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品德教學不同于文化學科教學,它要求聯系學生思維和社會實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有效應用感悟式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領悟,而且可不斷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和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品德 感悟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51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活潑好動,接受新事物的黃金階段,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品行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悟式教學方法是指采取一定的策略使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能夠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與當前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對方法技能的切實掌握。在小學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有效運用感悟式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領悟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小學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學習,輕品行修養形成。追求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是《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追求。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主陣地。但由于品德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導致多年來品德教學一直是上課講課本,下課做作業,變成單純的知識學習。許多教師和學生也一直認為,小學品德是背誦記憶的學科,只要記住了知識就完成了任務。甚至有的教師只重視知識的機械式傳授,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而不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行為規范的現實意義,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教學模式單一,忽視學生的實踐體驗。目前,大多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進行品德教學,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未能考慮到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打消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被動式的學習不利于品德知識的吸收和內化。而部分教師總是用理想構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由于其理想的構建比較遙遠,學生不能理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學生對品德課程的學習。例如,《我和伙伴一起玩》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第四單元《心中有規則》的第10課,本課由“觀察哨”“體驗館”“碰碰車”“實踐園”四個部分組成。教材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范例為我們提供了對話的情境,“觀察哨”更是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而在傳統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去學會游戲,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化道德認識。
二、感悟式教學方法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開展討論活動,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小學生由于欠缺一定的生活閱歷,因此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和感悟。由于多數學生是在互聯網的氛圍下成長的,因此教師應借助多媒體開展討論活動,溝通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視覺的沖擊加深對生活的感悟,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我為家人添歡樂》這一內容時,可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兒歌《我是家里的開心果》的方式來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為學生品德課程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感情基調。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場景,如:幫助爸爸媽媽收拾碗筷,打掃房間的衛生,當父母生病時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勾起學生對自己日常生活行為的聯想,從而便于學生對號入座,思考自己是怎樣做的,應該怎樣做。借此,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言行有所約束與改善。與此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學會思考,學會感悟,從而讓學生在感悟中進行自我教育。
又如,在《愛清潔,講衛生》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衛生意識,可設計“講衛生大考場”活動。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愛清潔、講衛生很重要,那么同學們回家以后有沒有做到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比一比,誰的手、臉、衣服最干凈。(學生們互相比一比)
師:誰來說一說哪位小朋友最講究衛生?
(教師相機評價總結。)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有的同學已經真正明白了愛清潔、講衛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學還沒有明白,那么為什么要講衛生呢?
這樣,在“講衛生大考場”活動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明白了愛清潔、講衛生不能僅僅只是知道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
再如,在《我是值日生》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計“值日班長我來選”活動。
師:為了讓班級的值日工作能夠順利地開展,馬老師決定組織值日班長競選活動。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你想推薦誰當值日班長,為什么?當然也可以自己推薦自己,不過也要說出自己能夠勝任值日班長的理由。
待學生交流、討論后,我根據學生的意見總結出如下條件:(1)每天能夠在7:40之前到學校,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時間觀念比較強;(2)有責任心;(3)熱愛班集體;(4)有較好的管理能力;(5)有愛心;(6)團結同學;(7)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8)能帶好頭,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也能做到,以身作則。
2.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場景模擬中感悟生活。純理論式的講授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需求。為了加深學生對品德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應多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場景的模擬中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做個“快樂鳥”》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生活的快樂,教師在歡快的音樂中,組織學生玩傳遞快樂的游戲。規則是讓學生圍成一圈坐好,教師預先準備好了一個鳥的毛絨玩具,當音樂響起的時候開始傳遞毛絨玩具,當音樂中斷時,學生就不能再傳遞了。此時毛絨玩具落在誰的手里誰就給同學們講一個自己認為最快樂的事情。如: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幫助媽媽做家務,而有的學生認為和朋友在一起玩就是最開心的事。
通過這個游戲活動,教師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什么是快樂,并引發學生對快樂的思考,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演唱“幸福拍手歌”來結束課程,讓快樂進行到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3.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感悟生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而且還能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將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讓我們的教室清潔又美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班集體的裝飾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參加勞動來提升自我價值認同感。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每五個人一組,讓學生小組合作負責桌椅、地面、墻、玻璃等的裝飾工作。每一小組先就工作的分配進行交流,制訂好分工任務,然后按照分工任務開始對自己的區域進行設計,并將自己預先準備好的圖案經過討論進行裝飾。教師預先準備好五角星(聰明星)、小蝴蝶(勤勞星)、小海豚(環保星)、小紅花(文明星)及事先刻好的及時貼(各種瓜果、動物等圖案)等作為學生的獎勵。實踐活動的組織,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予了學生發揮個性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課程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有效運用感悟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品德思想的真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水準,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