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譽是衡量一個企業名聲的重要標準,人們通過對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評價所形成的商譽與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商譽作為市場份額爭奪的武器,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而我國商譽侵權的法律規制似乎并未統一,企業在打商譽戰時所倚靠的法律標準模棱兩可不利于商譽的保障。
【關鍵詞】商譽;侵權;法律
現代社會,企業商譽就如個人名譽一樣重要,商譽是人們對經營者本身以及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一種總的積極的社會評價。對于商譽的定義,國內理論界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有關商譽權的性質還是引起了共鳴,即商譽權兼具人格與財產雙重屬性,人格性質表明商譽是商人人格形象的反射,財產性質體現了商譽與傳統的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的區分,商譽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良好的商譽往往能為企業帶來更好地收益。商譽權性質的二重性與專利權、商標權、著作的屬性是相似的,商譽的形成不僅與經營者的商標、專利相關,也與其管理模式、經營信息、企業文化等相關,這些因素無疑凝聚著人們的知識和智慧。
大陸法系國家暫未將商譽權作為獨立的民事權利進行規定,但承認了法人名譽權,也算是對商譽權的間接承認,我國《民法通則》對于侵犯商譽問題,也有明確規定。相比較而言,訴訟中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商譽侵權是通用做法,而運用民法、刑法等法律來規制商譽侵權行為反而較罕見。
一、商譽侵權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上的構成
(一)主體
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角度規制商譽侵權行為,侵權人行為人必須是有直接競爭關系中的經營者,如小米與360互訴對方不正當競爭中,小米公司首先論證了360在手機生產銷售、手機應用及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等方面與自己具有直接競爭關系,系同業競爭者。由此,為其采取不正當競爭作為訴訟理由主體資格認證上打下基礎。
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其他情形,如侵權人是消費者,即消費者對經營者的商譽實施侵權行為,顯而易見是沒有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緣由的,但又不可否認它的商譽侵權帶來的損害,所以目前通說消費者的商譽侵權行為僅構成民法上的一般侵權行為。
再者,侵權雙方是競爭者,但沒有競爭關系或者說沒有直接競爭關系下,如何進行商譽侵權維護?在2014年360起訴《每日經濟新聞》侵犯名譽權,因《每經》發表的報道稱360公司旗下產品安全衛士與360瀏覽器侵犯用戶隱私,及涉嫌盜取國內安全級別極高的證券金融行業用戶隱私。最終判決“每經”報道構成對360名譽權的侵害,從維護法人名譽權的角度進行判定。從法理上看,其實本案的爭議核心問題還是商譽利益救濟的問題,但由于相關解釋不能設置法律尚未規定的權利,所以此案的判決書等正式文本都沒有出現“商譽權”一詞。
(二)客體
反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梢钥闯觯P于商譽侵權的反不正當競爭規制,不僅僅保護相關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更重要的是保證整個社會經濟競爭秩序的穩定性。
(三)主觀方面
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可以看出侵權人若持故意心態是構成主觀要件的,但對于過失是否也能歸責,并沒有詳細說明,學界也是存在著一定的爭論。
(四)客觀方面
通常情況下,強調的是侵權人進行了相關商業詆毀行為,即客觀上存在侵害事實,而不強調損害事實的發生。而對于相關商家是否建立起了自己的商譽也是客觀判斷的重要內容。
二、商譽侵權的民事責任構成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損害的,用前款規定。除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限定的主體(有直接競爭關系)商譽侵權外,其余的主體進行的商譽侵權在民法中通常以一般民事侵權論。商譽侵權若采用民法規制,則需要按照一般民事侵權進行訴訟,構成要件也就是基本的行為違法、有損害事實、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及行為人主觀過錯。
