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的強制反訴制度有利于實現訴訟經濟,避免矛盾裁判。目前我國反訴制度不完善,也沒有建立強制反訴制度。但反訴制度所依賴的證據交換制度在我國已初步建立,我國的最新司法解釋也細化了反訴的規定。我國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建立強制反訴制度。
關鍵詞 反訴 強制反訴 訴訟經濟 失權后果
作者簡介:黃蘇齊,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54
一、強制反訴制度基本理論
(一)強制反訴概念
強制反訴是美國一項別具特色的民事訴訟法制度。根據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強制反訴是指在送達文書階段,答辯者所要對于對方起訴人提出的訴訟請求,只要該請求衍生于對方起訴人訴訟標的事實來源,并且滿足法定的管轄權條件,則必須以反請求,也就是反訴的方式來提出。 根據國內學者的表述,強制反訴是指在送達文書階段,答辯者對于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只要與對方當事人的請求同時具備行為、時間、交易上的相同性,并且裁判法院對需要出庭的第三人具有管轄權,該訴訟請求就必須以反訴的方式提出。 概言之,強制反訴是指,在本訴中,如果被告對于原告的訴訟請求合乎法律所規定的特定標準,則必須在本訴中以反訴方式提出,而不得另案提出。
(二)強制反訴制度功能
1. 避免矛盾裁判,維護司法權威:
本訴與反訴的事實有很多重合、相關聯之處,所應適用的法律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果涉案證據能被集中起來統一審查,則更有利于法官準確地認定相關的案件事實,避免前后訴訟有矛盾之處。強制反訴就很好地保證了這一點。反之,若將本應強制反訴的訴請另行獨立審理,則可能出現矛盾裁判。強制反訴制度貫徹了禁反言原則與既判力原則。禁反言原則阻卻了對已經確定爭點的爭論,使已經經過司法裁判確定的事實不會被隨意質疑、推翻。既判力原則保護了當事人基于已完結訴訟得到的既得利益,而強制反訴的存在保障了當事人的這種既得利益,當事人無需擔心另行提起的訴訟請求對既得利益的損害。
2.降低訴訟成本,實現訴訟經濟:
訴訟經濟的主題就是如何在消耗最少司法資源的情況下產生最接近正義的判決。這里可以借助美國哲學家貝勒斯提出的公式Minimize Sum (EC+MC+DC) 來分析。強制反訴合并審理了本可能另案提出的訴訟請求,節省時間、財力,降低直接成本;避免矛盾裁判,降低了錯誤成本;保障原告信賴利益,避免法院矛盾裁判,防止的道德成本增加。因此,強制反訴大大節約了訴訟成本。
(三)強制反訴要件
美國是制定法與判例法并存的英美法系國家。無論在制定法與判例法中,都有對強制反訴的規定。總結起來,有如下幾個要件:第一,反訴的訴請與本訴的訴請有牽連性。第二,法院對訴訟有管轄權。第三,反請求所依據的債權為被告被人所有并且已屆清償期。第四,本訴開始時,該反訴請求標的排他性地從屬于本訴。第五,訴訟的類別是對人訴訟。
其中,最為核心的是牽連性要件。牽連性是指本訴與反訴的請求所基于的事件或交易是同一的。美國關于“同一”存在一系列不盡相同的標準,其中,幾經修正發展的邏輯聯系標準被更多地認可:訴訟雙方提出的請求在邏輯上具有一定的聯系。而在這一表述中,直接性并非“聯系”的必然之意。在這個標準下,根據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寬窄,又可以把邏輯聯系標準作一區分,分為廣義邏輯聯系標準以及狹義邏輯聯系標準。廣義邏輯聯系標準的原理與美國憲法中的附屬管轄權制度有一定的類似之處,要求反訴與本訴核心事實有效并且共同。根據附屬管轄權原則,在處理州籍不同的案件時可以在核心訴訟請求中增加有關訴訟請求或當事人,只要此訴訟滿足原被告核心的訴訟請求至少有一個是共同的這一條件。對這一點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若認定一項訴請為強制反訴才適用附屬管轄原則,而非因附屬管轄原則而適用強制反訴。狹義的邏輯聯系是指原告與被告的訴請都“產生于同一基本糾紛”。簡而言之,兩個訴訟請求源于同一法律關系。廣義標準與狹義標準的區別在于,廣義標準注重兩個訴訟背后的關聯,但不注重兩個訴訟之間的關聯程度。而在狹義標準與之相反,法院會考慮本訴與反訴訴訟請求之間的關聯程度。廣義標準與狹義標準都考慮了訴訟經濟與訴訟的聯系緊密性兩方面,但廣義標準更注重訴訟經濟,狹義標準更加注重聯系緊密性。筆者認為,廣義邏輯聯系標準過于寬松,增大了損害被告權益、違背司法的公正性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狹義標準更加合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管轄權要件。美國有對人、對物、準對物管轄權三種地域管轄權。對物管轄權是指法院基于對某地域內的財產具有控制權,使得財產權利人受其管轄,其判決影響財產而被告并不直接承擔責任。而準對物管轄與對物管轄有很多相似之處,它是指法院因扣押被告在法院所在地的財產而獲得的管轄權。對人管轄權與上述兩種管轄權的不同之處在于,法院基于當事人而獲得管轄權,可以通過判決直接使被告承擔責任。 只有對人訴訟在強制訴訟適用范圍內。
二、我國反訴制度現狀
(一)制度沿革
反訴在我國2012年修正的現行《民事訴訟法》中有所體現。《民事訴訟法》僅空泛地規定了被告有提起反訴的權利以及法官可以視情況合并本訴與反訴進行審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了法院應調解被告在二審中提出的反訴,若調解不成則應告知被告另行起訴。這些規定的缺陷在于:第一,這些規定沒有對反訴的實質性要件與具體操作流程做出規定,當事人、法院無法判斷何種情況下可以適用反訴程序,造成司法實踐中無法可依的窘境。第二,都是以“可以”來規定反訴,不管對法院還是當事人,都沒有任何強制性,使實踐中法院自由裁量權的過度擴大。
