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葉婷
【摘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從2016年5月1日起,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4個行業全面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稅負只減不增。從目前來看,“營改增”稅收效果開始逐漸顯現。本文闡述“營改增”試點運行的基本情況與“營改增”帶來的效應,并提出進一步推進“營改增”的對策。
【關鍵詞】營改增 稅制改革 效應分析
一、“營改增”稅制改革發展進程和運行情況
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營業稅和增值稅并存的弊端日益凸顯,人為地將產品和服務割裂開來,分別使用不同的稅種的稅收制度,越來越不能適應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要求。2011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正式拉開“營改增”稅制改革的序幕。從2012年1月1日起,歷經四年,“營改增”試點已在全國范圍鋪開,覆蓋了交通運輸業、現代服務業、鐵路運輸業、郵政服務業及電信業五個行業。截至2016年5月1日,“營改增”試點行業再次擴大,在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以及生活服務業推行改革,至此,所有營業稅涉及行業全部完成稅制轉變,營業稅退出了歷史舞臺。
自2012年1月1日啟動“營改增”試點到2016年8月31日,“營改增”已累計減稅8905億元。其中,今年新納入試點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自身減稅486億元,5-8月份合計實現減稅1646億元。2016年1-8月份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493億元。
5-8月份,新試點納稅人稅負也呈現下降趨勢。金融業實現增值稅1013.19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108.35億元,稅負下降9.66%;建筑業實現增值稅756.22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44.73億元,稅負下降5.58%;房地產業實現增值稅655.01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51.13億元,稅負下降7.24%;生活服務業實現增值稅702.29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282.11億元,稅負下降28.66%。
二、“營改增”試點效應分析
隨著“營改增”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大,改革紅利進一步得以釋放。
(一)統一稅法。在服務業全面實施營改增前,我國實行二元稅制:對工商業征收增值稅,基本稅率適用17%,優惠稅率適用13%,簡易征收稅率適用3%;對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征收營業稅,適用3%和5%兩檔稅率。在統一市場經濟下,針對不同產業采用兩種不同稅制,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全面實施營改增,將二元稅制改為一元稅制,從而構建有利于形成統一稅法、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稅收環境。
(二)消除重復征稅。通過全面實施營改增消除重復征稅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服務企業外購貨物和服務繳納的增值稅允許抵扣,從而消除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復征稅;另一種是服務企業為下游企業提供服務發生的增值稅,由下游企業抵扣從而消除產業交往中的重復征稅。
(三)優化稅制結構。我國現行稅制結構是以流轉稅為主體,流轉稅是按銷售額計算征稅,而不是按利潤或收益所得額計算征稅,由于我國不同行業利潤率差異大,如果按統一稅率征收,對于利潤率低的企業稅負會偏重,而對利潤率高的企業稅負可能偏低。通過營改增減輕企業流轉稅負的同時會提高企業所得稅負,同時可為資源稅、環境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預留改革空間,以實現降低間接稅比重,提高直接稅比重,優化我國稅制結構目標。
(四)企業直接減稅效應。由于在營改增前服務業征收營業稅,所存在的重復征稅主要是指服務企業從上游企業購入材料和設備繳納增值稅不能在服務業營業稅中抵扣,以及服務企業向服務企業購買服務承擔營業稅不能抵扣,從而形成企業性重復征稅。營改增服務業外購材料、設備、服務承擔的進項增值稅允許在服務銷項增值稅中抵扣,從而避免了服務企業與上游企業之間的重復征稅,減輕了營改增試點服務企業稅收負擔。我國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減稅和持平企業比例高達78.7%,增稅企業僅為1.3%,說明減稅效果較為明顯。
