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種種原因,隱名投資的現象在當今經濟生活中廣泛出現,關于隱名股東的法律糾紛日益增多。關于隱名股東的存在,公司法已經在某種程度上予以認可,但并未進行詳細規定。學界也對其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首先闡釋了隱名股東的內涵及其外延、試圖通過明晰法律特征以及為何會導致隱名股東制度的創立,隱名股東現實運作之中存在著種種困難,其中在法律上所面臨的困境是最需要解決的,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分析隱名股東學術史,從中真正的了解隱名股東的權利及其限制。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關于建立隱名股東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 隱名股東 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制度 管理
作者簡介:許祥鑫,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84
一、隱名股東 的內涵及特征
(一)隱名股東內涵的界定
在紛繁復雜的經濟生活中,隱名股東問題難以避免。為了探析隱名股東制度,首先應當明白隱名股東的概念。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明確規定隱名股東的概念。只在《公司法》第217條規定了:“實際投資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該概念的界定,為隱名股東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空間。
本文認為,隱名股東的概念是指出于規避法律的目的或其他原因,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其股東身份未被記載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等材料上的實際投資人。與之相對應的是顯名股東,即與隱名股東簽訂合同,姓名被記載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等材料上的主體。
(二)隱名股東的特征
通過對隱名股東概念的分析,我們可推導出隱名股東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主體特征,隱名股東必須是實際認購公司股份的人,換言之,隱名股東必須出資。二是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工商登記資料中并沒有對隱名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予以刊記。隱名股東的相應出資被記載于名義股東的出資之中。與之相反,顯名股東毫無疑問的必須以個人名義向公司出資,對外以股東身份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 ;三是隱名股東的產生來源于雙方的協議。隱名股東通過雙方之間的協議,用顯名股東的名義進行投資管理,他們之間為平等主體之間的純粹民事法律關系。四是隱名投資合同 是雙務、有償、諾成、不要式合同。雙方互負義務,互為對價。隱名股東負出資義務,顯名股東承擔經營、分派利益的義務。隱名投資合同因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沒有要求以特定形式訂立。其權利義務關系及糾紛解決途徑應在隱名投資合同中明確規定,隱名投資合同的一方或雙方可以是一人或者數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五是隱名股東出資的形式必須要求為資金,排斥以實物、技術等形式出資;六是隱名股東實際享有公司收益,承擔公司經營風險。顯名股東代其行使股東權利,兩者之間實質是民事合同關系。
二、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
(一)隱名股東的法律困境
從《公司法》的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應當具備一定的要素。 不具備法律規定之條件者,必然不能成為公司股東。在股東應當具備的諸要件中,股東名冊的記載是唯一一個獲得法律明確認可的股東資格認定的必要條件。除非有充分證據并經法定程序確認股東資格,任何人不得否定股東登記的效力。隱名股東未經股東名冊登記和工商登記,自然不能直接行使股東權益,但不是必然沒有股東資格,必要時可以向法院提起股東糾紛的確權之訴。現行法律沒有全盤否定隱名股東的存在,但法律之間仍存在不銜接的地方,且未進一步規制司法審判中股東資格的判斷標準。修改后的公司法雖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辨別真假股東的技術性標準方式,但沒有從該法律規范上界定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問題,也沒有提供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的鑒別方法。
(二)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標準的確立和完善
1.關于隱名股東在不同法律關系中地位的理論學說及分析評述:
實質要件說認為,股東的認定應當包括兩種情況即實際出資人或者股份的認購之人,不考慮名義上的股東。其以是否履行出資義務作為認定股東資格的標準。
形式要件說認為,以是名字否被記載于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作為認定股東資格的標準,即應具備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的形式特征。
折中主義說認為,實踐中涉及隱名股東的糾紛必須厘定屬于內部還是外部關系,不能用同意標準來區別股東,即堅持“雙重標準,內外有別”的原則處理糾紛。
法律規則說認為,從《公司法》上看,“實際控制人”并不包括隱名股東,更沒有從法律之上賦予隱名股東相應權利義務,那么其就不屬于公司法意義上的股份。
上述四種學說均有其合理之處,他們之間的共通之處在在于均認為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合同關系,只是對該合同關系的處理采取了不同態度。實質要件說單純以出資來認定隱名股東,而現行法律更傾向用形式要件的標準來衡量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折中主義說的區別對待看似矛盾,但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邏輯。許多學者認為隱名股東跟實際控制人的概念是重疊的,兩者是一致的。法律規則說把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均納入公司法的范疇進行規制,雖否定了隱名股東的股東地位,但仍屬于公司的體系,筆者認為是可行的。
2.如何界定隱名股東的權利:
隱名股東符合股東的實質要件,履行了出資義務。但在形式要件上,隱名股東沒有被記載于工商登記,無法當然取得股東資格或直接行使股東權利。在股東資格發生爭議時,從證據優勢角度上看,顯名股東占據極大優勢,隱名股東處于不利地位。
