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清+++陸海峰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32-01
小學階段的各學科課程都有各自的特點,語文注重語言品味、情感體驗,科學,綜合研究等學科注重實驗觀察、動手實踐,數學也應該在“豪華落盡見真淳”中散發出濃濃的“數學味”。
所謂的“數學味”應該是指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應用價值。數學課要上出濃濃的“數學味”,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要上出數學應有的特點,也就是要體現出“數學本質”。而“數學本質”不僅僅體現在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不同之處,更體現在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數學思維方法以及數學文化的獨到之處。
1 讓學生學會“做數學”
所謂“做數學”,就是指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理性思維方式,通過動手操作,積極參與并親身實踐與探索,體驗與發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自我主動獲取并內化知識、體驗過程、領悟思想觀念、學習數學方法的學習活動。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后,可以問學生:你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說明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嗎?學生經過討論,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因為在同一個圓里,所有半徑都相等。車輪做成圓形的,在滾動時,車軸到地面的距離可以始終保持不變,這樣車子在前進,就會保持平衡,所以車輪要做成圓的。這樣做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發展的需要選擇有價值和必需的數學。
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時,教師給學生提出動手實驗的要求:將圓分割,轉化成三角形、梯形或長方形等,然后再想辦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會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圓的面積公式更有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做數學”的機會,如在學習《利率和利息》一課時,不要讓學生“紙上談兵”。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在家長陪同下到銀行實際存款或取款,并在銀行實地調查銀行現行的利率,并計算有關的利息。
總之,一堂數學課是否體現著應有的“數學味”,不能僅僅只滿足于讓學生接受數學的知識成果,還應當把獨特的“做數學”過程體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使所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充分的被調動起來;使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同時又有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的頭腦。
2 讓數學思想方法在學生腦海里“扎根”
數學方法即用數學語言表述事物的狀態、關系和過程,并加以推導、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言的方法。在我們的平日教學中,數學知識都明顯的出現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無“形”的,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是人們對數學內容的本質認識,是相關數學方法的精神實質。
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學生匯報方法時,教師先讓不按順序列舉的學生演示,再讓按順序列舉的演示,使他們比較、感悟有順序、有條理列舉的好處。在上述片段中,教師重視讓學生經歷一一列舉的過程,啟發他們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數學方法的歸納,還要關注對數學方法的遷移。如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由“剪繩子”、“ 一刀兩“段”引入,既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便于當堂搭建“腳手架”,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情境,看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將本課所形成的數學眼光、所感悟的探究方法,去發現其他的類似想象,去解決新的類似實際問題。就這樣引領學生不斷經歷艱辛的自主探索學習過程,讓學生親歷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的、摸得著的、看得見的、可操作的數學。學生在這個學習活動中,不斷產生認知沖突,也在思考中不斷獲得思維的鍛煉和發展。
這既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又能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課堂才會更有趣味,“數學味”才會更濃厚。
3 讓數學課留下“文化的印跡”
說到底,數學味就是文化味。《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文化味,就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應當只有抽象的數字、符號、運算和圖形,不應僅僅只是傳授數學知識,還應當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使學生對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所了解,對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中的作用和價值有所體現。
《分數的初步認識》安排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安排在五年級上。從教材中,我們發現,教材尊重了學生的認知特點,都是從生活情境中引出分數的產生,所以需要對分數產生的歷史背景做些交待,這也是對高年級學生數學文化的感染,且更容易滿足高年級學生認知的好奇心。但事實上,很少有老師向學生介紹分數產生的背景,老師們都認為,這可有可無,與考試無關。事實上,我們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正是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文化的感染,從而弱化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當前我們的數學課堂是重視“雙基”的課堂,數學知識盡管能很好的體現數學學科獨特的“味”,但這種“味”還不夠。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只有經歷了做數學、掌握數學方法、滲透數學思想的過程,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更多來自數學味的的滌蕩和洗禮,思維得到升華,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具靈動性,也更具有效性,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