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張姍


作為一個后起的大國,中國要抓住機會,讓自己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2001年12月11日,隨著卡塔爾多哈世貿部長會議上的一聲槌響,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43個成員。15年來,中國從剛加入WTO時的一個初學者,逐漸成長為規則的熟練運用者和駕馭者。
在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張磊看來,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言論和英國出人意料的脫歐,對于入世15年的中國而言也許是個契機:“作為一個后起的大國,中國要抓住機會,讓自己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十五年來成果豐
自正式加入WTO以來,中國發展的成績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是10.96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這一數字躍升為67.67萬億元,是15年前的6倍多。200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是5096億美元;2015年這一數據將近4萬億美元,增長了約7倍。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和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2015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4.59萬億元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期,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
美國外交關系學會資深研究員愛德華·奧爾登(Edward Alden)指出,作為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給全球貿易體系帶來了巨變,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據統計,2002-2008年全球資源密集型國家的增長,1/10來自中國需求的增加。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持續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貨物和服務,促使很多國家的經濟趨于穩定并實現復蘇。
此外,中國對外投資也漸趨活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創造了就業和發展機遇。僅中國對美投資就已為當地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機會。WTO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曾評價說,中國入世給世界貿易帶來了巨大變化,讓不少國家隨著中國收獲頗豐。比如,美國對華出口就從2001年的190億美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1161億美元;中非進出口貿易額則從2001年的108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790億美元。
入世以來,中國一直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通過實行堅定的開放戰略,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2015年中國進口總額達1.68萬億美元,為貿易伙伴創造了上千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也為國外消費者帶來了巨大實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4以上,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
15年來,中國為全球市場增加了10億勞動力,也增加了10億消費者,中國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增長8.5倍和7倍,提升了全球貿易產品和服務數量。
商務部研究院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開放才是硬道理
WTO改變或塑造了中國國內的某些新興經濟業態,當前蓬勃發展的電商業務正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經濟體,電商交易額年均增長高達30%。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7億,手機數量達6.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4.48億,網上支付用戶也達4.55億。同時,電子商務交易額在“十二五”期間增長了4.6倍,且保持著30%的年均增長率。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跨境電子商務近兩年來也在飛速發展,其在中國外貿的總體占比已達到20%。目前,中國已有5000多家跨境電子商務平臺,20余萬家企業參與了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
在張磊看來,中國如今互聯網如多次發達,這主要基于“入世”帶來的開放環境。“網購把傳統分銷業打敗了。如果中國的分銷系統不對外和對民營企業開放,那后面的阿里巴巴、京東這種分銷系統不可能產生。”
張磊指出,中國在討論“入世”前一直有這么一個擔心——開放以后民營企業怎么辦、民族產業怎么辦?分銷系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通過開放,整個市場活力和競爭力被激發,大浪淘沙,最后剩下來的都是金子。反觀沒有開放的成品油市場,兩相比較反差明顯。“中國“入世”最大的作用就是市場的開放,引進了外部競爭。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的競爭必然也會加入其中。但凡是開放的領域,整個業態的發展是良性的,效率也較高,而且它對整個社會福利的支撐作用非常明顯。”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相較于幾乎完全開放和充分競爭的IT產業,汽車產業和金融業更像是一種半開放和半保護的產業。
在中國“入世”議定書的框架下,中國汽車行業設置了外資股比不得高于50%的門檻,這使外資要進入中國必須與國內企業合資。在這種既保護、又開放的15年間,中國的汽車產業規模從不到1000萬輛的年產量,上升到2000多萬輛的年產量。不過,產量增加背后的隱憂是中國自主品牌在其中的占比從未超過40%。
跟汽車產業相比,金融業的市場開放程度會更低一些。無論銀行、電信,還是保險、基金、證券,它們的開放程度都十分有限,這就意味著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始終不能夠有效提升。“這幾大行業中,保險業的開放程度最高,因此保險業的競爭力最強,服務質量也最好。”張建平指出,“只有通過競爭,才能解決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和競爭力提升的問題,只有通過開放,中國的產業才能發展得更好。開放才是對中國產業最好的保護。”
而今邁步從頭越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10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提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需要認真面對。”
中國人民大學日前發布的《新開放戰略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過程——中國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與展望》指出,與15年前相比,中國面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新發展環境,當前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四大方向: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亟待提升;中國企業面臨強烈的外部沖擊;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對國內社會產生巨大沖擊。
報告還指出,中國推進全球貿易治理的首要目標仍然是推動WTO多哈回合。張磊指出,多哈回合談判沒有成功,導致中國失去了一個改造貿易規則的機會。“中國加入WTO時是‘后來者,不是創始成員,自然只能被動接受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已經制定好的規則。而多哈回合談判則給了中國一次制定、改變規則的機會。”
業內有觀點認為,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的中國,從美國手中接過貿易談判主導權也不是不可能。與其他國家一起推動WTO規則向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轉變,形成更為公平與合理的國際貿易新秩序,符合中國長期的戰略利益,也能彰顯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使中國在未來的國際貿易新秩序中占有有利地位,進而對抗可能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不僅占據了貿易規則制定的制高點,也為國際貿易自由化提供了巨大推力,十分有利于中國參與全球化競爭并獲得競爭優勢。
張磊表示,中國已經認識到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但無論是亞投行、金磚銀行還是G20等,這些都是在培育階段,要開花結果還需要時間。而對于布雷頓森林體系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WTO,中國也應重視起來。“中國加速培育全球治理新平臺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傳統國際治理機構的利用。例如WTO作為傳統的全球貿易治理機構,目前美國、歐盟等態勢的變化導致出現了一定的權利真空,中國可以更加積極地發揮作用,探索推動國際貿易規則調整以更好地維護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