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輝
一、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情況簡介
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位于縣域東部,省道226桃源大道中段,全鄉共有以維回新村為主的6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其中維吾爾族7883人、回族1316人,是除新疆外最大的維吾爾族居住地,素有中國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是翦姓維吾爾族的發源地,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著名教育家、維吾爾族杰出代表翦伯贊先生的故鄉。這里的維吾爾族,自明洪武年間受命來此平亂,已繁衍生息了六百四十年,與其他各民族同胞緊密團結,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楓樹維回鄉始終把民族團結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從強化民族團結基礎工作著手,呈現了多民族和諧共處、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鐵木爾?達瓦買提、司馬義?鐵力瓦爾地、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等都多次來此指導工作,看望親人。該鄉2005年先后被省市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07年該鄉維回新村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014年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重點建設單位;在今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楓樹維回鄉又被授予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二、桃源縣楓樹維回鄉民族團結促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扶貧攻堅政策落實不到位
桃源縣被納入湖南省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試點參照單位,但在具體落實扶貧攻堅有關政策過程中,國家有關部委還沒有將桃源縣納入比照享受西部開發政策范圍,在享受財稅、國土、產業、基礎設施、教育、幫扶等優惠政策時,桃源縣與其它西部地區區縣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民族政策落實不到位
“民族地區興辦企業,從投產之日起,連續3年免征所得稅,2年減半征收所得稅(地稅)”的優惠政策,該鄉民族企業一直沒有得到享受;清真“三食”財政支持和補貼政策一直沒有得到落實,對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干部職工由所在單位給予生活補貼的標準多年來一直維持在每月10元,遠遠低于物價水平和其它散居少數民族地區補貼水平。
(三)民族干部培養力度還很不夠
目前該鄉現有8名少數民族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配備比例已達到《湖南省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條例》中規定的比例,其中維、回族干部2人,班子成員1人,本地維吾爾族干部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少數民族干部的比例與少數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大體相適應。”這是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出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申的一項重要政策,特別是本地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這對于穩定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局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民族宗教文化傳承保護嚴重不足
經過600多年的變遷,導致維、回傳統民族宗教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保護,建筑、服裝、飲食以及民族宗教習俗都在逐漸流逝,特別是民族語言和藝術已接近失傳,民族宗教特色逐漸弱化。在民族語言和藝術上雖然采取了大學生支教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但總體來講,還是缺乏長效機制,且規模和受眾群都不大;在保障穆斯林土葬習俗方面,還面臨著土地流轉等問題,對民族公墓的修建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
三、桃源縣楓樹維回鄉民族團結促發展的啟示
(一)要將尊重少數民族宗教文化與維護社會和諧國家統一相結合,建立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方面,民族團結、融合并不是要消滅異己,而是相互促進和提高,從而達到“和而不同”、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在民族地區,對于少數民族的傳統宗教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我們要給予大力的支持,從而建立民族團結、互信、互愛的情感基礎;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堅持民族宗教文化活動,必須在維護社會和諧國家統一前提下進行的原則,積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意識等主流思想觀念的教育宣傳,從而防止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受狹隘的、錯誤的、別有用心的民族觀、地域觀、歷史觀的蠱惑。因此,我們要堅決依法打擊任何借民族宗教文化之名,行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分裂國家之實的犯罪行為。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宗教文化活動依法健康發展,實現族群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協調統一。
(二)要將凸顯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特色與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建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既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也是其經濟發展的獨特品牌。桃源縣楓樹維回鄉積極挖掘地方民族宗教、人文歷史資源,修繕民族祖先哈勒?八士將軍陵墓、建造伊斯蘭風格的牌樓、全面擴寬整修清真寺;原址原貌修復翦伯贊故居,努力打造 “維吾爾族第二故鄉”的地方發展品牌,為地方發展提高了知名度和競爭力,并以此開發和帶動“楓林花海”觀光旅游,清真食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很好地利用了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的特色品牌效應,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民族地區就是要因地制宜的開發和打造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品牌,從而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增強民族地區自身的造血功能,改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一味等、靠、要的局面。
(三)要將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民主政治權力與促進地方發展相結合,建立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政治發展的長效機制。
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廣大的少數民族同胞,積極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充分行使應有的選舉權、參政議政等民主政治權力,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地方發展的建設中來。為此,我們還應注重本地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特別是那些政治覺悟好、工作能力強、學識水平高、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具有較高威信的少數民族干部,我們要大膽的提拔任用,要讓他們成為黨和政府與少數民族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成為維護地方社會和諧穩定、化解民族矛盾的“穩定器”和中堅力量。
(四)要將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幸福感與改善民生環境相結合,建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總書記代表黨對人民群眾做出的莊嚴承諾。我們就要通過加強教育、醫療、養老、道路交通、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建設,特別是根據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習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上給予支持與傾斜,讓廣大少數民族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感受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切實增強他們的幸福感,讓他們安居樂業,從而更加珍惜、維護和鞏固這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