2015年《民訴法解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現有的反訴制度。《民訴法解釋》第232條規定了反訴的強制性,第233條規定了反訴的當事人、實質要件以及例外情形 。具體而言,《民訴法解釋》對于我國反訴制度的完善之處在于:第一,規定了反訴的實質要件。司法解釋提出了兩種判定標準。其一,在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關系兩個方面,本訴與反訴的請求具有同一性。其二,在事實來源方面,本訴與反訴具有同一性。其中,前者近似于前文所述的 “狹義邏輯聯系標準”,兩訴在法律關系層面具有同一性,二者有密切聯系。后者近似于前文所述的“廣義邏輯聯系標準”,兩訴在事實層面具有同一性,而無需過多考慮其聯系緊密程度。筆者認為這種安排是妥當的。因為,“相同的法律關系”且“具有因果關系”,以及“相同的事實”這些表述,準確地反映了反訴的實質:兩個訴訟請求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以至于可以將其合并審理以實現訴訟經濟。并且,反訴的實質要件標準是較難把握的,司法實踐中反訴案件的案情又比較復雜,難以用一種標準一概而論。司法解釋規定了兩個判定標準有助于法官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自由裁量權確保實質正義。第二,對于符合反訴要件的訴訟,司法解釋規定法院“應當”合并審理。這樣的規定對法院有強制性,可以預見,反訴的適用率將會逐漸提高,有利于對訴訟經濟的追求。這在司法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國當下意義重大。
(二)建立強制反訴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民訴法解釋》限制了法官適用反訴時的自由裁量權。但是,由于司法解釋規定的反訴實質要件沿襲了此前我國學術界通行的牽連關系說,反訴與本訴應出自同一事實或同一法律關系,反訴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實際上法官在決定是否適用強制反訴時仍有較大自由裁量權。長期以來,我國的法院系統把結案數作為考評法官的最重要指標之一,適用反訴將兩個訴訟合并審理,將導致法官結案數下降。在法院內部管理機制自利性與法官在這一制度中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兩因素疊加之下,法官是否能自覺適用反訴程序是令人深深懷疑的。并且,我國《民訴法解釋》規定的反訴屬于任意反訴,對于被告沒有任何的強制性,被告基于種種原因(如反訴審查標準嚴格、另案起訴可能會有更大勝訴機會等)往往不愿主動提起反訴。可以預見,《民訴法解釋》難以明顯提高反訴適用率。
筆者認為,在未來我國民事訴訟立法過程中,可以在現有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強制反訴制度來提高反訴的利用率。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實行強制反訴的制度基礎也日漸成熟。我國自2013年起逐步將舉證時限由隨時主義轉為適時主義,當事人有在合理期限內充分提交證據的義務。并且我國初步建立了證據交換制度,證據交換情況成為法院審理案件的重要步驟之一。這些變動有利于當事人了解對方事實與證據掌握情況、評估訴訟勝率、確定訴訟策略,進而提出反訴。
三、我國強制反訴制度構建
(一)具體構建
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在現有反訴制度的基礎上,借鑒美國的強制反訴制度,構建起“強制反訴-任意反訴-不予受理反訴”的體系。在反訴制度中,實質要件也就是牽連性要件居于核心地位,劃分了強制反訴、任意反訴以及不予受理反訴的界限。《民訴法解釋》把反訴的實質要件規定為“同一法律關系”與“同一事實。”雖然強制反訴有實現訴訟經濟的作用,但稍有不慎就會剝奪被告的正當權利。加之我國司法界目前沒有處理強制反訴的經驗,各種配套制度也并不完善,對于強制反訴的牽連性要件應從嚴規定。因此,可以規定“本訴與反訴出自同一法律關系且訴訟請求間具有因果關系”為強制反訴的實質要件,若符合這一要件被告必須提起反訴,否則承擔失權后果。并應把本訴與反訴有一定牽連性但尚未達到“出自同一法律關系且有因果關系”標準的劃入任意反訴。被告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提起反訴,若不提起反訴也無需承擔失權后果。至于任意反訴情形下被告提出反訴后法官是否必須合并受理,筆者認為,應當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如果法官認為反訴與本訴的牽連性過于微弱,或者合并受理會導致審理的過度拖延浪費司法資源,可以不受理并告知被告另行起訴。至于在何種情形下可以不予受理反訴,可以把《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三十三條規定的兩訴在理由、事實兩方面皆不存在關聯性作為認定標準,因為這種情形下反訴與本訴毫無牽連性。
