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福華 王群
摘 要 法律監督方式是法律監督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檢察機關實現監督功能目標的載體和保障。方式不存,監督便無所依靠。特別是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檢察訴訟職能與監督職能在不斷被科學配置的情況下,對法律監督方式的定義、特征、分類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法律監督方式 定義 特征 種類
作者簡介:段福華,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研究方向: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王群,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01
一、法律監督方式的定義
對法律監督方式定義的理解主要有兩種:
一是認為法律監督方式是檢察機關在確認公權力運行中存在違法事實督促其糾正或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的方法與手段。 此定義主張法律監督方式實質上是確認存在違法后檢察機關采用何種手段進行糾正,因此不包括認定相關機關及其人員是否存在違法行為而采用的手段與方法。
第二種定義主張法律監督方式是指檢察機關調查公權力運行中是否存在違法行為的手段與方法及確認存在違法后采取的督促其糾正或追究責任的手段與方法的總和。 該定義認為發現違法犯罪行為的方法和糾正違法犯罪行為的手段均屬于法律監督方式,所以不僅應包括第一種定義中主張的檢察建議、糾正違法、再審抗訴等措施還包括為調查是否存在違法行為而采取的調閱卷宗、調查取證等能夠確定相關國家機關是否存在違法行為的方式。
本文贊同第二種定義即法律監督方式是指法律監督機關發現公權力運行中存在監督事項(違法行為)的手段和方法及發現監督事項后采取糾正方法和手段的總和。理由如下:
(一)從法律及相關文件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監督方式包括調查核實與督促糾正違法兩個方面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以下簡稱《組織法》)第五條,該條規定指出檢察機關的檢察權包括訴訟和監督兩種。而檢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能時,首先要確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法院審判活動,刑事立案裁定執行活動以及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存在違法行為,而要確認合法與否則必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其所運用的方法和手段無疑屬于法律監督方式。《刑事訴訟法》第47條、第93條、第115條,《民事訴訟法》第210條均強調審查是否違法和糾正違法兩方面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中專設“調查核實”一節規定檢察機關為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有調查核實相關證據的權力。
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對訴訟活動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也有類似規定,例如“健全檢察機關對違法監管活動的發現和糾正機制……。完善檢察機關受理在押人員投訴和對監管工作人員涉嫌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和糾正的機制”等。法律及相關文件將調查核實與督促糾正手段并列,強調發現違法方式和糾正違法行為方式于法律監督而言同等重要,那么僅認為糾正違法行為的方式屬于法律監督方式,而否認調查違法方式的法律監督屬性是說不通的。
此外,2011年7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六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二五”檢察工作發展規劃綱要》第二十三條指出“注重抗訴、糾正違法、檢察建議、違法行為調查等監督手段和方式的綜合運用和有效銜接” ,更為直接的說明調查違法方式屬于法律監督方式。
(二)從法律監督的任務看法律監督方式應包括調查核實和督促糾正違法兩個方面
法律監督的任務就是發現、糾正公權力運行中存在的違法行為,所以法律監督方式的設定至少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發現和揭示違法的方式,二是糾正違法的方式,據此在法律監督方式體系的設計上必須具備“調查發現”和“督促糾正”兩種方式,缺一不可。
其中,調查發現是依照法定程序發現揭示違法行為,他是法律監督的必要起點,沒有他,法律監督無法展開,糾正是對調查確定的違法行為予以糾正,以恢復被他破壞的法律秩序,他是法律監督的最終目的,只有兩種法律監督方式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效能。
此外,檢察權的獨立性決定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方式、手段配備上的自助性要求,即:從監督開始到監督結束,檢察機關應當有一套不依賴外部權力、能自主運行、完整的監督方式體系。 與之相適應,每項具體檢察職權的行使也都需要一個完整的監督方式體系。應對這種體系性要求,立法設定的法律監督方式要符合法律監督活動的內在邏輯,并應當滿足法律監督的各項要求。
(三)從檢察機關內在機構優化設置及職能看法律監督方式應當包括調查核實和督促糾正違法兩個方面