1999年引起廣泛爭議的翰林匯公司訴江民公司侵犯商譽糾紛案件,就是典型的兩家不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的企業,因江民公司開發的反病毒軟件技術上誤報翰林匯公司的寫作執行軟件產品有黑客程序。一審法院認為該誤報導致用戶對原告產品的信譽產生懷疑,必然會對原告的商譽造成損害,最終以《民法通則》第122條判令江民公司賠禮道歉并作出相應賠償。后江民公司認為現行法律對商譽沒有規定,提起上訴,最終被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雖然此案在法條引用上采用一般民事侵權的條款進行判決,但不難看出,當時商譽侵權在民法上的地位其實已經受到了認可。
三、商譽侵權訴訟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的優勢
為什么遇到相關商譽侵權案件,當事人都會偏向于選擇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常有三大理由,首先,如果從民事侵權的角度來起訴,主觀過錯不太好論述,而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只需要證明主觀方面存在故意即可,這相對來說就容易的多;其次,《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是最為明確的商譽侵權訴訟依據,引用該規范更加的直接便利,若從一般民事侵權的角度來訴訟,則還需要論證可依靠的根據的合理性,運用起來比較迂回;最后,我國有關商譽損害賠償的規定主要散見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確立了一系列受害人損失計算法、侵權人獲益計算法,以定額賠償法為補充,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較民事侵權訴訟的賠償標準而言更適合于商譽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加之民事侵權賠償中法人無精神損害賠償權,故當事人更愿意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規制商譽侵權。
四、關于商譽侵權相關制度的幾點想法
我國法律對商譽侵權的規制,《民法通則》規定了公民、法人名譽權的保護條款,但沒有明確確定商譽權的概念;《反不正當競爭法》僅僅對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對手之間損害商譽的行為做出了規定,但對于具體法律責任的規定還比較散亂;除此,《刑法》也有涉及商譽侵權的規定,但表述也非常模糊,可操作性很弱??偨Y起來就是,商譽侵權的法律保護機制是不能完全與當下商譽對企業的重要性相匹配的。
有競爭關系的當事人雙方可以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對對方進行商譽侵權訴訟,達到對市場份額爭奪的目的,而對于消費者的商譽侵權行為、無競爭關系的對手的商譽侵權行為,被侵權人往往束手無策,加之消費者本就處于弱勢地位,控訴無競爭關系對手的侵權行為通常會讓人覺得是被侵權人自己的炒作,導致在面對商譽侵權時,被侵權人保護自己的商譽可采取的法律措施反而比較被動。
我認為,商譽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靈魂。盡管商譽本身沒有財產的實體形態,但是它的潛在價值反映了權利人的財產利益。對于商譽的保護不應僅僅只是從規范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為追求,而應當轉移到真正為企業商譽提供保障高,讓企業能夠在正常運營過程中少一些后顧之憂。
在此,筆者有一下幾點看法,筆者認為不正當競爭法對商譽侵權的規制范圍可以有所擴張,首先,對商譽侵權主體的認定,可以突破“競爭關系”的限制,將侵權主體的范圍擴寬化,為保障市場競爭秩序,主體可以適當放寬到不要求“競爭關系”的經營者,至于是否放寬到“個人”,有待商榷;其次,對于商譽侵權的主觀方面,我認為過失也可構成商譽侵權,雖然侵權人主觀上可能沒有故意,但因過失造成他人商譽的損害并不能成為免責理由,商譽一旦損害很難恢復,像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對于它企業商譽造成的毀滅性打擊讓它無法再翻身,所以我認為可以把商譽侵權的主觀過失也納入判斷標準,只是在判斷責任程度時允許法官有一定自由裁量權。
至于大民法上對于商譽侵權的規制,我也認為可以有所作為。首先,我覺得可以承認商譽權在民法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畢竟法人名譽權不能等同于商譽權,商譽作為現代企業法人不可小覷的一項權利,應該從民法上獲得認可;其次,對于商譽權的保護,民法中也可以作出相關具體規定,畢竟在歸屬上商譽權應當屬于一種民事權利,理所應當有民法上的規定;最后,從侵權法的規制來看,我國《侵權法》第二條所述的所保護民事權益也可當將商譽權歸屬其中,民事侵權責任承當以補償性為主,但并不影響其他法律責任的承擔。
參考文獻:
[1]趙震龍,孫海龍.商譽及其侵權損害賠償的理論實踐[J].現代法學,2000.6
[2]江帆.商譽與商譽侵權的競爭法規制[J].比較法研究,2005.9
作者簡介:
周晟(1992-),女,湖南張家界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5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