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異別勘制度作為宋代司法中的重要制度,其主要價值在于對審判過程中造成的審理不公的問題進行糾錯和駁正。本文通過歷史文獻對翻異別勘制度的內容、啟動機制、運轉流程以及相關案例進行分析探究,翻異別勘制度對現代公正司法建設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宋代 翻異別勘 內容 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馮一軒,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45
一、翻異別勘制度的基本理論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詔:“諸州決死刑,有號呼不服及親屬稱冤者,即以白長吏移司推鞫。” 宋朝的基本法典《宋刑統·斷獄》中有記載。例如有“受囚財教導令翻異”條:諸主守受囚財物導令翻異及與通傳言語有所增減者以枉法論十五匹加役流三十匹絞贓輕及不受財者減故出入人罪一等無所增減者笞五十受財者以受所監臨財物論其非主守而犯者各減主守一等。① 翻異別勘制度是宋代的一項審判制度,指的是在宋朝訴訟的過程中,如果犯人突然翻供,涉及重大案情,則需要更換法官或者更換司法機構機型審理。
二、翻異別勘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案件引入
發生于宋太宗九年的劉寡婦誣告王元吉一案對翻異別勘制度的表現比較突出。王元吉是告發者劉寡婦已故丈夫的前妻的兒子。首先劉寡婦告發于開封府,稱其繼子王元吉在她的食物中下毒。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而是劉寡婦喪夫之后生活并不檢點,而恰巧被繼子王元吉發現,劉寡婦害怕王元吉告發自己,于是將王元吉污蔑。開封府知府將案件交給了右軍巡院,當時的審判官宋廷照,但是不管宋廷照如何審問,王元吉都一口咬定沒要在劉寡婦食物中下毒。于是此案件由右軍巡院移到左軍巡院審理。左軍巡院判官收了劉寡婦的賄賂,對王元吉刑訊逼供,王元吉屈打成招。但是,王元吉過堂時卻大喊冤枉。對于此次翻異,案件移到開封府。開封府審理此案的過程中發現案情復雜。于是案件便交給了司路參軍。但由于原告劉寡婦此時恰巧病故,案件增加了難度,于是司路參軍便將案件交到了宋太宗手中由太宗來進行批錄。太宗見告王元吉毒死繼母的證據并不充足,于是免去了王元吉的死罪,判處徒刑。在行刑之前,王元吉又再次叫冤并且說出了左軍巡院判官受去劉寡婦賄賂一事,開封府決定對此案進行重新審理。之后王元吉的妻子也擊鼓明冤。最終王元吉的冤情得以昭雪,而且韓昭也被以“守財枉法罪”論處。
(二)翻異別勘制度的運行機制
1.翻異別勘制度的啟動:
翻異別勘制度的啟動可以分為主動性和被動型兩種。
主動性的啟動指的是由同一個機構的其他部門或者有其他司法機構委派官員來主動地對案件進行審查是否具有冤情,審問罪犯是否認罪伏法。這種啟動方式發生在錄問的環節,參與錄問的官員在錄問的同時具有“駁正”的義務。在錄問的過程之中,如果罪犯翻供則需要進行重新審理。
被動型的啟動是指因罪犯自己或家人稱冤而啟動的翻異程序。如前面的案例中,罪犯的因左軍巡院判決不公而第一次翻供就是發生在過堂時,屬于被動性的啟動方式。而第二種翻異也屬于被動型,發生在王元吉被杖刑行刑前。這種被動性的方式主要出現與過堂和行刑這兩個司法程序中,并且根據案例可以看出,罪犯的家屬可以通過擊登文鼓和攔車架等方式為罪犯稱冤。
2.翻異別勘制度的實施程序:
翻異別勘制實施程序隨著社會狀況的改變而改變。以北宋哲宗為界限,可以分為前后兩種。
在北宋前期,翻異別勘制度的進行程序分為 “移司別勘”和“差官別推”。“移司別勘”是指由原審計關的另一個司法部門對其進行審判。如果經過該機關審判后,罪犯依然翻供,則進行“差官別推”,由上級的司法機關來委派與原審判機構無關的官員進行審理。
在北宋哲宗時期,翻異別勘在程序上進行了改革,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篇》記載:“大辟或品官犯罪,已結案未錄問或其家屬稱冤者,聽移司別勘,若已錄問則翻異稱冤者,仍馬遞由提刑司審查,若事不可委本州者,差官別推。”②根據其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此時對于死刑案件或者品級以上官員的犯罪案件,以是否錄問為其界限,如果已經錄問則開啟“移司別勘”程序,如果沒有錄問則開啟“差官別推”程序。
3.翻異別勘制度的限制:
北宋時期一直以三次翻異為限制,三次之后判決將強制執行。但有兩個例外:一推官受賄。二是犯人稱冤有確鑿證據。南宋初期,一度將三推制度絕對化,南宋時期的楊萬里曾經說過:”國朝之法,獄成而罪人以冤告者,則該命他郡之有司而鞫焉,而罪人猶以冤告,而不聽。”③
在南宋孝宗之后,翻異的次數限制由三次改為五次,而且在五次翻異之后,仍然稱冤的,依然可以對其進行酌情處理。《宋會要輯稿》中記載:淳熙四年曾下詔規定,自今翻異公事,已經本路監司帥司或臨路監司差官,通及五次勘鞫,不移前勘,又行翻異者,后勘官申本路提刑司,提刑躬親置司,根勘著實情節,牒臨路提刑于近便州軍差職官以上錄問或審問。如依錢翻譯,即令本路提刑具前后案款,制定奏聞,若原系提證,事狀明白,不移前勘,委是懼,妄有翻異,申尚書省取旨斷”④ 。
三、翻異別勘制度對于現代司法公正的借鑒意義
(一)預防冤案的發生