在程序要件上,提起強制反訴除了應滿足法定的四個起訴條件以外,還應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對于強制反訴提出主體,我國現行法只明確規定了本訴被告可以提出反訴。學界存在著擴展強制反訴提出主體范圍至第三人的觀點。雖然在英美法中也有類似規定,但筆者并不認為這一做法妥當。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權提起訴訟,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權申請參加訴訟,換言之法律對第三人參加訴訟沒有強制性規定。被告參與訴訟是因為原告的訴訟請求指向被告。而第三人作為理性人,本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無關,在決定是否參與訴訟之前都經過了利弊分析、利益衡量,如果第三人決定不參與訴訟,自愿放棄訴訟權利,豈有法院強制其參加訴訟,甚至以失權后果強制其提起強制反訴之理?所以,筆者認為應繼續把強制反訴提起的主體限制為本訴被告。第二,對于提起強制反訴的時限要求,我國限制在法庭審理結束前。而《證據規定》與其有所沖突,更加嚴苛,把舉證期限屆滿前作為最后期限。筆者認為,后者較為妥當。建立強制反訴制度的初衷就在于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審判效率。根據前文所述,雖然本訴與反訴有牽連性,但是支持反訴與本訴的證據并不一定相同。如果在庭審中提出反訴,很可能會導致中止庭審重新調取證據,造成審判的拖延與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程序保障
任何一項法律制度的良好運行,都依賴于相關法律制度的支持協調。強制反訴制度也并不例外。因此,僅有對強制反訴要件的規定是不夠的,還應完善強制反訴運行所依賴的其他程序性制度。第一,繼續完善證據交換制度。證據交換是指當事人在庭審之前在法院的主持下互相交換各自準備在庭審中使用的證據。 在強制反訴制度中,只有被告方在庭審開始前就了解對方的訴訟請求以及相關證據,才能充分了解案件事實并決定是否應提起反訴。并且,如果在訴訟中發現了具有應提起強制反訴的情形而被告沒有提起,但經過開示的材料不足以認定強制反訴情形,則不產生失權后果。 我國已經在《證據規定》中明確了逾期舉證的失權后果,無正當理由逾期提出的證據將不會在審理中被組織質證。筆者認為,在證據交換方面還需進行改進的是,反訴一經被告提出,法院就應考慮調整原有的舉證期限。在相近的制度中,我國已規定了這一規則,“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這是因為:在證據交換中應給予當事人足夠的時間來應對新的變化,以保證證據得到充分交換。第二,明確法官的釋明義務。“釋明”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為明確相關的法律與事實關系,詢問當事人可能影響判決結果的相關事項,以保證當事人可以完成證據提供和事實陳述的活動,不影響正常的審理活動。 在強制反訴制度中,應作如下規定來保障順利運行:當法官通過開示掌握的證據發現了應適用強制反訴情形,法官應向被告釋明,告知失權后果與反訴操作流程,由被告決定是否提起反訴。另外,當被告提起的反訴訴請不當或證據不充分時,法官應提醒其補充相關材料。
四、結語
扎根于完善的司法制度與民事訴訟法律,經過長期爭鳴與發展,美國的強制反訴制度現已形成結構嚴密、邏輯嚴謹的體系,并在司法實踐中起到實現訴訟經濟,維護司法權威的重要作用。反觀我國的反訴制度,立法規定過于簡單,在司法實踐中有被虛置的傾向。但我們還是能欣喜地發現我國反訴制度乃至民事訴訟法律正在緩慢而堅定地進步,還是能夠感受到我國法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精益求精的態度。在這個多元而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再沒有任何個人、組織、國家是與世隔絕的孤島。希望我國能以此為契機,立足于我國現有法律制度與國情,廣泛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把我國的法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注釋:
白綠炫、卞建林譯.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證據規則.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31-32.
劉學在.美國民事訴訟中的反訴.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3(3).66.
Minimize Sum指最小化的訴訟成本,EC指錯誤成本,即法院錯誤的司法裁判造成的資源浪費,DC指直接成本,即民事訴訟中消耗的人力、物力等,MC指道德成本,即錯判造成的道德耗費。
湯維建.美國民事訴訟規則.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67.
《民訴法解釋》第232條規定,“被告提出反訴……可以合并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審理。”第233條規定,“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于本訴當事人的范圍。”“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的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審理。”“反訴應由其他人民法院專屬管轄,或者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無關聯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訴。”
湯維建.民事訴訟中證據交換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法律科學.2004(1).74.
喬欣、王克楠. 強制反訴與我國反訴制度之完善.法律科學.2003(4).92.
熊躍敏.民事訴訟中法院釋明的實證分析—以釋明范圍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法學.201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