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劍
【摘要】 目的 探討直腸肛管周圍膿腫采用一期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67例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 均采用一期手術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67例患者中, 1例為3個月大女嬰術后因敷料污染脫落, 復發而需再次手術, 其余66例患者均達一期愈合, 無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隨訪無手術后遺癥, 無肛瘺形成。結論 針對臨床收治的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 采用一期手術治療, 可防范再次手術和肛瘺形成, 具有安全、有效、快速的特點, 在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中較為適用, 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 一期手術;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療效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22
外科感染性疾病領域,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發生率居較高水平, 最終可引發肛管直腸瘺管[1]。以往治療多不行一期根治術, 認為此術式尋找原發病灶困難, 術后有較高復發幾率, 但行單純切開引流, 形成肛瘺風險率較高, 使患者身心均承受較大痛苦[2]。隨著研究的深入, 認為一期手術簡單, 可解決瘺管, 達到引流目的, 本次研究選取67例患者, 就一期手術治療效果展開回顧,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普外科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67例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17例, 年齡3個月~68歲, 平均年齡(36.2±10.5)歲。其中骨盆直腸窩膿腫3例, 坐骨直腸窩膿腫7例, 肛門周圍膿腫57例。患者對本次實驗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 針對臨床收治的坐骨直腸窩膿腫病例及肛門周圍膿腫病例, 手術在骶麻或氯胺酮麻醉下(嬰幼兒)實施, 取膝胸位或截石位(嬰幼兒), 先完成充分擴肛操作, 因在膿腫急性期, 腔內承受較大的壓力, 在相應位置的肛窩可有溢膿出現, 對內口確定, 并在術前對波動最顯著或觸動最明顯處定位, 作放射狀切口, 長約3~5 cm, 膿液吸盡后, 并行沖洗操作。依據Goodsall規律, 在手術中將切口作引口, 由探針發揮引導作用, 通過使用電刀完全將內口和膿腔蓋切開, 徹底切除其間的膿液及相關壞死組織, 取凡士林進行填塞操作, 將引流步驟完成。針對收治的骨盆直腸窩膿腫病例, 在手術過程中可取直腸內引流法應用, 硬膜外麻醉后, 協助患者取截石體會位, 行擴肛處理后, 經直腸壁隆起最為明顯位置, 在直視下穿刺, 得膿后, 用電刀對穿刺處腸壁實施切開處理, 輕柔進入膿腔, 并緩慢伸入食指, 對膿腔內的間隔實施分離, 膿液徹底排除, 放置三腔氣囊導尿管, 經肛門行引出處理, 于同側肛周皮膚對導尿管實施縫合固定操作, 避免有移動脫落的不良事件發生, 依據測得的膿腔大小, 在氣囊內分別取8~25 ml生理鹽水注入。每日用慶大霉素溶液沖洗, 漸放空小氣囊, 通常行8~10 d留置, 并行拔除處理。
2 結果
67例患者中, 1例為3個月大女嬰術后因敷料污染脫落, 復發而需再次手術, 其余66例患者均達一期愈合, 無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隨訪無手術后遺癥, 無肛瘺形成。
3 討論
20世紀50年代末, 曹志勛等開始開展將一期根治術用于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研究, 膿腫切開掛線術和膿腫切開根治術是應用最多的術式, 還包括部分改良術式[2]。分析切開根治術的特征, 在低位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病例中最為適用, 如肛周皮下膿腫等。柳著等[3]用此法對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195例展開治療, 均治愈, 126例隨訪0.5~1.0年, 未出現肛門失禁、肛瘺復發的情況。對低位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特點展開分析, 其內口大部分在肛竇附近, 為正確定位提供了條件, 實施一次性切開時, 可徹底切開內口, 避免了肛管直腸環損傷, 即達到了將感染源去除的目的, 又可對引流通暢加以保持, 故根治率居較高水平。切開掛線術在高位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病例中較為適用, 如高位坐骨直腸間隙膿腫、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等, 應用掛線, 可將肛管直腸的完整性得到較好保護。改良切開掛線術有多種途徑, 由此生成多種術式, 效果明顯, 思路新穎, 如針對骨盆直腸窩及坐骨直腸窩膿腫, 位置均較深, 有學者應用改良虛掛引流術, 即在膿腔頂端掛線, 保持引流通暢, 使頂端不殘留死腔, 相較切開掛線術, 有較高治愈率, 且術后疼痛率、肛門輕度失禁率較低。針對高位馬蹄形膿腫, 分期手術為常規處理手段, 但若操作不當, 可促使感染擴散, 明顯增加了敗血癥風險, 患者承受的痛苦較大, 而應用改良切開掛線術, 除可一次根治外, 還可將肛門功能較好保留。