《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冤案》一書曾提到:“每一次公正的判決,都可以為法治信仰增加一塊基石;每一次錯誤的判決,都可能成為松動基石的撬杠。人們不僅追求正義,而且期盼及時到來的正義。”⑤可見當今社會,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突出問題便是改變冤案較多,司法辦案不力的司法現狀。具體分析冤案的造成原因可以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點。
客觀原因是中西方司法中共存在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足、技術落后等一系列共同性的問題。宋朝也是出于古代封建社會,也必然存在以上所說的客觀原因,但是翻異別勘制度的設置并不是著重于提高勘察能力與檢驗證據這些見效較慢的環節上,而是更著重于對于人的利用上,通過各種不同的官員來進行審理,更有利于找尋在司法案件中形式上的公正,并以程序公正的完善來完善實體公正的欠缺,即使最后的真相并非實際上的真相,也更能使人信服。
主觀原因。主要涉及執行機關的刑訊逼供,以及司法機關的辦案人員收受賄賂造成的判案不公。宋代司法中也是存在著刑訊逼供,也同樣的重視口供,但是翻異別勘制度的設置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緩解在刑獄案件中所出現的刑訊逼供現象,亦如上面的案列中所提到的一樣,王元吉的第二個翻異的理由便是左軍巡院的鞫獄官對其刑訊逼供。中國的當代司法依舊可以相仿這種方法,在不斷地加強法人權建設的同時完善司法程序,罪犯更多地在一定程度上翻供的權利。
(二)完善案件糾錯機制
我國司法中案件糾錯機制存在障礙,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國的糾錯主體只能是提起公訴的檢察院和做出終審判決的法院,伸冤人在提出材料上就存在障礙,案件受理難的問題始終存在。以2014年的內蒙古呼格吉勒圖冤案為例子,罪犯母親用9年的時間為子申訴卻依然未果,便是中國司法糾錯機制存在問題的真實寫照。
翻異別勘制度的借鑒,在州、路、中央均設置了多個平行的司法機構,同時路一級的司法機構對州一級的司法機構具有錄問審查審判的職責,中央乃至皇帝也有錄問的權力,因此使得宋代司法的疑難案件的糾錯機制更加的立體化,而非當代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單線性只能由上級司法機構行使的糾錯職權。使得糾錯的力量來自于多方面,更有利于案件的糾錯。
(三)改善司法監督及制約
司法的監察及其制約機制存在問題。目前我國司法權力存在著內部自我制約機制不健全、外部對司法權力的監督不力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國長期以來始終堅持司法權的獨立,但現實往往僅僅是法院行使司法權的獨立,法官對負責審理的案件幾乎沒有獨立作出決定的權力,各級法院在審判業務方面一直實行著一種與行政機關處理行政公務近似的“審批制度”造成了審判機制審批化,錯案責任難追究的問題。同時基層法院管理機制不健全、不規范、不落實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使得即使訴訟法規定來講,法院審判活動不存在暗箱操作,但是規章制度不健全,監督標準和監督手段欠科學造成對法院的監管不力。
翻異別勘制度的借鑒,宋代的翻異別勘制度由于受到中央集權思想的影響,在州一級之上設路,在路以及并沒有設置最高的權力機關,而是設置了四個平行機構,其余的三司對提點刑獄司也具有翻異別勘的權力。在申訴方面,宋代由于受到“錄問”制度的影響,除了犯罪人自行申訴外,上一級的司法機構也起到了主動糾錯的作用。中國的糾錯主體只能是提起公訴的檢察院和做出終審判決的法院,相對于此,宋代的申訴制度顯得相對自由和輕松。
注釋:
①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秦墓睡虎地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
②[唐]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九.線裝書局.2009.
③[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④[清]李松.《宋會要輯稿·刑法》卷三之八十五.中華書局.1957.
⑤何家弘.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參考文獻:
[1]羅炳良.宋史研究.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宋]佚名.名書公判清明集.中央書局.1987.
[3][清]李松.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
[4]符日晶.試論中國宋代司法制度發展.學術探索網.2009.
[5]李曉婧.從【宋史·刑法志】看宋代司法制度.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8.
[6]路仁茂.從水滸傳對宋代司法制度研究.湘潭大學.2007.
[7]許鵬飛.宋代司法分權與監督在審視.職工法律天地.2014.
[8]呂志興.宋代司法制度中的分權監督制度初探.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學.2000.
[9]陳冰玉.論宋代地方司法分權.西南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