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闖 王晨
[摘要]財務戰略貫穿于企業整個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傳統的財務戰略管理絕大多數以股東利益最大化和企業自身利益為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責任、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等方面的問題?;诠采碚摚谄髽I的財務戰略制定和實施時應考慮社會責任因素,對傳統的財務戰略理論進行拓展;在實踐路徑方面,企業應培養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明確各部門的職能性質,建立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加強無形資本投資,創新融資內容和渠道。
[關鍵詞]共生理論;財務戰略;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B
一、共生財務戰略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財務戰略
總體來講,企業財務戰略是指為了謀求企業資金均衡有效的流動、增強財務優勢、實現企業整體戰略,在分析企業內外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對企業資金進行全局性、長期性與創造性的計劃和執行的過程。
財務戰略是整體性的決策,著眼于未來,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做出判斷。對于財務戰略的目的,范疇等理論問題上,學術界仍然存在分歧。財務戰略與其他企業戰略存在共性,同時具有獨特之處。科學地界定財務戰略的本質,要考慮其共性之處,同時不能忽略其獨有的特點。財務戰略從屬于企業戰略,又獨立于企業戰略。財務戰略的目的是促進資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強企業的財務競爭優勢,從而支持企業整體戰略的實現,財務戰略按職能可分為投資戰略、籌資戰略、營運和股利分配戰略;按綜合類型可分為擴張型、穩增型、防御型和收縮型財務戰略。
(二)共生理論
共生是源于生態學的概念,指不同物種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受益、彼此達到平衡狀態而共同生存的過程。隨著生態學方法和理論在各個領域的滲透,共生的思想已經突破了生物學的范圍,逐漸應用于社會、經濟、管理等多個學科和實踐領域。
共生理論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等要素,共生理論下,可以將各個利益相關者視為一個共生單元,企業則是由這些共生單元形成的共生體,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也融入了共生模式的思想,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實現持續的共生共榮。因此,企業應該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其共生單元和社會利益,從而維護并受益于良好共生環境。
二、共生視角下的財務戰略拓展
(一)拓展的籌資戰略詮釋
根據波特的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企業應該根據風險的不同和轉化,選擇不同的籌資戰略。簡單來說,成長期的企業經營風險較大,所以為了降低財務風險,企業會選擇以風險投資的方式進行融資:成長期階段,經營風險有所降低,但依舊處于高水平,所以仍然以權益籌資為主:成熟期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居中,此時可以采用權益和負債配比的融資方式:衰退期的經營風險最低,此時可以選擇以負債融資為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利用資本結構的不同,平衡企業不同方面的風險,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
基于共生的視角,資本的需求者和提供者是處于同一個共生圈中的不同共生單元,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利互惠,相互依賴的關系。企業需要資金來實現自身的發展,而資本的提供者也需要投資項目實現資本的增值,并且資本市場作為其共生環境,其制度建設,信息公開程度等方面,都影響著企業和資本提供者之間的共生程度。
所以,基于共生視角的企業籌資戰略,要向企業的外延拓展,企業應基于共生共榮的目的,與投資者建立合作關系,使共生圈的整體風險最小化,而不僅僅考慮企業自身的資本成本及風險。融資及投資企業都應遵守誠信和公平原則,加強信息透明度。在籌資戰略的制定方面,積極披露信息,配合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調查,與共生圈內的共生單元積極溝通合作,滿足自身資金需求的同時,為資本增值提供健全的市場。
(二)拓展的投資戰略詮釋
投資戰略是總體戰略的子戰略,是指企業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根據企業戰略目標,選擇投資項目,從而獲取投資收益所做出的選擇,是指企業對投資活動的全局性戰略規劃。但是在傳統的投資策略中,對投資的評價多以投資帶來的凈現金流量為評價標準,如凈現值法、現值指數和內含報酬率等常用的投資項目評價方法,都是以現金的流入和流出為衡量基礎,這種標準過于單一,難以全面衡量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從整體共生環境的角度來看,傳統的投資收益衡量方法只考慮企業投資項目周期內的現金流入和流出。這種評價方法,站在項目周期的時間范圍之內,忽視了項目周期以外的長期收益和非貨幣性收益,如企業考慮社會責任后的企業聲譽、品牌和社會責任績效方面的價值溢出。