隨著研究的深入, 發現針對臨床收治的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 采用一期根治術, 可防范再次手術和肛瘺形成, 且手術各項步驟在實際操作時均較為方便和簡單, 即將肛周膿腫向肛瘺轉變, 醫師根據治療肛瘺的方式適時切開瘺管, 除發揮引流作用外, 又可將瘺管的問題解決[4]。手術的要點具體包括:①一期切開術:在手術過程中, 對患者膿腫進行細致觀察, 在明顯有波動的位置, 作1.0 cm左右手術切口, 直達膿腔, 徹底排出膿液。醫師一手食指輕柔放入肛腸內, 另一手用探針對膿腔仔細探查, 準確尋找有感染發生的內口或肛隱窩, 經內口處插入探針, 并引至肛門外, 肛周皮膚沿探針方向切開, 充發將膿腔暴露, 并用手指分開膿腔內存在的纖維間隔, 將內口處肛竇、肛瓣等徹底清除。為保證引流通暢, 切口應足夠大。正確尋找內口是膿腫一期切開術成功的關鍵[5]。對內口檢查的方法包括:a.由外向內:由切口處插入探針, 仔細完成探查操作后, 由內口插出。不可用力過猛, 動作需輕柔, 以防腸壁出現穿破的情況 , 防范假內口形成。b.探查順序:由內向外開展, 肛腸在實際操作時, 用三葉肛門鏡實施張開處理, 內口位置多在肛隱窩內, 反復用鉤探針探查, 可鉤入約1.0 cm長。此種操作方法具一定的可靠性、準確性, 且較為簡單。c.色素注射檢查:若正確使用上述方法探尋后, 內口仍未準確定位, 可取紗布放置在直腸內位置。從切口處將5%亞甲藍水溶液緩慢注入, 如對紗布的一側細致觀察, 出現被染成藍色的情況, 表明可將內口找出。②膿腫切開掛線術:針對臨床收治的高位膿腫病例, 對膿腫位置觀察, 呈較深顯示, 肛周局部波動不明顯時, 可先穿刺, 將膿液徹底抽取后, 再完成切開處理, 并在食指引導下, 向上切開, 至放出膿汁。確認內口在肛管直腸環以上后, 則可切開直腸環以下的所有組織。經內口將探針一端向患者肛外引出, 將橡皮筋扎在探針小球上, 經內口將探針緩慢退出, 經外口位置引出一半橡皮筋[6]。此種操作條件下, 可勒緊兩端橡皮筋并靠攏, 用絲線予以結扎, 使肛管直腸環在內口處被緊緊絞住, 至橡皮筋脫落。橡皮筋除可發揮慢性切割作用外, 也可引流。在高位膿腫治療中, 可達一期愈合效果, 且可防范肛門失禁[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67例患者中, 1例為3個月大女嬰術后因敷料污染脫落, 復發而需再次手術, 其余66例患者均達一期愈合, 無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隨訪無手術后遺癥, 無肛瘺形成。提示一期手術切開引流操作, 將感染的肛隱窩、肛腸等行完整切除, 對感染從根本上防范。一期治愈肛周膿腫后, 無肛瘺遺留。
綜上所述, 針對臨床收治的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 采用一期手術治療, 可防范再次手術和肛瘺形成, 具有安全、有效、快速的特點, 在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患者中較為適用, 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亮, 隋梁, 呂國慶, 等. 直腸癌合并腹股溝疝經同一切口一期手術治療.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2, 6(3): 884-885.
[2] 潘德標, 葉冠雄, 吳成軍, 等. 結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腹腔鏡一期手術切除12例臨床觀察.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4, 26(6): 497-499.
[3] 柳著, 劉麗娟, 張嵐. 一次性切開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198例. 西部醫學, 2008, 20(3):637.
[4] 胡丹, 印慨, 田明國. 腹腔鏡輔助小切口行結直腸癌肝轉移一期手術切除臨床分析.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1, 34(32):50-52.
[5] 陳富軍, 李剛, 駱川云, 等.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細菌培養及藥敏分析(附35例報告).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3, 19(1):31-33.
[6] 陳琴, 李華山.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影像學診斷進展.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2, 18(5):337-340.
[7] 邵建.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一次性根治術的治療體會.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33(12):1619-1620.
[收稿日期: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