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龍
摘要:多年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始終處于尷尬的境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表現還處于相對穩定的常態化中。但是隨著初級階段和高等階段的學習,學生的總體思想道德觀念出現了整體下滑,應試教育下的重成績、輕德育的思想成為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結癥。究其原因,在于現行的德育教育偏重于灌輸式的宣講教育,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學生心靈需求和心理需要的人文關懷。為此,必須深化德育教育改革,改變固有的德育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發展、主動改變、主動提高。
關鍵詞:德育;學生主體;學生心靈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120
多年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始終處于尷尬的境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表現還處于相對穩定的常態化中。但是隨著初級階段和高等階段的學習,學生的總體思想道德觀念出現了整體下滑,應試教育下的重成績、輕德育的思想成為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結癥。究其原因,在于現行的德育教育偏重于灌輸式的宣講教育,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學生心靈需求和心理需要的人文關懷。為此,必須深化德育教育改革,改變固有的德育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發展、主動改變、主動提高。
一、優化德育常規,走德育創新之路
學校德育工作是以“立德啟智,培育21世紀的健全現代人”為目標,以以人為本,德智并重,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培養高尚無私、團結協作、文明守紀、勇于創新,具有健康心理和竟爭意識的優良品質為目的的一項長期的、系統的科學化工程。
1. 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在德育常規管理工作中,要通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結合本校情況和學生特點,建立并完善德育常規管理制度,形成德育常規管理一體化的制度體系。建全的管理體制不僅保障了學校德育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更使班主任教師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把握方向、理清脈絡,進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德育管理制度還要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進行必要的更改和調整,以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
2. 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1)充分發揮主課堂的德育教育功能
德育教育工作是多途徑、多渠道的,但主課堂的德育教育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因此,充分發揮主課堂的德育教育功能,是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等內容,在檢查教案和隨機聽課的過程中把教育中是否有德育內容,教學中是否有德育體現作為評價成功教案和優秀課的一項重要環節。
(2)結合德育常規活動及重大節日開展針對性的德育活動
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隱性教育功能,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德育常規活動體系。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舉辦春季越野賽,小學生足球賽,拔河比賽,跳繩比賽,歌詠大賽,故事大王比賽,棋類比賽,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十一征文,義務勞動,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和運動會。常規活動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每周一早自習安全教育時,每月更新的板報宣傳欄,每天的兩操一排活動。(廣播操。除原有的第節套廣播操久,還自編了一套雛鷹起飛的韻律操。眼保健操。放學排)希望之星廣播臺,校報等。活動的開展,不僅慧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更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受到教育的陶治。
(3)拓展德育空間,努力為學生搭建德育教育平臺
筆者所在學校在努力促進德育常規活動實效性的同時,積極為學生搭建德育教育的平臺,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通過參觀交通圖片展,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參觀環保圖片展,發放宣傳單,增強環保意識,通過創建平安校園、綠色學校,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通過組織開展天文科普知識圖片展及知識講座。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義務勞動,到門前清掃積雪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3. 強化班主任教師隊伍建設
班主任教師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力,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業務能力和素質是實施德育工作健康開展的保障。筆者所在學校通過班主任崗位職責,班主任評估制度,教師行為準則及班主任培訓制度的制訂及開展講座,觀看錄像,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召開“教師的責任”“師德規范中的我”的演講,聘請了名師、名家到筆者所在學校為教師開展知識講座,為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打造一支精銳的教師隊伍。
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如果在學習的領域里有著無法克服的(初看起來覺得是這樣的)困難和障礙,那該怎么辦呢?我們就應當越多地關心使他也在其他活動領域中表現自己,以樹立自己的道德尊嚴感,體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人的自豪感。”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好知者”“樂知者”。
1. 組建學生組織,實現學生自主管理
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我們要相信學生,要敢于放手、敢于嘗試。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的失敗與成功中積累經驗與得失,才能獲得更多的感悟,才能茁壯地成長。經歷風雨后的花朵才會開放得更加艷麗,更加抵抗住嚴寒與酷暑。成立學生會組織,使他們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在輔導員的引導下,獨立完成班級衛生檢查,學生紀律考核及文體活動開展;成立小督察組織,行使學校的行政管理,加強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溝通與理解,學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增強了管理的實效性;成立精英團隊學生組織,以學生自發組織活動,學校提供物資保障,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 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
德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需求為目標,傾力打造文化氛圍,使學生在不同層面上接受熏陶和影響。抓好:“四結合”。
社會力量與學校優勢相結合,培養特色人才。以社會辦學的特長班與學校培養的特長生為主體,資源共享,組建了器樂、聲樂、美術、舞蹈、書法、乒乓球、棋類、自然科學,體育競技等興趣小組,建立望小人才檔案,擇優選入望小精英庫。把興趣小組活動納入校園活動中,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二節課時間進行全員參與、自主選擇的興趣小組活動。特色減負,充分發揮學生興趣,發展學生個性,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為了提高興趣小組活動的質量,學校政教處統一實行定人數、定地點、定時間、定內容、定教師的活動安排。徜徉在午后的望小,你會被學生優美的舞姿所吸引,也會被婉轉的歌聲所打動,更會被激烈的競技所感染。教室里,書法、繪畫小組秩序井然,活動有聲有色;廣播室里,小主持人字正腔圓,播音有模有樣,操場上,運動小子們勇敢拼搏、角逐火熱激烈。培養學生特長,大大提高學生在校的幸福指數。
文體活動與面向全體學生相結合,在參與中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形成特質。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是學生特長展示的最佳平臺,藝術節期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綜合性的文藝演出、舞蹈比賽、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書畫競賽、小制作、小發明展覽,棋類競賽、詩歌誦讀比賽等,在活動中,小歌手們用歌聲唱出了青春的亮麗與夢想;舞蹈精靈們用嫻熟的舞步跳出了美好的心情與愿望;小小演奏家們用靈動的雙手演繹了中外名曲的抒情與浪漫;綜合類專場更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自信與才氣,使他們張揚了個性,展現了自我。
每年的田徑運動會更是學生的開心農場。筆者所在學校的運動會注重“競技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相結合”“體育與藝術相結合”“體育與文化相結合”,內容豐富、趣味十足。除了常規的比賽項目,學校還增設了游戲項目和集體項目,實現了全員參與,共同快樂。游戲性項目如穿衣跑、持球跑、吊瓶、二人三足、輕物投準,集體項目如跳長繩、投籃、射門、大力士等。比賽中,學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協同作戰,互相配合,成功了大家一起歡呼,失敗了大家互相鼓勵。所有年級參加的跳繩比賽、廣播操比賽、大合唱比賽……沒有高難度、高技巧的要求,也沒有大負荷、高競爭的壓力,師生在娛樂中得到鍛煉,在鍛煉中得到愉悅。
三、讓學生在自由的天空中放飛心靈
德育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更不是大道理的講述,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白糖與食鹽單純看外表是很難區分的,只有讓學生親自去品嘗,他們才知道甜與咸。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松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體驗,盡管會出現一點偏頗或失敗,都是學生成長階段的寶貴經驗與財富,將會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給學生自我管理、主動發展、展示個性的廣闊天空,讓雛鷹們在寬松、和諧、蔚藍的天地間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