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進入冬天,自然界草木凋零、冰凍蟲伏,這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應順應自然規律,這時人的陽氣也要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那么冬季養生我們應“藏”什么呢?
一是收藏陽氣,要做到生活規律、御寒保暖。寒冷的冬季,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早睡晚起有利于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以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在冬季,要通過人體保暖,特別是背、足部的保暖,達到保護人的陽氣。因為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而足為人體之本,是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系。因此中老年人特別要注意這兩個部位的保暖。
二是貯藏熱量,飲食多溫少寒,補腎助陽。一般而言,冬季氣候寒冷,為了御寒保暖,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因此飲食養生的原則是:多食溫熱,少食寒涼生冷食物,補腎助陽以“藏熱量”為主。溫熱性質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韭菜、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桂圓、荔枝、木瓜、石榴、烏梅、鱔魚、鰱魚、蝦、海參、雞肉、羊肉、狗肉、肉桂、辣椒、花椒等。
三是多藏神氣,平衡心理,寧靜為本。除了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還要學會及時調控不良情緒,當處于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癥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癥,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郁、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并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現象多見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節情緒的天然療法。
四是多藏腎精,養腎護精,節制房事。冬季養生的重點是養腎。腎藏精,即腎是貯藏營養精華的臟器,腎為先天之本,腎氣的盛衰主宰著人體的衰老和衰老進程。因此,養生學家一直把養腎護精作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從人自身的需求看,由于陽氣已衰,性欲相對減少,性沖動也相應減少,有利于做到閉精不泄。此外,受到秋燥的影響,女性自身的欲望也會降低,私處變得干澀。鑒于此,冬季行房時千萬要量力而行。
民間常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秋冬進補,開春打鼓”,我們在借助自然之勢,順天而“藏”的同時, 還要主動出擊,借天而“補”,以達到養生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立冬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冬季天氣嚴寒,易感受寒邪,應少食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要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但也不宜燥熱,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雖然冬天強調要進補,但也不是亂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冬季食補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身體質的“寒熱”屬性,“熱性”體質的人一般是不適合“冬補”的,而胃腸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立冬進補,以食補為上。《黃帝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干燥,常有大風天氣,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以及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啥喑孕﹫怨愂澄?,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黃芪、麥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