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芙蓉
摘要:課堂教學創新和課堂教學之三大要素——教師、教材和學生有密切的關系:教師是課堂教學創新工作的直接完成者,是課堂創新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材是教學過程中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學生既是課堂教學創新教育的對象,又是課堂進行創新教學活動的主體。新課標以強調學生“能做什么”為主線,強調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做事情,在這一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探索、交流與合作能力。要求教師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從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通過觀察、發現、歸納、修正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通過交往、互動,發展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拙文將從英語常態教學的角度對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的行動策略等方面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同樣的表現機會;創設氛圍;問題空間;過程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98
教育研究關注的對象應當是常態下的教學過程,而不應當是特殊狀況下的教學情境,因此研究常態下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行動策略,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將從英語常態教學的角度對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等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給每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
表現是人實現發展的途徑。可以說,學生就是在一系列行為表現的基礎上獲得發展的。讓學生獲得主動表現的機會,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被調動起來。教學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 合作學習時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交流。這樣,人人都有機會表現,在交流中能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2. 給性格內向的孩子表現機會。性格內向的孩子普遍不愛表現,不愛發言,久而久之對學習的興趣就沒有了。課堂上,教師要特別重視調動內向的孩子發言。如在討論中,教師微笑著給性格內向的男生發言的機會,教師們有一個習慣總喜歡喊舉手的學生發言,殊不知久而久之你就冷落了那些性格內向的同學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總是給性格內向的同學足夠的表演機會和時間,并且適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
3. 給學困生表現機會。學習困難的學生往往沒有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敢發言,也不愿意發言,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困難也越來越大。當他們擁有成功的表現機會,就能增強自信心,對學習產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讓他們表現,給他們以自信。同時,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簡單易操作,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后進生搭建充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舞臺。
二、把孩子們領進精彩的問題空間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所以,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教師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要創設出精彩的問題空間,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1. 扣緊目標設計問題。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教學目標必須問題化。一節課中的主要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在牛津英語7A第四單元一課的教學中的課前討論,教師圍繞教學目標提出了問題: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How do you like your life style?等問題,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在閱讀課文后在提出問題來大家討論,How do you like Kettys life style before?What about her present lifestyle?然后再討論Daniel的以前和現在的生活方式。最后大家討論怎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所有的問題和教學環節緊扣課文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最后的討論環節緊扣知識的運用目標,把課文學習與教學目標、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設計探索性問題。探索性的問題注重對過程與方法的研究,問題要產生火花。問題的設計要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在7A第四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些探索性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healthy lifestyle? And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unhealthy life style?What should we do to keep a healthy lifestyle?等問題,讓學生積極、認真地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哪些是要堅持的,哪些是要改變的,產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認識。
三、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學生課堂上真正擁有了時間和空間,才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學習。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呢?
1. 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給學生思維空間。如在牛津英語8A第二單元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school life? How to improve our school life?What should our teachers do? What should our students do?學生便積極地思考探究,最后有二十多個建議。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答案只能是由教師灌給學生。
2. 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習被動語態的語法課時,教師自始至終在為學生創設活動空間。如讓學生開展調查本縣的各個景點、名勝古跡的建造時間所用的材料,然后同學們收集材料、組織語言,課堂上進行交流、匯報,通過學生講、練 。總結出被動語態的結構和意義以及它的運用規律。同學們在收集、整理、討論中自然而然學會了怎樣使用這一語法,當然這其中少不了教師的檢查、組織和引導。
四、注重過程,注重體驗
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體驗的產生、積極人生態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產生。因此,教學中要注重過程。英語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的、自行建構起來的。教學中要注意兩個方面:
1. 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一般應注重: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比如現在完成時的復習課中,教師通過猜相片、調查活動、兩幅圖的對比來創設問題情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加深對現在完成時的總體認識,依據這些認識進一步的歸納探究,使他們對現在完成時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完成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2)讓學生陳述知識獲得過程。如在牛津8A英語最后復習總結時,筆者設計以下幾個步驟的問題:首先問他們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s school life?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再問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學生體會和認識會更深刻,答案多種多樣。 接著問 Whats your ideal school life?學生更是暢所欲言。最后問What should our teachers do to make our school life better?大家更是情緒高漲,給教師各種不同的建議和意見。
2. 注重情感的體驗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一般應注重:
(1)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善于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談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在牛津英語7A第四單元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學了課文后,你認為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談談我們應該改掉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根據教師的問題,十多位同學從不同的角度談出了自己的體驗,隨后教師也談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2)引導學生對知識富有個性的理解。如在牛津英語7A教學中,教師提出:“通過對良好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學習,你能為自己設計一個日常食譜嗎?”針對教師的提問,同學們積極收集計算的運動量和食物的能量,認真反思,給出不同的答案。
研究常態教學中策略的選擇,可以對常態教學進行一種理性的指導。這種理性的指導一直堅持下去,形成一種良性的教學循環,其效益無疑是可觀的。因而研究常態下的教學策略選擇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