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新
【摘要】:根據黑木耳吸收營養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利用北方早春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黑木耳生長的養料進行人工栽培,生產優質黑木耳。
【關鍵詞】:黑木耳 露地 栽培
黑木耳俗稱木耳、云耳。屬擔子菌亞門、銀耳目、木耳科、木耳屬。黑木耳營養豐富,口味獨特,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用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礦質元素。它的膠體有巨大的吸附能力,能起到清胃和消化纖維的作用,還有補血、鎮靜的功效,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露地袋栽黑木耳,就是人為創造黑木耳的生長條件,滿足其生長發育過程對營養、溫度、水分、光照的要求,選擇木屑、秸稈等資源配制適宜黑木爾生長的養料進行人工栽培,生產的黑木爾產量高、質量好。
1 黑木耳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1 營養
黑木耳是一種木腐菌,在自然界中完全依賴基質中的營養物質生長,吸收的主要養分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質。袋栽則以木屑、玉米芯、秸秸粉為主要原料,以鋸末、玉米芯、秸稈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為主要營養源,并輔一定量的麥麩、谷糠、石膏等,以提高木耳的質量和產量。
1.2 溫度
黑木耳屬中溫型菌類,耐低溫,不耐高溫,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6-36℃,最適溫度22-28℃,在-40℃的低溫條件下不會死亡,溫度低于5℃時菌絲體發育受限,而超過36℃對菌絲生長不利。子實體階段的最適溫度為18-22℃。22℃以上耳片生長快,耳片薄,色澤淡;溫度低,耳片生長慢,肉厚,色黑,質量好。
1.3 水分與濕度
黑木耳是喜濕性菌類,子實體形成期,不僅需要栽培料中有足夠的水分,還要求栽培環境有足夠的相對濕度。培養基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子實體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以80-95%為宜。黑木耳子實體能在短暫的降雨或人工噴水時吸收大量的水分。在較干燥的條件下,子實體短暫干縮,待吸水后仍能繼續生長。故在生產時要干濕交替,晴雨相間,控制在最適濕度范圍內。
1.4 空氣
黑木耳屬好氣性腐生菌,生長時從空氣中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菌絲培養階段和出耳階段,都應保持空氣新鮮,氧氣充足。
1.5光照
菌絲階段一般不需要光線,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正常生長,少量的散射光對菌絲體發育有促進作用,但光線過強,易造成過早地形成原基。耳片生長階段,需要大量的散射光,還需要一定的直射光才能生長良好。在黑暗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光照不足易引起色澤淡、耳片薄等發育不正常現象。
1.6 酸堿度
黑木耳喜好微酸性環境,菌絲在PH值為4-7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PH值5.5-6.5較為適宜。
2 栽培技術