另一方面,共生理論指導投資者具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從整個共生環境來考慮投資活動。因為其他的共生單元會間接影響企業自身的利益,收益的衡量并非傳統形式的從企業直接的現金流出和流入,而存在著間接和轉回的收益和非貨幣性收益,如社會責任和保護環境方面的投資,會通過其他共生單元的獲益,最終反饋給企業自身,提高企業形象指數和社會價值,但是因為其收獲和投資之間的間接性和計量方法不完善性,導致傳統投資戰略對這些收益的忽視。
(三)拓展的分配戰略詮釋
傳統的分配戰略主要是企業本身和股東之間的博弈,是企業凈利潤的分配,集中在企業留存和分配股東的問題上。根據企業總體戰略下職能戰略的要求,財務戰略提出了基于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股利政策的選擇方式。企業初創和成長階段對于資金的需求較高,應采用零股利或低股利政策,在成熟期企業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可以采用穩定增長的股利策略或剩余股利策略,而衰退期則采用高股利政策,將資金歸還給股東。
在共生觀的視角下,企業的分配戰略與傳統的分配起點不同,共生觀的分配戰略以企業生產經營為出發點,企業利益的分配不僅指經營所得,而是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營運活動,分配的對象在企業自身和股東的基礎上,擴展到外部環境等多個共生單元,政府通過稅收獲得盈余分配,債權人通過利息獲得利益,員工通過薪酬獲得利益分配,各個共生單元的利益均衡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三、共生財務戰略的實踐路徑建議
(一)培養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
在共生觀的視角下,企業的財務管理與社會責任承擔并不是此消彼長的兩個方面,企業價值和社會責任存在著互相依賴和互相促進的關系。企業對于社會責任方面的投資,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創造了可持續的環境,獲得了隱形的社會資源。企業通過財務戰略和其他戰略的規劃實施,保證企業發展的物質和資金資源,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提高整個共生系統的環境質量,為企業戰略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外部實施環境的保障,從而可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要摒棄傳統的以利潤最大化衡量企業價值的理念,樹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保護公共環境的企業文化。
(二)明確各部門的職能性質
在共生觀下,企業社會責任和對于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等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之中,與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責任的履行不能單獨依靠企業的某一單獨的部門,企業要找到各個職能部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共生整體的作用點,將其與傳統的部門職能區分開來,以便各個部門之間明確責任,相互銜接。
(三)建立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按照傳統的評價方法,很多的企業投資行為在項目周期內獲利,但從長期來看,會對環境和社會產生負外部效應,影響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因而必須關注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積極地關注社會責任有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例如環境友好型產品可以獲得稅收優惠:企業關注外部環境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等等。所以,應該建立社會和環境等層面的評價體系,使企業的決策更加符合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可以包括財務與非財務因素,如質量成本、員工滿意度和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標。
(四)加強無形資本投資
企業的資源對于企業競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企業資源中,具有核心優勢的是企業的無形資本,無形資本的投資包括人力資本投資、品牌投資、企業文化投資等。這些無形資本投資在短期內并不一定但來正的現金流量,但是卻符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些無形資本投資可以增加財務戰略和社會責任的協同效應,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創新融資內容和渠道
傳統的企業融資多指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貨幣資金,從而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求。融資渠道集中于銀行和證券市場。而在共生觀的視角下,企業可以擴大融資內容和融資渠道,在融資內容上采用專利融資、商譽融資等;在融資內容上考慮以協作、外包和貼牌生產等方式代替現金和實物融資,從而增強傳統融資的靈活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