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審判方式改革進程不斷深入,加之法官隊伍文化素質水平明顯提升,因此法院訴訟文書制作水平也明顯提高。但目前通行的判決文書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制作簡單、粗糙,說理程式化、制作缺乏文理與法理的特點,一些當事人難以服從判決,無端申訴事件頻頻發生。因此,加強對法院判決書的說理已成為各方研究的重點。本文即結合我國近年來的典型案例與事件,對法院判決書說理問題進行分析,分析研究了法院判決書在說理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完善法院判決書說理的相關措施,望能夠促進司法公正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法院 判決書 說理
作者簡介:張煜桐,太原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99
我們都說以理服人,判決書也是這樣。理由是判決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判決書只是幾頁具有權力屬性的紙張。
一、我國案例中的判決書說理
近年來,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案件層出不窮,法院的判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對其要求自然也就提高,對于彭宇的判決,社會反響強烈,這些無不引發了我們對于我國判決書說理的思考。
2006年“彭宇案”,當時的判決理由部分“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但是符合正常邏輯的反映是去抓撞到原告的責任人,不是只是把老人扶起來;根據常理,假如被告僅僅是做好事,看到原告的家人后,應該向原告家人說明事情的經過后事實經過,由原告家人將老人送往醫院,自己就可以走開了,但被告的行為做法,顯然與情理相悖”,法官以這種法律邏輯和思維去理解的情理似乎有些太狹隘,加之這些推斷都沒有相應的理由支持,就內心認定了被告有罪,所有的一切我們都希望有個正當的解釋。2011年“許云鶴案”相似的判決再次出現,將判決書的說理推上了風口浪尖。法院在賠償責任部分提到“從原告提交的相關證據結合本院從人民醫院取得的調查筆錄,以及來源于天通司法鑒定中心給出的情況說明,被告車輛是否碰觸到了原告,無法被證實,但是也不能排除被告車輛碰撞到原告的嫌疑。
從法學技術方面,這些判決書無論是法律邏輯還是法律論證上都很荒謬,沒有辦法經受各種規則的檢驗。在事實認定的層面,它不僅僅是在事實問題的邏輯中出現問題,而且給我們一種錯誤的觀念,無形中縮小了一般人所理解的見義勇為的范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因為公平原則接受法院所謂的侵權損害賠償,使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從司法理念方面,在這些案件中,法官對于司法理念的認識明顯缺乏,對于“彭宇案”,以至于在作出一審判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批判,不得不迫于群眾的壓力,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做出妥協。很明顯,這樣的判決不僅不能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甚至從控制社會秩序上也起到了負面作用。解決糾紛與終結案件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同樣,對于所謂弱勢群體的保護也不意味著盲目的進行偏袒,毫無疑問,我們的法官這樣做了,而且不止一次,使得法律成為這些“弱者”一種“賺錢”的手段,這樣我們的社會是很可悲的。這樣不講理的判決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們主審法官職業素養的缺失,法官首先是一個有思想,有正確價值觀的人,不是運用法律的機器,所以對于證據與事實,事實與法律的聯系應該有著自己的判斷,否則就可能激化社會矛盾,有違社會和諧。
二、判決書及其說理
(一)何為判決書
何為判決書?什么樣的判決書才是合格的?人民法院判決是審判后的案件,以確定事實為依據,以相關法律為準繩,使當事人的法律文書的約束 。不難看出,一份優秀的判決絕不是憑空造出來的,他是有依據,有準繩的,這里的依據也就是理由。所以,合格的判決書應該是這樣的:有著透徹而全面的說理,并且從里到外貫穿著公平正義。由此可知,判決書的核心應該是說理部分,他對于判決是否能得到大眾的認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判決書的說理
“理由是法律的靈魂” 也就是說能稱之為法律的東西必須是講道理的。對判決書進行說理,首先從司法層面看,這是我們對舊的司法理念進行“揚棄”,汲取英美法系國家先進的司法理念,來更新我們的觀念。以“彭宇案”為例,法官在判決案件時,就沒有考慮到司法還有社會控制功能,使得有人說“彭宇案的判決讓社會道德倒退10年”,從這個角度看,法官的判決是欠妥的。其次,制度保障層面,完善保障制度,是司法真正做到獨立,是法官真正做到能而且為。在目前我國的狀態下,審判權趨于行政化,法官要想真正的獨立很難,審判權的背后往往有著強大的政治力量,所以,要使法官獨立,就要把法官從這種狀態下抽離出來,使其真正獨立,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利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判決去說理。最后,審判主體層面,也是最基礎的就是使審判主體自身知道如何提升自身素質,怎么樣去說理。盡可能使說理依據多元化,針對性有所提高,注重情與法的交融。不再是機械的利用法律,使得法律因為現實而靈動多變。
三、我國判決書說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有果必有因,是什么造成我國判決書現在這種說理嚴重缺失的現象呢?
