書當成專長成為主持人的,也有職業說書,但形不成一個同業公會,整體處于一個復蘇的階段,北京,上海的傳統曲藝已出現行業化趨勢,例如北京的嘻哈包子鋪、郭德綱德云社等。武漢缺乏這樣統一行業協會來培養人才,僅靠師徒關系很難形成規模。武漢地區的有威望的評書演員年齡稍長,在湖北評書傳承人的培養上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真正有實力,有原創能力的年輕演員少之甚少。
(二)書目:青黃不接
評書書目來源于“底子書”、“路子書”、“雨夾雪”等,其中更多是雨夾雪,即在“底子書”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的創作。何老師自己業余時間也搞創作,其出版的書可達上百萬字。何老師說:“評書老觀眾我們要,但是青年人喜歡的題材老觀眾不見得不喜歡,由于時代發展的原因,老觀眾喜歡的題材青年人才不一定喜歡?!鳖}材的新穎性,時代性、創新性才是曲目內涵不斷更新的源泉和動力。在訪談中,可以感覺到何祚歡老師雖年過古稀,卻依然緊跟時代潮流,對一些當下流行的事物頗為了解。
(三)書場:少而零散
民國時期,武漢市茶館的接近是一千四百家。也有文字記載,1934年是七百二十多家,抗日戰爭爆發時期,在如此緊張的環境下,光漢口就有六百九十六家茶館。2016年春節前后武漢曇華林錢園以及楚藝館說書藝人先后取消了評書演出,武漢市評書市場無法支撐表演團體和經營場所的正常運行。何祚歡老師說:“武漢曇華林的錢園的評書藝術不再商品化時,武漢已不再有類似的說書地方了?!彼囆g離不開商業化,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藝術成為一種文化產品投入到商品流通領域中而產生經濟價值,經濟價值反作用于文化價值,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藝術的發展,即文化的經濟化,經濟的文化化。現在我們看到的老牌子劇場,武漢劇院比較老,但它畢竟是1959年的東西,比它更老的清芬劇場根本不能觀看,楚風劇場市場化的浪潮中逐漸被掩埋......
三、活化:振興湖北評書的建議
(一)依托高等院校,培養各類型評書人才
2014年北京評書落戶在北京戲曲職業技術學院,讓評書藝術進入課堂。武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擁有上百所高等院校,各個院校大多開設表演藝術系,在培養說書人才上,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除了讓湖北評書進入大學課堂之外,也可在各大高校建立湖北評書保護傳承研究所,培養高校師生保護湖北評書文化的責任感,樹立區域文化自信,從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這是培養湖北評書研究人才。此外,湖北評書還要培養創作人才,表演人才,經營人才,形成“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化趨勢,同時向著打造“全能化”人才方向發展。
(二)適應時代發展,原創書目更新不斷
人才的培養是為了讓湖北評書發揚光大,湖北評書表演的主體部分莫不是表演者和書目,一場精彩的湖北評書表演,不僅在于表演者功力,還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如果評書說來說去只是那些老套的歷史故事,人物傳奇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淘汰,然而這并不是說要摒棄傳統書目,而是老書新說。關于原創書目的來源不僅僅局限于祖輩流傳下來的以及評書人才的創作,也可向社會公開征集評書原創書目,例如舉辦湖北評書原創書目評比大賽,合理改編傳奇故事小說等來拓寬湖北評書書目來源。
四、總結
堅持政府引導,評書藝人主體地位,市場參與的路線,樹立文化自信,共同推動湖北評書活化傳承,讓湖北評書從傳統書目中,市井小巷間,鄉間土地上,劇場舞臺上活起來,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使湖北評書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代表,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當今時代散發它獨特的魅力。
(指導老師:方秋梅)
參考文獻:
[1]萬生鼎.(1997).湖北評書的源流和流派.武漢文史資料
(2),181-184.
[2]萬生鼎.(1999).湖北評書的三大流派.武漢文史資料(7),
29-30.
[3]鄭俊義.(2002).文化經濟化演進過程中的相關因素分析.
蘭州商學院學報,18(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