(五)經濟結構優化。全面實施營改增有利于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服務業對下游企業開具增值稅發票由下游企業抵扣,減輕下游工商企業稅負來拉動服務業發展,以及服務業和工商業聯動發展。二是通過生產企業內部服務部門獨立分離,以及服務業務外包來擴大服務規模。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處于下行調整中,但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說明全面實施營改增對支持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起著重要作用。
(六)產業層次提升。雖然營改增對新興業態和傳統業態影響性質相同,但不同層次服務業從營改增獲益有所不同,總的特點是產業層次和技術含量高的現代服務企業得益大于產業層次和技術含量低的傳統服務企業。新興業態網絡服務企業,服務經營規模龐大、所需設備規模相對較大,大多又處于設備投入更新階段,從而能獲得較多進項抵扣。因此,營改增有利于做大做強研發、設計、物流和營銷等高端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在產業層次上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從傳統走向現代。
(七)企業轉型發展。服務業全面實施營改增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組織方式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具有積極推進作用。一是利于服務外包發展。雖然由企業外部提供服務仍要由提供服務企業繳納增值稅,但可以由接受服務企業從增值稅進項稅中抵扣,使內部提供服務還是外部提供服務不影響企業稅負,有利于企業內部服務部門從生產企業分離,促進外包服務發展。二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全面實施營改增不但擴大了征稅范圍,更是增加了抵扣項目,尤其是在固定資產設備抵扣基礎上,進一步將納稅人購入不動產納入進項稅抵扣范圍,使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入不動產投資成本降低9.91%,可有效拉動投資,利于增加有效供給,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地方稅體系建設。一是改革消費稅,促進消費升級,調整消費結構、投資方向、稅種屬性,由生產環節轉到消費環節征收。二是加快推進資源稅全面改革。推進向原油、天然氣之外的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的“擴覆”,以增強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資源豐富而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財力。三是加快地稅部門代征社保稅,進一步擴大地稅收入規模。“營改增”后的地方稅體系構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國家應根據“營改增”改革的步驟分階段實施,適當提高地方稅種的收入規模和所占比重,使其既能調動地方政府的征收積極性,又能與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促進經濟體制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簡并增值稅稅率,規范增值稅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增值稅制。在全面實施營改增后,應適時將現行的17%、13%、11%、6%四檔稅率和過渡時期的多檔簡易征收率進行簡并,同時規范增值稅優惠政策,以更好地發揮增值稅公平、中性的稅制優勢,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奠定良好的稅制環境。在優化稅制的基礎上,應按照稅收法定的要求,適時推進《增值稅法》的制訂,相應廢止《營業稅暫行條例》和《增值稅暫行條例》。
(三)逐步改進抵扣方式,形成更加完整的抵扣鏈條。“營改增”對銀行業減稅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引起規模較大的銀行稅負不但未減少反而增加,應逐步完善抵扣鏈條,建立嚴格監管標準,將其合理收支全部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由部分抵扣向全額抵扣過渡。
(四)進一步完善“營改增”稅制改革,規范地方和政府的分享比例。全面實行“營改增”后,新辦企業的所得稅全部劃歸國稅征管,地方稅收再次面臨流失困境。為了平衡央地財政關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短期可以通過增值稅分享比例的調整來彌補地方財力的“損失”,但該措施不宜長期使用;二是地方財政要加強地方稅的培育,要加強地方小稅種的征管,把小稅種培養成為大財源,增加地方可用財力。
參考文獻:
[1]賈康.為何我國營業稅要改征增值稅[N].北京:中國財經
報,2011-11-22.
[2]李彬.“營改增”試點擴圍遭遇現實難題[N].北京:人民政
協報,2012-03-27.
[3]程實.結構性減稅戰略在激勵全新發展理念[N].上海:上
海證券報,2012-11-23.
[4]王勁松.營改增引發多重“蝴蝶效應”[N].北京:中國財經
報,2013-03-05.
[5]黃運.“營改增”經濟效應的作用機理[N].北京:中國稅務
報,2013-08-02.
[6]馬念誼,黃浦林.“營改增”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
究參考》2015( 4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