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輿論監督權不容侵犯,警察執法權也不容侵犯,但任何權力都須合法行使。
輿情應對,急驚風遇到慢郎中,固然不妥,但事情沒搞清楚,就急著做決定也不是好現象。近幾天,黑龍江甘南縣出了“記者被打事件”,說是《中國教育報》兩名記者去調查營養午餐的情況,被警察打傷。報道當天甘南縣作出處理,一名派出所副所長被撤職,所長被警告,一名副局長被誡勉談話,次日縣委書記致歉。
在報紙評論和網站新聞上,我們能看到對“記者被打”的嚴厲聲討,甘南縣的及時處理也未得到多少贊揚,這算是掌握話語權的方面在顯示力量吧。而在社交平臺上,甘南縣的“神速處理”則引爆質疑,記者有無合法身份、警察有無打人、視頻為何不公布、對民警處分是否得當等問題有大量評論。
以武擊文,按說很容易觸動情緒;及時處理加書記致歉,按說容易得到掌聲。但這些都不靈了,因為在“情況通報”中,其實沒有通報什么“情況”,只有齊齊哈爾市公安局、甘南縣紀委“認定”,警察執法過程中“簡單粗暴,推打了當事人”幾個字,就給出了各項處分。
這樣的處分,不知當事人是否能夠接受,我看就是聲稱被打了的記者也不會接受吧。旁邊看的人、評論的人,相信毆打也罷,不相信毆打也罷,自然也都不會滿意的。倘若事實不明,處分已出,那不過是隨意行使權力。
就在甘南縣處分警察后,有越來越多的事件細節在傳出。一是《中國教育報》兩名記者,在中國記協網上查不到注冊信息。有人認為這就屬于不合法采訪,但情況到底如何,尚需調查,記者入職時間短而一時未及注冊,也是可能的。但就算不是記者又怎么樣呢,將人打傷也可能有用武過度之嫌。
二是兩名記者采用的是暗訪形式,在采訪中給學生吃糖以暢交談,被校方發現,不肯說明目的,警察到場后也未及時表明身份,直到警察采取措施,發生肢體沖突時,才表明身份。記者調查營養午餐是否存在問題,完全是正當的行為,暗訪也是正當的采訪手段,但用糖換取采訪對象的交談,并不可取;不明身份的人在校園給學生吃糖,更屬安全問題;暗訪針對學校而非警察,在警察到場后不及時表明身份引致沖突,有礙警察查明身份。可以說,記者本身也有諸多不職業的表現,嚴格地說,記者采訪未成年人,應當有監護人在場。
事情到底是警察毆打記者,還是警察在對被懷疑帶來安全問題的不明身份人員采取措施中發生肢體沖突,導致了執法對象的受傷,就應該調查清楚,準確定性。發生沖突時,一方是警察,這一點是清楚的;但另一方并不是記者,也不是普通人員,而是身份不明、給學生糖吃、不配合警察詢問盤查的可疑人員。
對輿情不聞不問,非常顢頇;見輿情而自家護短,非常傲慢;但見輿情隨意“從嚴處理”正常工作的人員,看似順應呼聲,不過自我撇清,讓人背鍋,為了自保,隨意棄卒。這些都大失為政之正。
輿論監督權不容侵犯,警察執法權也不容侵犯,但任何權力都須合法行使。人們在法律范圍內行使職權,都不應受到追究,對記者是這樣,對警察也是這樣。任何單位,都須加強管理。警察行為不規范,理當糾正,根據情節,從批評教育直至依法處理皆可。記者行為不規范,也應當糾正,受到批評教育,使其遵從職業倫理和職業規范進行報道。
社會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意味深長。社會上實際上存在著各種治理怪狀,如依“輿情”治理、依“鬧”治理、依“朋友圈”治理、依“資源占有”治理、依“單位或地方本位”治理、依“聲音高低”治理、輿情反映民情,但并不見得總是充分地反映了民情。甘南縣“警察打記者”事件,事實到底如何,還請公之于眾,警察有視頻,記者有錄音,雙方可質證,現場也很多人,把事情搞清楚了,才可以看到依法、依紀和以德來處理這件事,究竟該是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