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在日本,教育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少數(shù)精英,而是“造就模范國民”。這是這個國家保持內部和諧的秘密。
1896年,劉寶鄂等13名學生考取公費留學生踏上日本國土,他們年齡從18歲至32歲不等。清朝公使裕庚,通過時任外務大臣兼文部大臣西園寺公望,將他們轉交高等師范學校嘉納治五郎。這是近代中國人留日肇始。實藤惠秀(1896-1985)在其所著《中國人日本留學史》中,記錄了這段歷史。
中國人留學日本,已歷兩個甲子。今年,日本各華僑團體相繼開會,紀念中國人赴日留學120周年。究竟應怎樣紀念這個日子?1896年后,中國留學生蜂擁而至。他們?yōu)槭裁磥淼饺毡荆麄兪斋@如何?也許,收獲應有很多,但他們有什么遺憾嗎?實藤惠秀在其所著《中國人日本留學史》中,記錄了這些留學生的喜怒哀樂。
據(jù)日本某留學機構統(tǒng)計,截至今年5月,日本的外國留學生同比增加了25%,這個趨勢還在增加。在20余萬在日外國學生中,中國人居近半。
自首批留學學生后,中國留學生陸續(xù)抵日。1899年200名、1902年四五百名、1906年竟達8000人。這個留日潮,一直到1937年中日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120年前的那批留日學生,他們的留學以及革命實踐,改變了20世紀中國的歷史。實藤惠秀在其著作中,詳細記載了這個群體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貢獻。
今天,仍有大量學生陸續(xù)來日,與120年前的那批留學生比,他們有何不同?今天的這批留學生,遍布日本高校及各種專門學校。以前,中國學生多讀研究生,而目前大量高中生畢業(yè)后直接留學日本,留學年齡日趨年輕。甚至高中留日也司空見慣。
這些年來,物理化學諾獎不斷落入日本,在日學習理工類,這些領域值得重視。此外,社會科學類中,法學、行政學類也值得選擇。畢竟中日均為大陸法系,近代之后中國吸收日本法學的體系、要素眾多,這類學習對中國依法治國具有參考意義。
120年前,中國人赴日學習,多數(shù)是在日本轉學西方,畢竟,對大多數(shù)留學生來說,前往美國、歐洲留學,費用昂貴,路途遙遠。此外,當時認為,日語存在大量漢字,對中國人來說比較好學。今天,來日學生仍然看重日本學費較之英美國家便宜,且距離較近的優(yōu)勢,同時他們更看重日本這個國家本身對中國的意義。
與120年前“革命”一代比,眼下這批留日生,可謂“漂流一代”。再也聽不到“救亡”“振興”口號,留日學人持續(xù)一世紀之久的改造社會理想消失。許多學子,為逃避國內嚴峻的升學競爭、就業(yè)競爭而出走日本。此外,許多學子則陷入瘋狂的“代購”潮不能自拔。中國大眾社會的消費機器吞噬了這些漂流學子。
那些不知道自己為何留學、不知道要學習什么而在漂流的同學,也許應多在日本走走。筆者甫到日本,曾購買廉價的“青春18”列車票周游日本。在日本鄉(xiāng)村、海邊,在日本列島的許許多多人跡稀少的車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也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的某些秘密。我想,這里有許多事情有待你的觀察、發(fā)現(xiàn)。
以前中文有句話說“雖工亦匠”,此處“匠”字含有貶抑之意。但今天舉國倡導“工匠精神”。今天,對國人來說,須以“堅忍不拔”“始終如一”澆灌靈魂。如何超越普遍的浮躁,找回民族定力?此時,日本會提供無數(shù)鮮活的實例。
今天,中國仍處在大變革時代。如何建設一個穩(wěn)定而強大的社會,仍是中國重要課題。在日本,教育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少數(shù)精英,而是“造就模范國民”。這是這個國家保持內部和諧的秘密。在日本,我們看到這里存在一個強大的中產社會,貧富差距很小,這是這個國家保持強大的基礎。
今天,日益增多的中國“漂流一代”充滿日本校園。也許,他們不可避免地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對他們來說,今天,沒有什么比堅忍、沉潛更重要。對他們來說,日本留學,既是知識之旅,更是重塑自己獨立意志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