2. 1 場地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光照充足、溫度高、濕度大、空氣清新、靠近水源又不易遭受水害的地方作為耳場。選好場地后要進行清理,翻耕10-15cm。蟲蟻多的地方,要撒放驅蟲劑。雜菌多的土壤在床面或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2 .2 作床
在栽培場地四周挖好排水溝,清除地面雜物,再根據地形和面積作床。床面寬1.1m,長度根據場地確定,床高15cm,兩床間留60cm過道。床面土壤要平整細碎。
2. 3 原料配制
1、用闊葉樹木屑75%、稻糠15%、玉米粉5%、豆粉4%、白灰1%。2、木屑45%、豆秸粉20%、玉米芯25%、麥麩9%、石膏1%。3、木屑50%、玉米芯20%、稲糠20%、玉米粉5%、豆粉4%、石灰1%。根據情況選擇其中一種配方。配制方法:把木屑鋪在水泥地上,再把其他原料均勻撒在上面,加水拌均勻,含水量達65-70%,檢測方法:手用力捏,指縫滲水為宜。
2. 4 裝袋滅菌與接種
拌好的養料,裝入17×33cm高的聚乙烯塑料袋內,每袋裝料800g左右。裝袋時要上下松緊度一致、堅實、壓平表面。用清潔的布擦凈整個袋的外部,再捏緊袋口,套上塑料頸套,把袋口沿頸套邊向下翻,包住塑料頸套用橡皮筋扎上,加上棉塞。棉塞透氣性好,對木耳發菌有利,一個棉塞重7g左右。裝好袋放到自制蒸鍋內滅菌。滅菌時升溫速度不能過快,否則易導致塑料袋脹氣膨大而破損。方法是先用旺火燒開鍋,再用中火保持4h,再用旺火燒2h,停火降溫4h出鍋,菌袋溫度冷卻到30℃以下時,用干凈的工具運到接種室,在接種箱內接種。接種時兩個人面對面,一個人拔棉塞,一個人接種。每袋接入原種5-10g,菌種要分散在養料面上,使之加速發菌,菌絲體早日覆蓋培養料表面,避免雜菌污染,提高成品率。
2.5 菌絲體培養
接種后將菌袋擺放在培養室內的木架上培養菌絲。培養室要求門窗遮光,空氣濕度50-70%,濕度過大棉塞吸水引起雜菌污染,每天要通風換氣2次。前1-5d室溫25℃左右,5-10d22-24℃,10-12d是菌絲生長高峰,室溫控制在22℃左右,并翻動菌袋,加強通風,防止燒堆。20d后袋內溫度基本穩定,溫度控制在20℃左右,讓菌絲在低溫下復壯,增強出耳時抗病能力。菌絲長滿菌袋,即可從培養室搬到露地出耳場地。整個菌絲培養大約40-50d時間。
2 .6 出耳場地管理
先在做好的床面上鋪一層地膜,地膜上鋪一層稻草,4月下旬至5月上旬菌絲長滿袋后運到出耳場地,用清水沖一遍后,再用刀片在菌袋周圍劃“∨”型口,口長1cm,呈45°角,每袋劃10-15個口。邊劃邊擺到床上,袋距10-12cm,每平方米擺25-30袋。
2.6. 1 水分管理
菌袋擺好后,進行一次輕度噴水,水量不要過大,噴霧狀水,不能直接噴到菌袋上。然后覆蓋草簾保濕,濕度70-80%。噴水時要用潔凈的自來水,不能使用噴過農藥的噴霧器。見到耳芽前每天要視天氣情況給水,10d左右耳芽長滿菌袋開口時,向袋上噴少量水,保持濕度在85-90%。當耳片1-2cm時不澆水,讓日光充分照射,使袋內含水量下降到40%時再澆水。遇到陰雨天,空氣濕度大,減少噴水次數,給水要在早晚進行,一次給水時間不要過長。采收前一天停止噴水,使耳根收縮,耳片稍干后采收。
2.6. 2 溫度管理
出耳階段溫度管理分耳芽形成和耳片生長階段。耳芽形成階段,溫度控制在15-20℃為宜。耳芽長到2cm時即進入耳片生長階段,這階段溫度高耳片生長快,成熟早,但產量底;溫度底,耳片生長緩慢,養分積累充分,產量高。此期溫度控制在25℃以下,不低于15℃。方法是中午陽光照射時覆蓋草簾遮陰,用深井水噴濕草簾降溫,早晚揭簾通風。
2.6.3 光照管理
耳片生長階段,需要有足夠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光照是子實體形成和分化的主要條件。增加光照和延長光照時間,耳片生長肥厚、品質好、產量高。進入耳片生長階段后每天上午或傍晚揭開草簾接受光照,避開中午強熱陽光照射。
2. 7 采收
接種后100d左右木耳生長成熟,即可采收。成熟特征:耳片充分舒展,耳根收縮,色澤轉淡,肉質肥軟,有的腹面已產生白色孢子粉時,說明耳片已經成熟,應及時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