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波
隨著互聯網發展,人們發現在工業4.0時代,通過傳統的ERP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和e-Learning系統來培訓,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工作應用場景。同時,“遺忘曲線”和“721模型”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傳統培訓方式只能給學習者帶來10%的經驗成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等新興學習技術層出不窮。
早在1990年,美國波音公司的研究員湯姆·考德爾(Tom Caudell)就提出了AR一詞,只是當時并未流行開來,不僅手持AR小產品沒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智能眼鏡很昂貴,看上去也很古怪。如今,隨著AR技術逐步為人們所接受,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谷歌眼鏡等頭戴式電腦的到來,增強現實技術變得更為實用,將真正顛覆教育培訓行業。
縮短工作和學習場景的距離
傳統企業培訓有四個亟待解決的痛點。
第一,以往的培訓方式——面授培訓、e-Learning或者M-Learning很難做到個性化培訓;
第二,在工業環境下,企業很注重以實踐為主,但是學習與練習往往無法并重,無法解放雙手;
第三,由于大部分員工幾乎使用不到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培訓師無法管理到一線員工的工作和培訓細節,大數據無法客觀采集和輸出;
第四,企業學習最常見的痛點是,傳統企業培訓無法解決員工“學時不能用,用時不能學”和“遺忘曲線”的困境——員工從培訓所學到的知識,只有10%能夠用在工作上,而且員工70%的學習經驗來源于工作中的鍛煉,20%來源于自我學習,僅10%來源于培訓(見圖表1)。
因此,要提高培訓效果,核心是解決“遺忘曲線”和“721模型”帶來的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工作場景與學習場景的距離。如果當下能夠把學習到的東西立即無縫使用在工作上,遺忘問題將能得到有效解決,工作中獲得的經驗也可以有助于即時鞏固所學內容。AR的出現掙脫了傳統培訓的束縛,帶來了全新的培訓方式,達成了培訓所強調的“即需、即學、即用、即評”。
培訓可被分為培訓1.0、2.0、3.0三個階段,在此過程中,一個明顯的演變特征是,縮短了工作場景和學習場景的距離(見圖表2)。在培訓1.0(傳統面授培訓)階段,老師是主導者,學生是被動學習。一對多的培訓,導致個性化較弱,個人學習者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
在培訓2.0階段,老師變成輔導者,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和條件相對成熟。此階段的標志性學習方式是混合式學習,由于PC和手機的特性,學習者擁有自主選擇權,個性化培訓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到了培訓3.0階段,AR的發展,有效解決了“遺忘曲線”和“721模型”這兩個長久的痛點。此階段的培訓方式是實時的工作輔助,讓培訓場景與工作場景無限接近直至重疊。
AR成就高效的培訓
我們可以看到, AR智能眼鏡的特性使得培訓場景與工作場景無限接近直至重疊。這意味著所學的知識可以完整滲透到工作中,讓無論是面授培訓還是e-Learning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完成高效的培訓。
體驗感是AR培訓的關鍵
要實現最高效的培訓,作為連接兩個場景的核心硬件——AR智能眼鏡,需要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無論在工業中還是實操類培訓中,反復抬頭低頭、操作流程復雜、身體不停移動、操作過程久、雙手握物料工具等使用場景,都對AR智能眼鏡提出了體驗方面的高要求。
專業級的使用場景通常要進行長時間的培訓與實操,這就要求AR智能眼鏡戴得穩、戴得久、看得清。很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國外的AR智能眼鏡都不能算完全合格:單目式的智能眼鏡看不清;市面上雙目式的智能眼鏡戴不穩;頭箍式雙目AR智能眼鏡則戴不久。
