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存制度產生久遠,最早誕生于羅馬法。提存制度產生的目的是為償還債務,提存制度在我國民法債務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矛盾產生,我國的提存制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導致經濟流轉和交易不方便。提存制度雖然在我國的合同法和物權法上都有提及到,但是在法律上解釋上較為廣泛,不細致,概念模糊,在一些民事債務處理中仍存在一些無法可依的狀況,提存制度上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需要根據提存制度現存的問題進一步改善和完善,及時解決提存制度上立法的問題。
關鍵詞 清償提存 擔保提存 司法解釋
作者簡介:劉楊楊,黑龍江省哈爾濱國信公證處二級公證員,副高職,主要從事公證業務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55
提存制度在我國民法債務處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民事處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據。提存制度的產生,最早出現于羅馬,羅馬法上有規定,債務人給債權人交付合同標的物時,如果債權人拒絕接受時,債務人必須將標的物拋棄,避免以后債務責任的追究。但是由于該做法的嚴重不妥,羅馬人對以前的做法加以改正,頒布了提存制度,此后提存制度被各大國家采用,沿襲至今。當然,我大中華國家想來秉持有:“吸取外國文化之精華,棄其文化之糟粕。”的態度,在以后的法律制定中,提存制度也都出現在了我國的各大法律中,例如:《合同法》、《海商法》等法律。雖然提存制度的出現,為我國的民事債務中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仍有許多問題須有進一步改正和完善,便于以后民事債務中的矛盾沖突。
一、我國的提存制度
我國民事債務法,例如合同法、物權法中有提到提存制度,我國在提存制度上規定不明確,對提存制度的有關規定模糊寬松。我國的合同法中對提存制度多規定為:“由于債權人的特殊原因債務人不能將合同標的物交付給債權人,債權人需要將合同標的物交付給提存部門從而消滅合同的制度”。合同法上明確了能作為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原因,并且對提存的使用情形、提存人的通知義務、提存標的風險承擔、債權人受領權和權利行駛期間的問題都有所研究。同時,合同法也對貨運合同中承運人的提存、庫房合同中保管人的提存、行紀合同中行紀人的提存等問題也有所規定。
物權法對擔保物權行駛過程中的情形有相關的規定。物權法中有規定,再擔保期間擔保的財產路途中出現損壞、被征收、丟失等問題,凡是在擔保期間內,擔保財產由擔保人占有的,擔保人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反之,擔保財產由擔保權人占有的,由擔保權人來提存。物權法在對債權人的權益也有相關規定,在抵押權和質權中,如果債權人無法實現債權的過程中,抵押人和質權人可以繼續實現擔保物權。
二、我國提存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提存制度涉及的法律關系
提存制度中常常會涉及到提存人與提存機關、提存機關與債權人、提存人與債權人的法律關系,而提存制度執行過程中,最難解決,也是問題出現最多的是提存人與提存機關,債權人與提存機關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提存機關是雙方聯絡的中介,提存機關是雙方私下的意思,實現債務人擺脫債權人的經濟糾紛的需要。而有的人認為,提存機關是國家所設立的機關,嚴格意義上說,是公法的。提存機關有義務解決債務人與債權人的經濟糾紛,作為中介部門能夠將債務人托付給債權人合同上標的物轉交給債權人,實現合同上的毀滅。提存制度上債權人、債務人與提存機關法律關系的不明確,為今后解決我國民事債務方面的經濟糾紛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對提存制度上涉及的三方關系進行明確規定是迫切需要的。
(二)物權法提存上存在的問題
物權法在質押上的提存和抵押上的提存一直以來沒有什么改進,對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也遲遲不能解決。物權法上的提存不同于合同法上的提存,物權法上提存標的物的代位物或者轉讓時的對價。物權法上提存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為了不讓擔保人對擔保財產進行借用、轉讓,同時可以保證有價證券在市場變動時的最有利時機的實現,總而言之,物權法是用來維護擔保物權人的合法利益不受傷害。合同法是保證債務人將合同標的物轉交給債權人,使債務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擺脫債務的束縛。物權法上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不能夠合理地為擔保人轉移財產、丟失財產情形下,對擔保物權所屬人提供賠償規定依據,讓擔保物權人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不能有法可依,模糊的提存制度規定,讓許多心存邪念的擔保人趁機可入,為擔保物權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建立完善的、有關提存制度方面的物權法制度,將為我國民事債務解決提供很好的依據,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提存制度上立法上的不統一
由于提存制度上,我國沒有單獨地對其進行法律的制定,提存制度在我國的相關法律上有所提及,對提存方面遇到的問題合法維護,但是不同法律上對提存制度上的規定又存在差異,造成了法律制度使用上存在混亂,在對民事債務經濟糾紛處理過程中引發矛盾。例如《公證提存規則》和《合同法》在對提存制度上的規定就存在差異,具體內容體現在 《公證提存規則》上明確規定:“ 從提存的日子開始計起,凡是超過二十年沒有人對提存標的物進行領取,那么公證處就應該在扣除提存費用后將剩下的費用上交給國家,歸國家所有”。然而,我國《合同法》上在這方面明確規定,自提存之日五年內不行使而作廢,對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后剩余的金額上交給國家。公證提存規則和合同法對作廢的年限規定不同,容易為以后的民事債務方面造成麻煩。如果清償提存和擔保提存都在五年之內,那么這兩個法律規定上的不同將不會對民事債務的解決造成困難。但是,自提存之日超過了五年后,那么法律上存在的差異就會讓人們產生疑問。不單單我國在對提存年限的多個法律上存在問題,還體現在提存物的提存費用的統一上等多個問題。
