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一系列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社會結構和運行模式,對于檢察機關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本文就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情況和檢察機關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檢察機關應如何適應信息社會運行需要,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一系列信息技術融入內嵌到自身的職能履行和工作機制中去。
關鍵詞 檢察信息化 大數據 云計算 物聯網 互聯網思維
作者簡介:麻玉然,湖南省鳳凰縣人民檢察院技術科科員。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00
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特點及互聯網思維
(一)大數據(big data)
大數據指種類多、流量大、容量大、價值高、處理和分析速度快的真實數據匯聚的產物。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或海量數據資源,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進行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
(二)云計算
云端即是網絡資源,從云端來按需獲取所需要的服務內容就是云計算,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這種特性經常被稱為像水電一樣使用IT基礎設施。廣義的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
(三)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物聯網在國際上又稱為傳感網,這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小到手表、鑰匙,大到汽車、樓房,只要嵌入一個微型感應芯片,把它變得智能化,這個物體就可以“自動開口說話”,再借助無線網絡技術,人們就可以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也能“交流”,這就是物聯網。
(四)互聯網思維
與相對靜態線性的工業思維相比,互聯網思維是動態網狀的。互聯網這張動態網正在打破、分解、重組原來的工業思維社會結構與資源,使得每個社會元素生物化人格化,不再是原來工業時代整個社會機器的冰冷零部件,而是信息時代互聯網生態的活力生命體。
二、檢察機關信息化現狀及成因
(一)檢察機關適應互聯網困境與表現
1.數據當量小。數據當量是指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指檢察機關本身占有掌握的數據當量小。檢察機關直接占有掌握的當量稍微大的數據就是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案件數據。這些后置案件數據對于內部管理和監督決策有價值,但對于職務犯罪偵查案件辦理、職務犯罪預防、涉及電子數據新型刑事案件偵查審查監督等檢察職能的發揮沒有太多的幫助。與占有第一手數據的行政機關比,檢察機關占有的前置數據當量太小,無法適應互聯網下檢察職能高效履行的需要。第二個部分是檢察機關能從外界挖掘共享的數據當量小。當前由于社會數據開放程度和數據挖掘能力不足,檢察機關能夠掌握的數據廣度和數據深度也都是不夠的。例如職務犯罪偵查數據查詢,主要還是嫌疑人通話記錄、資金記錄等,對犯罪偵查的支持都不是很夠,無法很更好的為案件職務犯罪偵查活動提供精確引導和提供有力證據。
2.應用功能弱。由于缺少足量和廣度的數據支撐,檢察機關的應用層功能的發展也是相對薄弱。檢察機關現有應用里就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統計分析應用功能是全局數據,其他的如偵查信息化設備話單分析,手機取證分析等應用功能都是單機模式,孤島化的數據現狀嚴重阻礙了當前動態化精確化的辦案需求,并且還要耗費大量人力去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梳理數據,使本來案多人少的情況更加嚴重。
3.共享程度低。數據共享和數據安全之間的平衡無疑是信息時代不變的話題。院與院之間的缺少數據共享機制,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也是比較割裂。不管是數據共享的意識、機制、設施都比較落后,使得數據孤島碎片化問題更為嚴重。
現實困境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職務犯罪偵查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數據量小無法提供更多的案件信息與證據,只能過度依賴口供,“以供到證、以證印供”的主體模式沒有變,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執法質量與公信力問題。二是刑事審查起訴技術支撐不足。對于涉及到電子數據的新型案件的技術性證據審查協助力度小,快播案件就是個典型例子。三是檢務公開宣傳互動針對較不夠。由于數據挖掘能力較差,收集不到更多互聯網用戶的信息數據,檢察機關的信息公開雖然投入不少,但更多的偏重自己想說什么,而非互聯網用戶想聽什么,和社會互動程度低、針對性不夠。