因此,在設計AR智能眼鏡時,戴得穩、戴得久、看得清成為嚴格的標準,三者缺一不可。合格的AR智能眼鏡應視角大、真實感強、無眩暈,顯示屏能夠根據需要隱藏、出現、移動,攝像頭中置,觀看圖像場景與現實場景更貼合。
軟件,讓培訓無限接近工作場景
在硬件滿足要求的情況下,軟件是實現完美培訓功能的核心。以0glass為例,我們開發了三大SDK(軟件開發工具包),包括增強現實NginAR SDK、大數據處理NginBD SDK、機器視覺NginCV SDK。
在培訓場景中,通過增強現實NginAR SDK,能夠自動或半自動生成AR圖形/圖像,對現有與培訓相關的圖文聲像等素材進行可視化編輯,開發出基于培訓場景的各類AR應用;大數據處理NginBD SDK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企業大數據采集、清洗、儲存、挖掘、推送,幫助企業培訓實時追蹤信息;機器視覺NginCV SDK能夠敏捷識別圖像,實時追蹤物件,滿足企業培訓領域中不同場景、不同環境的使用需求。
我們基于此三大SDK開發了一套工作輔助與培訓系統——PSS(Performance Support & Training System)。只要將與培訓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語音信息導入這個系統進行編輯和處理,智能眼鏡就能將數字信息疊加在真實操作對象上,提示、指引學員使用何種工具、何種操作姿勢、如何搭配物料。這樣,學習場景與工作場景無限接近直至重疊,從根本上解決了師資有限、培訓周期長、評價不客觀等問題。
解放雙手 讓培訓與實踐同步
經過不斷研究與實踐,我們發現可以通過四大模塊來展開AR培訓:實時指導、透明管理、個人教練、知識沉淀。
第一,實時指導。企業將現有的與培訓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語音信息導入相應軟件系統進行編輯和處理,AR智能眼鏡便能將維修數字信息疊加在真實操作對象上,提示并指引學員正確地使用工具、采用操作姿勢、搭配物料。
第二,透明管理。PSS通過人與智能眼鏡之間的交互、第一視角采集圖像、視覺算法識別等方式獲取學員平時工作的細節,經軟件系統中的數據模型進行對比得到其工作數據報表,并給出針對個人的、具體到步驟的改進建議。與此同時,系統能夠積累分析數據,提前預防并糾正錯誤,加深維修學員對錯誤操作的記憶,避免壞習慣的形成。同時,管理人員或老師能夠自由選擇學員的第一視角了解其真實動手過程,結合數據分析了解其真正痛點,優化培訓課程,給出具體到某個操作細節的改進建議。
第三,個人教練。我們將現有培訓系統與AR培訓系統連接,將課程要求和操作指引可視化、流程規范化,讓理論與實踐無限接近直至重疊,讓學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體驗實操。利用智能眼鏡特殊的圖像呈現方式,AR培訓系統猶如一名優秀的培訓教師站在學員的眼前,用最標準的動作、最規范的流程,教導學員識別每一個部件,完成每一個步驟。
第四,知識沉淀。PSS利用AR智能眼鏡天然的第一視角和自然的交互方式,采集維修學員的培訓數據(利用文字、語音、圖片、視頻、動作圖像識別記錄其工作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實時捕獲學員操作過程中好的經驗和技能,智能生成實戰型課件。AR培訓系統能夠將隱性知識結構化,沉淀于平臺,按需獲取,同時,將結構知識行為化,固化操作行為,讓系統成為知識管理的過濾器和沉淀器。
四大模塊可以解決“記不住、管不了、學不好、難傳承”等企業培訓痛點。針對那些操作繁瑣、操作規范/流程長、對效率有要求、對工作結果的安全性要求高的行業,如能源、制造、維修、生產、航空、醫療、培訓等領域/行業,AR培訓讓工作場景與學習場景距離甚遠的問題迎刃而解。
在與國家電網的聯合研發過程中,我們為國家電網超高壓設備和線路提供了基于智能眼鏡、增強現實、大數據、物聯網機器學習的智能化巡檢維保系統,實現了巡檢培訓中的實時指導、透明管理,解放了員工的雙手,實現緊急任務的及時推送。智能眼鏡讓學習場景與工作場景無限接近直至重疊,從根本上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
AR技術將為各行各業從業人員帶來工作方式的持續性變革,并不斷推動技術的傳承。我們相信,未來AR的身影不僅僅出現在裝配、維修、維護等方面,還將在工廠規劃、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