隱名股東無法直接行使法律所規定的資產受益、選擇管理者、參加股東會等股東權利。隱名股東在行使股東權利時,只能依賴其與顯名股東之間的協議間接確定,要受到顯名股東、公司及法律等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召開股東會時,公司往往直接通知顯名股東,此時,隱名股東無法依據公司法保護自己的權益。在損益分配中,隱名股東往往要承擔公司的虧損,盈利時也不能與顯名股東取得同樣的利潤。隱名投資合同基于信賴而產生。不加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濫用。由于隱名股東并沒有權利直接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依據雙方之間的協議,顯名股東代替隱名股東行使“權利”。若顯名股東否認或拒絕履行協議,在缺乏對顯名股東的監督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可能直接導致隱名股東的權利被侵害。
三、隱名股東制度的良性建構
(一)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建構規則——建立完善的公司投資人身份代理制度
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分離,符合契約自由和意思自治的精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司法亦未明確禁止一方當事人為另一方利益而代持股權。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只能有一個股東身份,在現行立法框架下考慮基于委托-代理關系構建公司投資人的身份代理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俊海認為,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民事關系可以通過信托法之中的股權信托關系 來予以應用。股東的投資活動完全可以采取股權信托方式。 作為受益人的隱名股東所必須享有如下兩個基本權利即知情權與收益權。而作為受托人的顯名股東為受托付之人,應當積極盡責履行合同義務。誠信義務得以落實成為了整個制度研究范疇的核心。
關于雙方的委托合同關系,可以適用《合同法》第402條、第403條。為了保障公司的良性運轉和股東之間的利益最大化,顯名股東對外所簽訂的協議當然約束隱名股東。同時,在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并不盡責,導致損壞隱名股東的利益,其可直接向公司主張權利,確認其股東身份。如果公司其他股東不知曉或者知曉后表示異議,則應否定隱名股東的身份。相應的,如果隱名股東導致顯名股東沒有辦法或者能力履行其股東義務的,顯名股東應當向公司披露隱名股東,這時,應當賦予公司選擇權,只能選擇隱名股東或者顯名股東中的一方成為真正的股東。隱名股東和公司以外第三人的關系,根據工商登記的對抗效力,否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由顯名股東對善意第三人負責。顯名股東承擔責任后,可根據隱名投資合同向隱名股東追償。
通過股權信托關系或者委托-代理關系建立公司投資人的身份代理制度的原理是相似的,只是受規制的法律領域不同。在隱名投資行為合法,隱名股東實際履行出資義務,且公司章程不限制隱名股東存在的情況下,這是目前解決隱名股東名不符實現象比較合理的機制。
(二)公司法規定的完善
現行《公司法》只是簡單規定了實際控制人的概念,對隱名股東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只要半數以上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 的出資,且認可其身份并讓其行使股東權利,若符合法律規定,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根據實際出資情況依法辦理有關登記手續,認實際出資人對公司享有股權。” 按照法律規則說,將隱名股東納入實際控制人的范疇進行規制,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另外,工商登記部門應當加大對股東登記的監管力度,強化公司在登記中的責任,建立對公司進行虛假登記或不登記的處罰機制。
(三)民法和其它相關法律規定的完善
隱名投資合同 本質上是不要式、諾成、雙務、有償的民事合同。從《公司法》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對隱名投資行為持非鼓勵態度,但其承認隱名投資合同的法律效力。若隱名投資合同沒有出現合同無效的情形,合同是合法有效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之日起生效。但該合同的效力只及于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雙方,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相反,若出現法律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況,隱名投資合同自始無效,那么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就形成了不當得利,可依據不當得利的處置原則處理。
注釋:
學界對隱名股東的稱法不一,有人稱之為“假名投資者”,也有人稱之為“隱名投資者”、“隱名投資人”。
華小鵬.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 (99).115.
隱名投資合同是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簽訂的規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
1、在公司章程上被記載為股東,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表明自己受公司章程的約束; 2、在工商登記的公司文件中列名為股東;3、向公司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認繳的出資額,,實際履行出資義務;4、在公司成立后取得公司簽發的出資證明書;5、被載入公司股東名冊;6、在公司中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根據《信托法》第二條之規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為了確保受托人的誠信義務得以落實,信托法第二十六條至第三十四條在容易出現受托人道德風險的關鍵環節提出了具體要求。
實際出資人是指與他人約定有其出資而以他人名義享有有限公司股東權利的人,又稱隱名出資人、隱名股東。潘曉璇.實際出資人股東資格的認定.法律適用.2007(4).15.
李國光.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民商審判指導與參考.2002(2).23.
隱名投資合同是指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簽訂的關于如何出資、雙方權利義務、利潤分配及風險承擔等方面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