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俗話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現代訴訟理論認為:“證據是訴訟的脊髓”,可見“證據”與“訴訟”的密切聯系以及“證據”在“訴訟”中的核心地位。訴訟離不開證據,證據是貫穿于整個訴訟中的法技術。但是,中國訴訟理論和立法并沒有充分體現證據與訴訟的關系,更沒有充分體現證據在訴訟中的核心地位。近年來,立足于法學的視角研究訴訟證據的文獻越來越多,這些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了中國證據法理論。但是從具體訴訟階段中證據的各種表現形式的角度分析研究證據的文獻還不多見。本文將訴訟證據放回法學領域,著重分析證據在各個訴訟階段中的表現形式及其功能,并通過證據的其他周邊問題的探討進一步明確“證據”與“訴訟”的密切聯系以及“證據”在“訴訟”中的核心地位。
關鍵詞 證據概念 證據方法 證據資料 證據原因
作者簡介:白迎春,內蒙古民族大學,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與司法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96
一、訴訟證據與訴訟程序脫節的現象
訴訟證據,不分法系(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也不分訴訟類型(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都應該是貫穿于整個訴訟程序中的法技術。首先,證據概念的準確定位最能體現“證據”與“訴訟”的關系。但是我國訴訟證據的概念至今很模糊,使“證據”與“事實”很容易混同。證據與事實相混同的結果,能夠集中體現“證據”與“訴訟”關系的證明程序被淡化;其次,集中體現事實與證據之間證明關系的法庭審理程序設置不合理,這直接影響證據在具體訴訟中的核心地位;還有,所謂的“證據三性”論誤導各個訴訟階段中證據的不同性質。以上諸多問題共同導致訴訟證據理論與具體訴訟程序脫節的現象。這一系列問題正是我國證據制度乃至整個訴訟制度順利發展的桎梏。學術界對訴訟證據概念的定位主張繁多,還包括具有濃烈的哲學和科學證據氣息的主張 。本文立足于訴訟法學的視角把證據放回具體的訴訟程序中分析,論證“證據”與“訴訟”脫節問題的解決方法。
二、“事實”與“證據”的混同現象
我國訴訟證據的概念是根據刑事訴訟法而定的。訴訟證據的概念有演變過程:最早的訴訟證據的概念是1979年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1997年的《刑事訴訟法》第42條照搬了證據的此概念;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這是所謂的證據“事實說”演變成證據“材料說”的過程。學術界人士從不同角度評價,這種演變有積極的意義。筆者認為“材料說”的主要積極意義在于(也許立法者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訴訟法從此得到區分“事實”與“證據”的機遇。嚴格區分“事實”與“證據”,是訴訟法發展的象征之一,因為只有嚴格區分“事實”與“證據”才能體現訴訟中的證明程序以及證據在訴訟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從而促進訴訟制度的發展。
不論是什么法系與什么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模式或職權主義模式),“事實”與“證據”都是有嚴格區分的。德國、日本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的訴訟,對實體問題審理的具體程序為:首先提出請求。請求法院做出某種對自己有利裁判的訴訟請求;其次是主張。主張是請求的原因事實也是事實與理由;然后是證明。證明是對自己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證明事實存在或對方主張的事實不存在的過程。采用當事人主義模式,由陪審團做出事實認定的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也是如此。顯然,主張的事實(除了沒有爭議和沒有必要證明的事實外)都有必要用證據加以證明。有時,雖然主張的“主要事實”不能夠被證明,但是能夠推定出“主要事實”的“其他事實”能夠被證明時,“其他事實”是一種“間接事實”并不是證據。不過在中國,有些學者仍然在堅持“證據是事實”甚至“證據不屬于法學范疇”等傳統觀念。
中國訴訟理論把能夠推定出“主要事實”的“間接事實”(也許有若干個間接事實才能夠推定出一個主要事實)都視為證據。結果,出現“證明案件事實的事實都是證據”的概念。這種證據概念模糊了證明過程,而且將根據間接事實推定出主要事實的“事實推定理論”與“證明理論”混同在一起。其實,不論是“主要事實”還是“間接事實”都有必要用證據來證明的,所以“事實”與“證據”必須加以區分,否則證明程序被淡化、“事實”與“證據”之間的內在聯系也被忽略。
三、證據方法
(一)證據方法的提出
提起訴訟者在遞交起訴狀、自訴狀或公訴狀的同時就將自己準備的證據情況書寫在起訴狀里,同時提交這些證據(在此階段一般提交證據的復印件)。法院受理案件后還沒有進行證據調查的這一階段里當事人提出的人證、物證等都是一種證據的存在方法。證據進入法官證據調查程序之前的狀態就是證據方法的狀態,此時法官只是用五官感知證據的外觀(形狀、顏色、氣味等),對證據的內涵以及內容并不了解。證據方法里有人證和物證,人證里包括當事人、證人、鑒定人;物證里包括書證等有形或無形物(比如某種氣體等)。中國訴訟法中的“法定證據種類”類似于證據方法,中國訴訟法中的“法定證據種類”應該是法律允許作為證據方法的人與物。證據方法就是正準備進入證據調查程序的證據形態。
(二)對證據方法的調查
當事人提出證據方法后,法院對其證據方法進行調查核實以便判斷其證據方法能否證明其事實主張。法庭調查程序應該由事實調查程序與證據調查程序組成。爭議焦點的整理是為了下一步的證據調查程序有針對性地有效進行打下基礎,證據調查圍繞著當事人之間有爭議的事實進行。
