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偉
摘 要:該文闡述了靈山縣茶葉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茶葉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快靈山縣茶葉產業化、品牌化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靈山縣茶葉;產業化;品牌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11-02
靈山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據載,靈山縣從元朝開始種植茶葉,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49年前,全縣茶葉生產規模小,產量少;20世紀60年代后,全縣掀起種茶高潮;20世紀80年代,全縣茶葉生產處于低潮;20世紀90年代恢復生產。近年來,靈山將茶葉產業作為農民經濟增收的支柱產業來抓,將茶葉產業列入“十二五”規劃,作為特色農業提升工程來抓,全縣茶葉得到了迅猛發展。
1 靈山縣茶葉產業的基本情況
靈山茶樹主要品種以福云六號為主,占茶園面積的68%;靈山中葉種、云南大葉種占25%;龍井長葉、平陽特早、烏牛早、金萱、福安大白、福鼎大毫、桂綠1號、白芽奇蘭、福云595、金觀音、鐵觀音、金牡丹、早春毫、春波綠等占7%。2015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4 373hm2,其中無公害茶葉面積,占全縣茶園面積的84.9%;干茶產量8 131t,產值3.3億元。據統計,從2005年到2009年,靈山縣茶葉產量連續名列廣西第一位。茶葉產業已成為靈山縣10大特色優勢產業。2010至2015年連續6年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2013年被評為“全國10大生態產茶縣”;2014年,被評為“中國茶業10大轉型升級示范縣”,并被中國茶葉學會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
靈山茶葉加工的品種有綠茶(銀螺、毛峰、松針、龍井茶等)、紅茶(工夫紅茶)、黑茶(六堡茶)、烏龍茶,以綠茶為主。以形秀、色美、湯亮、味醇、香高、耐泡等特色贏得消費者的贊譽。
目前,靈山有茶葉加工企業120多家,全縣注冊的茶葉商標15個,10個茶葉企業已通過QS認證,7個茶葉企業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茶葉生產重點企業主要有:廣西正久茶業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有“白蕾”牌綠茶及紅茶系列產品,擁有國內先進的“名優茶清潔化加工連續生產線”,年加工茶青180t,年產干茶40t,是欽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白蕾”商標于2010年獲廣西著名商標;靈山縣桂靈茶業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有“桂靈”牌綠茶、紅茶,年加工茶青150t,年產干茶33t,是欽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靈山縣石甌山茶場,主要產品有“石甌山”牌綠茶、黑茶(六堡茶),年加工茶青400t,年產干茶88t,是桂林茶葉科學研究科研基地、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原料基地和是廣西最大的六堡茶生產原料基地之一。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發展不平衡,產業化水平低 茶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加入WTO后,為茶葉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是,由于靈山縣茶園管理分散,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之間緊密度不夠,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茶葉加工仍然以小作坊為主,導致靈山茶葉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茶葉生產、加工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目前,靈山尚無能夠擔當“航母旗艦”的茶葉龍頭企業,茶企各自為政,在價格上的無序競爭仍然存在。而且,靈山80%以上的茶企生產銷售人員以農民為主,管理粗放,產品技術含量低,從而導致茶企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
2.2 茶葉品牌知名度不高 近年來,靈山通過舉辦“春茶節”,茶葉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靈山茶葉要走出區外,走向全國還遠遠不夠。究其原因,公共品牌缺乏是主要因素之一。在靈山,茶葉品牌百花齊放,但缺乏“靈魂品牌”,沒有形成“抱團推進”的格局,導致靈山茶葉知名度不高,缺乏強有力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近年來,靈山茶葉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獎勵不少,但榮獲廣西“著名商標”的只有正久茶業公司的“白蕾”牌商標。在銷售方面,95%以上的茶葉銷售以散茶為主,包裝茶不到5%,靈山茶葉雖然天生麗質,但仍然“養在深閨人未識”,沒有形成更好的經濟效益。
2.3 沒有茶葉交易市場,營銷環節薄弱 雖然我縣近幾年茶葉產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大多數茶葉產品屬于初加工階段,主要銷售到橫縣茶葉交易市場,再經由其他茶區的茶企包裝出售,優質茶葉為他人作嫁衣裳。在廣西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南寧10+1茶葉交易市場,靈山茶葉芳蹤難覓,更徨論全國或者其他省區茶葉市場。包裝茶銷售則基本以本地銷售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單位茶”、“禮品茶”。中央8項規定出臺以后,包裝茶生產也受到一定影響,目前各茶企的包裝茶產量均減產5成以上。
2.4 名優茶品種推廣力度不夠大 優質的茶葉原料是制作優質茶產品的基礎。目前,靈山的茶樹主要品種為福云六號,占茶園面積68%;靈山中葉種、云南大葉種占25%;龍井長葉、烏牛早、臺灣金萱、桂綠1號、白芽奇蘭、金觀音、鐵觀音、金牡丹、早春毫、春波綠等占7%。相比而言,烏牛早、臺灣金萱、春波綠、金觀音等名優品種所占比例偏少,僅為7%,且大多數還沒有成園投產。目前,臺灣金萱、烏牛早有少量投產,其他尚處于試產階段。與此同時,名優茶樹比例偏少也制約了優質茶葉產品的發展。
3 加快茶葉產業化、品牌化步伐的主要措施
3.1 打造靈山茶葉品牌 增強“抱團推進”意識,借鑒靈山縣人工馴養蛇協會的成功經驗,成立靈山縣茶葉協會等茶葉社團,策劃申報靈山茶葉地理標志,統一靈山茶葉品牌;鼓勵茶葉企業申報廣西“著名商標”和廣西“名牌產品”,提高靈山茶葉知名度;以“三個統一”整合資源(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銷售),打造靈山茶葉公共品牌,提升靈山茶葉產品附加值。
3.2 提高茶葉產業科技含量 改變茶農種植觀念,推進無公害茶葉、有機茶葉生產發展。建立“政府支持、項目引進、院企聯盟”的技術合作機制,積極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引導靈山茶企與杭州茶科院、桂林茶科所、華南農業大學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茶葉制作工藝協同創新,研發茶葉新產品和荔枝茶、仙草茶、水牛奶茶等茶葉新飲品,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投資主體、實施主體、決策主體,讓靈山茶葉、茶葉飲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擴大靈山茶葉的市場份額,實現我縣從產茶大縣到產茶強縣的蛻變。
3.3 建立茶葉產業航母 發揮政府的導向功能,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方式,將茶葉產業整合為3~5家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優化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配置,實現優勢互補,建立茶葉產業航母。農業、工信、科技、工商、質監等部門,按照職能,抓好產業發展、企業重組、產品研發、商標申報、名牌培育,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靈山茶葉特色更特,亮點更亮。
3.4 加快推進茶葉交易市場建設 充分發揮靈山茶葉上市早、品質好、采摘周期長的優勢,加快推進茶葉專業市場建設,為靈山茶葉搭建銷售交易平臺,改變靈山茶葉“墻內開花墻外香”、增產不增收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