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娜
摘要:教學應當注重教師的引導、學生思維的訓練,注重學生學習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活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的角度來活化化學課堂。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27
一、活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教師要把活化教學內容作為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師生要成為課程資源的參與者、操作者和開發者。由此,我們重新界定教材、操作教材,突破封閉單一的教材觀,提出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主要目標。首先,教材本身內容豐富、知識呈現形式多樣,而且在問題的回答時,也可能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來表達考生自己的觀點。其次,教師要因材施教,學會重整教材。
這些觀點對于解決教學中課時緊張、高投入低產出、學科時間分配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活化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就成為教師創新課程教材的一項重要活動,努力把教材、學習的思想延伸到課堂外、生活中、互聯網等領域顯得更加重要。
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只是為某個特定的教學目標和結果而設定,它應是靈活多變的。教師的“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的“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誘導。通過啟發、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即思維動機)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思維航向),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認識活動變成心理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引導。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情感,即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體系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認知理論,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學”為“活學”。第三,要勤于疏導,主要是點撥學生化解學習難點和排除思維障礙。當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發生偏差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并指點迷津,疏通思維障礙,在化難為易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活化就意味著將課堂的一切因素納入視野。教師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融洽師生關系等。在課堂上,一位精明的教師總是注意跟隨課堂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變動。
教師要有隨機而動的敏感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預想,但并不替代學生的思考。教師的功能由過去的主宰型(包辦)轉向導師型,引導著學生去自學實驗(認知的過程)、動手實驗(行為的過程)、觀察與表述實驗(體驗的過程)、思考實驗(形成態度的過程);而教師只是在學生到了一個關鍵點的時候或學生的思想障礙過不去了,才予以輕輕點化,起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作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帶來了學科教學效果的大為改觀。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會用各種教學媒體來組織教學,更重要的是要會根據教學內容來合理選擇和組合教學媒體。
二、活化教學目標
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創設“和諧課堂”。學生學習方式變化的前提是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與教學目標的活化。
教師要從教學民主和從實現自己價值的角度來認識教學工作的意義和作用。教師要從新課程教學本質的定位——“交往”的視角,正確認識和實踐師生民主、互動、平等的相互關系。對于教師而言,關鍵是實現角色轉變,要從傳統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只有以這種角色定位參與到“交往”的活動中,才會使師生之間民主、互動、平等的關系成為可能并產生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和評價的重要依據。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大綱、教科書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校實際制定出明確的、科學的教學目標,還要在將章節教學目標細化為課時教學目標時做到具體、適度,而且要確定落實教學目標的優良對策,使教學目標的實施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來作出一定的調整。如在《乙酸》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出:乙酸是否有具有酸的性質?然后,請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出實驗方案來證明乙酸的確有酸性。
藥品:鎂粉、NaOH溶液、Na2CO3溶液、乙酸溶液、酚酞、紫色石蕊試液、藍色石蕊試紙。
步驟: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小組討論→方案的提出→學生實驗(如果條件適當時可進行小組實驗)。我們發現,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思路開放。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經過教師及時的引導、總結,學生對“乙酸的酸的通性”已有較好的認識。在本節課結束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來布置研究性小課題:如何設計實驗方案證明乙酸的弱酸性?在這里,以前的實施方法主要就是教師指出乙酸的弱酸性。如:酸性比碳酸強;羧酸的酸性與碳原子數有關;具有酸的通性(五類性質)等。然后,讓學生來書寫幾個方程式或回答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這樣,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與課堂的生成性,而只把完成教學內容(乙酸具有酸性)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中體現出層次,但又要有內在的統一;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要在傳授基礎知識時同步進行。教學目標制定后,就應該尋找落實教學目標的良策。
落實教學目標有以下對策:1. 以認知目標為切入點,分層落實。分層落實就是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2. 以智能目標為核心,主動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旨是發展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主動發展。3. 以情感目標為動力,和諧滲透。通過教師的情感來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信心。
學生的“活”是表現在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創造性上,表現在感情的投入、心靈的觸動上。教學應當注重教師的引導、學生思維的訓練,注重學生學習個性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