但是,中國訴訟法中規定:法庭審理程序由“法庭調查”階段與“法庭辯論”階段組成。以《民事訴訟法》第138條規定為例:在法庭調查階段同時進行“當事人陳述事實”與“出示證據”。這等于在法庭調查階段里同時進行事實調查與證據調查,而且事實調查與證據調查程序沒有什么明顯的區別。對法庭審理程序這樣規定,不僅模糊了事實與證據之間的區別,還淡化了證明程序的存在。而且在法庭調查程序后另設“法庭辯論”程序,使辯論原則脫離于法庭調查,脫離于證明程序,嚴重違反辯論原則貫穿于整個法庭調查程序的原則。
(三)證據范圍的鎖定
爭議焦點的整理是事實調查結束后進入證據調查的必經程序,爭議焦點被確定后,證據調查開始之前有必要鎖定證據的范圍。為了防止沒有證據能力的一些證據方法進入法庭證據調查階段影響法官形成不自然的心證,在證據調查開始之前將其排除掉,不讓其進入證據調查程序中,這不僅有利于節省司法資源還有利于公正裁判。證據能力,是證據能夠進入證據調查程序并有可能作為認定事實依據的資格 ,所以也叫證據資格。證據資格的概念不同于證據方法,證據資格是證據方法的來源問題,主要指證據收集方法和手段是否合法的問題 。
證據資格的判斷是證據調查之前的事情,而不是證據評價問題。中國訴訟理論中的證據的合法性類似于證據能力,但是沒有合法性的證據是否可以進入證據調查程序方面還沒有相關規定和解釋,只是強調非法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很顯然沒有證據資格的證據也可能進入證據評價程序??墒?,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方法一旦進入證據調查階段其內容被法官獲悉后很容易給法官的心證形成帶來影響。因為沒有證據資格的證據方法也有可能具有證明力,所以法官根據證明力評價證據時,有可能采用沒有證據資格的證據的風險。
四、證據資料
事實調查與證據調查全部結束后,法官對獲悉的證據所有證據一一進行評價,判斷是否采信。被采信的當然都是與事實相匹配的證據。法官對證據是否采信都應該有充分的原因,這個原因叫“證據原因”。特別是證據被采信的原因,法官還有必要書寫在判決書里。
(一)證據方法的內容
沒有證據資格的證據被證據調查排除在外,證據調查只能在鎖定的證據范圍之內進行。但是,在中國民事訴訟中證據合法性的標準有很大爭議,所謂非法手段收集的證據仍然能夠進入證據調查程序。證據調查,首先由原告對爭議事實提出證據而開始。證據方法提示與包涵的內容就是證據資料。
(二)證據資料在口頭辯論程序中展現
事實調查與證據調查就是整個法庭調查的內容,原則上都以口頭的形式進行,這原本就是辯論原則的表現形式,其實在法庭調查階段中當事人已經行駛了辯論權,所以沒有必要將法庭辯論程序另外設立在法庭調查程序之后。但是,中國民事訴訟法還特意規定了法庭調查后的辯論程序,這并不合理。
五、證據原因
庭審程序結束后,法官評議案件。合議庭成員共同審核事實與證據相匹配的情況,并根據證據進行事實認定,做出是否支持訴訟請求的判斷。事實認定的原則在中國訴訟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根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有關《民事證據規定》第64條,法官遵循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與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明力和證明力的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這與大陸法系自由心證主義相似。英美法系也采用自由心證原則,但對陪審團自由信證的規制不同于大陸法系,其發達的證據規則將自由心證與保障人權接軌 。在中國訴訟理論中有一種觀點批判自由心證原則,認為自由心證原則導致證據主觀化,同時還否定神定證據與法定證據原則而主張另一種全新的事實認定原則 。
在事實認定階段,法官一一分析各種事實是否有相應證據證明。在分析整個口頭辯論階段(法庭調查全過程)的全部過程以及證據資料與事實之間有無關聯性時,某些證據資料能夠使法官的裁判意見(心證)形成。這些證據資料能夠使法官形成裁判意見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所以本階段中證據的概念是證據原因。法官有必要在判決書中將采信證據的原因與理由寫明,其實這就是明確證據原因的舉措。由于發現真實與訴訟促進之間存在矛盾 是永遠的話題,所以法官認定的事實并不一定與曾經發生的案件事實完全一致,現代訴訟法學理論是允許這個空間的。
六、結語
“訴訟”與“證據”是有緊密的關聯性的,離開訴訟談證據,是有扭曲證據理論的風險。對證據概念及其內涵的正確把握,必須從訴訟的角度去分析與研究。本文立足于訴訟分析訴訟中的各個階段的證據的特點與作用,發現證據的內涵并不是單純的概念問題,而是一個證據體系貫穿于整個訴訟中的法技術性問題。自從案件被受理訴訟剛剛開始起到審理完畢之前的各個訴訟階段,證據的內涵其實在不斷地變化。這正是證據在訴訟中的重要地位之表現,更是訴訟離不開證據的象征。為了讓證據在訴訟中地位更明確,也為了讓訴訟更有合理的證據規則,我國證據的內涵應該進一步豐富。應該引進分訴訟階段給予證據的概念的理論,例如證據方法、證據資料、證據原因等使證據規則更為科學的內涵,從而升華訴訟法學理論。
注釋:
周成泓.證據:概念、屬性及構成.金陵法律評論.2013春季卷.57-59.
裴蒼齡.證據問題不能法律化.河北法學.2014(4).2.
陳一云.證據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5-83.
[日]小林秀之.新證據法.日本弘文堂.2003.19.
吳宏耀.訴訟認識論綱——以司法裁判中的事實認定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8-140.
裴蒼齡.迎接新證據制度的誕生.河北法學.2014(7).4.
王玲.從法定證據失衡到酌定證據失衡的嬗變——對新《民事訴訟法》65條的思考.河北法學.2014(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