(一) 訴訟模式的缺陷
相對案件來說,一份與事實脫節的判決書即使再完整也是無力的。此外,在這種訴訟模式下,法官是整個訴訟過程的帶動者,積極參與訴訟,控制著整個訴訟過程的進行,因此,作為法官,不能僅看到每個案件的共性,而忽視了案件的個性,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沒有錯,追求實體正義也沒有錯,但程序的正義往往更能維護社會的秩序。
(二) 推理模式簡單,解釋動力缺乏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官已經形成了既定簡單的推理模式——“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樣的判決書簡單經不起細細琢磨推敲,不能體現出法官在事實證據與法律適用上的心證,以至于使證據與事實上的聯系模糊不清,這會使判決書的說理大打折扣。
(三)法官的職業素養一般,欠缺分析能力
在司法實踐中,許多案子承接案件的法官都不會去審理,但最后還是由承接案件的法官撰寫判決書,沒有經歷過法庭的審理,單單依據現有證據去做出判決,這種現象使得“輕過程,重結果”的傾向性顯露無疑,這大大降低了制作判決書的法官在制作文書時對案件證據、事實以及法律適用說理的積極性。
四、我國判決書說理的完善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同樣理論的發展也離不開借鑒其他國家一些先進的理念,我國的法學研究起步晚,比西方國家晚幾百年,因此,借鑒西方的先進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一) 提升法官的職業素質
判決書是審判程序的最后一環,它的完美才意味著整個審判程序的圓滿。判決書說到底就是為了約束雙方當事人,我們所希望的約束不是強迫,而是心甘情愿的接受,一位高素質的法官不會僅僅依靠自己的權力去壓,而是通過自己的說理去化解。而說理需要法官有著相關的法律知識,高尚的人文情懷,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從主觀角度講,說理需要法官具備相關的職業素養,提升法官的職業素養是判決書能夠說理的基礎。
(二)遵循司法獨立原則
只有司法獨立了,公正才可能實現。司法獨立的實現就是杜絕任何行政、媒體等其他團體個人的不當干涉。在我國,司法權行政化現象太明顯,本來平級且相對獨立的兩個系統,讓很多人都認為有上下級的關系,使得法院的判決要看政府的眼色。除了行政干預,媒體自由及時的特點則構成了對司法獨立的天然侵犯。理論上,媒體不應干涉司法的運行,但現實生活中,完全的隔離是不可能,也是不能的。媒體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意的體現,完全不理會就會脫離群眾基礎,這樣的判決即便是科學的,也是缺乏合理性的,勢必會引起人們的憤懣。“司法的獨立究其實質而言是法官對糾紛本身的獨立,而不是法官對產生糾紛土壤的社會情感的漠視。”司法獨立原則要求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秉承對法律的信仰,對自己良心的尊重,不受任何機關和個人的干擾,獨立作出判決。秉承法官獨立原則,實現法官獨立,定會激發法官的責任感及其說理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判決書說理缺失的問題。
(三) 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
從發生的很多案件中可以看出,審判過程并不是簡單既定的結合證據適用法律,還有其他不得不考慮權衡的環境因素、人文因素,所以一個優秀的法官應當綜合考慮全局,使得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法官持有正確的司法理念。首先是能動司法。只有將剛性的法律與靈活性的思維結合做出的判決,才是真正偉大的判決。能動司法就是使法律的適用靈活化,它主要對應的是法條主義理念,用來克服法條主義帶來的根本缺陷。它要求法官不再對庭審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對法條機械的適用,而應該充分展現自己對于案件的理解,使判決充斥著法官的價值觀念,實現司法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其次,要正確看待公眾的判意,公眾的判意已經成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反映社會訴求的一種常規性方式 。現在的案件人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司法活動也因此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與評價,其實,公眾的判意與司法獨立并不是截然對立的,這兩者只是側重有所不同,前者更傾向于實體正義,而后者是為了保證形式正義。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是做出優秀判決書的保證。
注釋:
張清.中美刑事判決書判決理由的對比分析.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英漢法律詞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34.
顧培東.能動司法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法學.2010(4).
劉帥.法官司法理念探析——“彭宇案”引發的思考.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參考文獻:
[1]張清、麻君穎.中美刑事判決書判決理由的對比分析.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1).
[2]周潔.論刑事判決書說理與法官釋法權的銜接.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
[3]彭中禮.論司法裁判中的話語修辭.法律方法.2012,12(1).
[4]駱志鵬.法學方法論視野中的法官說理.河北法學.2012,30(4).
[5]陳夢依、王茹.法院判決書的說理研究.知識經濟.2012(5).
[6]郭春明.法院裁判文書中的法條引用問題研究.法學雜志.2012,33(7).
[7]田孝民.能動司法的若干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