(二)困境的成因
導致目前檢察機關適應互聯網困境的根本原因還是觀念認識。用線性的工業思維將檢察機關視為國家治理機器的重要部件,將互聯網信息技術只當作機械部件的潤滑劑,而非是檢察機關從國家治理機器的重要部件蝶變國家治理生態中的高級生命體進化基因。在這樣的觀念認識下,對檢察信息化的投入度與信息社會要求的檢察機關司法服務信息化程度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檢察機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基本設想
以互聯網思維將檢察機關視為國家治理生態的在高級生命體,把物聯網運用當作建設檢察機關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把云計算運用當作建設檢察機關中樞升神經系統;把大數據運用當作建設檢察機關的智慧和意識。檢察機關可以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走大平臺、智能終端的發展模式。
大平臺涵蓋個大數據和云計算的運用,智能終端則是物聯網的運用。大平臺系統有4大特點:一是基礎數據量大,解決用功能層數據支撐短缺問題。二是權限層嚴格分層管理,保障公民信息安全。平臺的數據層和應用直接有個權限層,用于管控應用層對數據層的調用問題。要對檢察數據信息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根據案件的精準需求在,智能調整設置開放數據的廣度、深度和形式,進一步保證公民個人隱私信息不被侵犯和濫用。三是應用功能強大,同時滿足檢察業務的共性個性需求。平臺除提供檢察業務的常用共性應用模塊,還提供一定的拓展應用模塊的數據接口,供個性化的應用需求對接。在定好標準的數據接口和拆分剝離點涉密的案件信息后,轉化成為純粹的技術問題需求向市場上開放,這樣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上,應用層的開發既可以對檢察技術人員開放,也可以對市場上的程序開發人員開放,從而整合市場上的技術力量不斷完善和加強。四是終端設備智能化程度高,提高檢察信息感知能力。
依托涵蓋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大平臺+智能終端”發展模式,有利于發展檢察事業長遠發展的良性生態圈,進而承擔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大局使命和履行好國家治理法律監督責任,縮小拉平甚至趕超其他行業信息化發展的契機,進一步滿足信息社會人們對司法活動的需求。
四、檢察機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具體應用列舉
(一)職務犯罪偵查情報收集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搜集挖掘嫌疑人信息,根據嫌疑人網上行為痕跡數據,刻畫嫌疑人信息數據畫像,為偵查審訊人員提供詳盡精確的嫌疑人知識背景、性格特征、社交情況、興趣愛好等信息,縮短審訊準備時間,提高審訊效果效率。
(二)職務犯罪預防平臺建設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搜集歸納各種領域、職能、環境中職務犯罪對周邊數據的影響特征并加以建模分析,為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提供研判參考。提高職務預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
(三)檢察輿情研判平臺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搜集挖掘社會工作關注的涉檢熱點信息,并加以研判分析,并對檢務公開效果和輿情應對情況加以研判評估分析,為檢務公開宣傳工作在提供研判參考,提高檢察宣傳工作的時效互動性。
(四)職務犯罪偵查智能化
運用物聯網技術裝配職務犯罪偵查裝備,如犯罪嫌疑人手機信號自動搜集器、定向車牌自動識別追蹤設備等,減輕偵查人員機械工作量,提高偵查效率。
(五)辦案場所安全監控系統
運用物聯網技術,研發嫌疑人智能穿戴設備(如電子手銬等),實時監測嫌疑人健康數據,為降低執法風險提供實時數據信息,還可將嫌疑人智能穿戴設備的信息與同步錄音錄像數據融合記錄,為規范執法再添數據支撐。
(六)檢察財務裝備管理
運用物聯網技術精確管理檢察財務裝備,為檢察財務裝備精細化管理提供抓手。
參考文獻:
[1]劉小剛.國外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及啟示.金融經濟.2013(18).
[2]于洪、劉群.云計算在統籌城鄉信息化教育中的應用初探.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9).
[3]鐘禾.物聯網:生活因它而改變.黨政干部文摘.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