三、完善我國提存制度的措施
(一)加強對提存制度的完善
提存制度一直以來,我國在該方面都沒能明確規定。雖然在我國的有關法律上稍有涉及,但是在對提存制度上的規定上存在分歧、差異,讓人們產生困惑,因此,我國需要在提存制度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獨立的法律制度,對提存方面的問題概括總結,根據以前常常出現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明確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提存制度的完善,在我國民事債務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提存制度能夠保障債務人在沒有犯錯的條件下將標的物交付給債權人,擺脫債務的束縛,能夠維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消費生活水平的越來越高,財產的流動量也逐漸增加,民事交易方面也更加地頻繁,因此完善提存制度是必要的,做到公民有法可依,公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維護。
我國目前的關于提存制度方面的規定存在差異,立法上不能統一,制度上的不完善會為后續的工作開展造成障礙。我國雖然在提存方面上有制度上的規定,但是制度規定上不嚴格,讓許多心存邪念的公民鉆了空子,對法制度混亂使用。因此,加強立法,對提存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嚴格規定,加強制度的全面完善,統一法律概念。
(二)明確我國提存機關的地位和范圍
關于提存機關,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提存機關混亂,隊提存機關的認識,人們有四種不同的看法,第一類人認為提存機關是有關主管部門,第二類人認為提存機關是人民法院,第三類人認為銀行也可成為提存機關,第四類人認為提存機關應是公證處。人們不能明確提存機關的概念,現在我將提存機關的特征普及給你們,提存機關的特征如下:
1.提存機關應為國家所設立的機構。由于提存機關與債權人、債務人或保證人之間關系的公法性質,提存機關不可能是企業,也不應是一般營利性的服務機構。
2.提存機關應具有市場中介組織的性質。提存行為的發生是以提存人與提存機關訂立特殊的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作為基礎的,這種合同雖具有公法性質,但不應涉及行政管理等國家權力。提存機關是以中間人的身份介入債權人、債務人或保證人之間的。對提存機關的概念有所認識后,我們再對目前學術界流傳的幾種說法逐一分析。
認為提存機關是有關主管部門的說法有著明顯的認識錯誤,首先,這種說法在概念上很不明確,“有關主管部門”這一說法上概念模糊,主管部門中的主管搞不清是債權人的主管部門還是債務人或保證人的主管部門,或者是共同的主管部門。另外一個原因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多數企業成為脫離政府的法人實體,那么所謂企業的“主管部門”就不存在了,因此,第一種說法很容易被證實是錯誤的。而另一種說法認為提存機關是法院的,法院作為提存機關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講不通,理論上在憲法上有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提存既能維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也能維護擔保人的合法權益,本身存在糾紛的可能,如果法院作為提存機關,發生糾紛時又由自己來主持公道,想想都可笑,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人民法院作為提存機關,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銀行是不可能作為提存機關的,銀行有經營貨幣的業務,經營貨幣業務的企業是不會也不被允許作為提存機關的,沒有提存機關的權利和義務。總而言之,銀行作為提存機關的說法是錯誤的。至于公證處作為提存機構,也存在很多問題,公證處辦理提存就必須辦理公證,增加了人們的負擔,背叛了自愿的原則。并且,公證處沒有權威和法律依據協同其他機構提存。因此,我國應該明確提存機關的地位,設立獨立的提存機關,完善提存方面的管理問題。
(三)完善提存制度的具體操作規范
提存制度的建立完善,能夠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讓債務人能夠擺脫債務的困擾,同時,他也能夠為維護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依據。為了保障更多的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我們需要對提存制度的詳細操作規范化,加強我國提存制度的可操作性。完善提存制度上的規范體現在對提存的各項費用進行規定,例如:提存公證費、保險費、公告費、保管、處理、運輸提存標的物所支出的費用。對提存制度的具體規范,能夠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提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于羅馬,提存制度被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采納,發展并完善成適合本國國家的制度,在現如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提存制度對我國解決民事債務糾紛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我國應該完善提存方面的制度管理。
參考文獻:
[1]郝倩.試論我國的提存制度.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2]崔令之.論提存的法律性質.人民司法.2001(6).
[3]趙聯寧.網上交易清償的提存方式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01(5).
[4]郝亮.淺議我國提存制度的若干問題.理論界.2005(2).
[5]董玉明、冀慧珍.論提存.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
[6]陳梅英.提存公證若干問題探討.中國司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