從北京市機構改革的情況看,目前檢察系統主要由六大部分組成,包括司法辦案機構(主要有審查逮捕部、公訴部、未成年人檢察部、職務犯罪偵察局等),檢察監督機構(包括偵查監督部、刑事審判監督部、刑事執行檢察部、民行檢察部),綜合業務機構、綜合管理機構、檢務保障機構、其他。從六大部分的組成來看,無疑司法辦案機構和檢察監督機構是檢察系統分別履行訴訟職能和法律監督職能最為主要的兩類機構,而過去由偵查監督部門統一行使審查逮捕和偵查監督職能,現在也分由審判監督部和偵查監督部門分別行使不免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過去在審查逮捕中發現的違法線索進而采取調查手段確認是否存在違法行為的職權將轉由偵查監督部門獨立行使,所以一旦在審查逮捕中發現違法線索,審查逮捕部門應當將違法線索移交給偵查監督部門,由偵查監督部門對違法線索進行初查進而決定是否啟動法律監督程序,而法律監督程序一旦啟動,則必將采用一定的調查手段確認違法行為的存在與否進而決定是否采用以及采用何種糾正方式糾正違法行為,同樣從公訴部門分離出來的刑事訴訟監督部也是這種情況。
由此看來,法律監督程序一旦啟動,不可避免的會啟動相應的調查手段予以核實,所以調查核實和督促糾正違法方式都應該屬于法律監督方式。
二、法律監督方式的特征
(一)法定性
法定性主要是指法律監督方式的種類及運行都要依法進行,這是權力法定原則在法律監督中的具體體現 。法律監督方式的法定性要求檢察機關必須依據現有法律的規定針對實際情況選用相應的監督方式進行監督,即監督方式的選擇不能突破法律的授權。
盡管,實踐當中不乏監督方式的創新 ,也有不少監督方式取得了不錯的監督效果。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創新方式的合法性方面還是會受到質疑從而可能不會被監督者認可。
(二)程序性
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是一種平等地位的監督,這就決定了監督的程序性特點,而監督的程序性特點決定了多采用程序性的方式糾正違法,如啟動調查程序、建議糾正、督促糾正等,與這種程序性相匹配,糾正違法行為的監督方式大多屬于建議性質的,而后果一般是程序上的。
(三)非終局性
正是因為監督方式的程序性特點,使檢察機關多采用建議方式沒有對違法行為進行實體處分的權力 ,而無論是督促糾正違法行為,違法結果還是懲戒行為人均有賴于監督者的自我糾正或其他有權機關做出實體性處理決定,所以糾正違法監督方式的采用并不具有終局性。
(四)多樣性
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內容既有犯罪行為,也有一般違法行為,既有對國家機關的監督又有對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既有對偵查行為的監督、審判行為的監督又有對執行行為的監督,既有對民事違法行為的監督、行政違法行為的監督又有對刑事違法行為的監督,既有對程序性違法行為的監督又有對實體違法行為的監督,也正是法律監督對象、內容等多樣性決定了法律監督方式的多樣性。
(五)針對性
檢察機關所處的地位以及工作人員所具備的專業素養決定了其監督對象和內容(對公權力中存在的違法行為),目的是糾正違法行為維護司法公正,維護法權威的至高無上性,所以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并非是對任何違法行為的監督,這種監督是一種有限監督,而有限監督必然要求采用監督方式的針對性即針對公權力運行中的不同違法主體和違法內容,運用與之相適應的監督方式。
三、法律監督方式種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法律監督方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依據監督對象的不同,監督方式可以分為對偵查機關的監督方式,對審判機關的監督方式和對其他單位的監督方式;根據監督階段的不同,可以分為調查違法行為的監督方式和糾正違法行為的監督方式;根據適用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專屬法律監督方式和通用法律監督方式;根據監督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民事訴訟監督方式、刑事訴訟監督方式和行政訴訟監督方式和非訴訟監督方式;根據監督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制裁性監督方式、提醒性監督方式和建議性監督方式。
四、結論
法律監督方式是指法律監督機關發現公權力運行中存在監督事項(違法行為)的手段、方法及發現監督事項后采取的督促糾正方法、手段的總和。法律監督方式是法律監督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檢察機關實現監督功能目標的載體和保障。方式不存,監督便無所依靠。因此,對法律監督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法律監督方式是指檢察機關發現有關機關及人員在訴訟中存在違法或錯誤后,啟動監督局糾正程序的方式,而并不是志對涉嫌違法的進行調查、介入偵查(含參加偵查機關對重大案件的討論)檢察長列席法院審判委員會議,駐監獄、看守所檢察、執行死刑林場監督的途徑和手段。以上內容參見:朱孝清.論訴訟監督.國家檢察官學報.2011(5).6.
何為檢察訴訟監督方式(以下簡稱監督方式)本文認為它是指法定的檢方(檢察機關及其檢察人員的統稱)依法適用檢察訴訟監督法律及其檢察訴訟監 督權力的具體形式和方法,前者強調的是發現監督事項后而采取何種形式方法對其實行監督后者強調的是通過哪些門路途徑而發現監督事項——違法犯罪行為。以上內容參見:楊迎澤、薛偉宏、聶利民、丁志鵬.試論我國檢察監督方式及其完善.2013(12).13.
王守安.法律監督方式與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23(2).3.
孫光駿、史玉平.論法律監督方式的邏輯體系.2009(6)(總第17期).36,37.
韓利.傳承與超越: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方式.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5,17(4).116.
龐濤.通報制《讓監督多了一條路》.檢察日報.2012年5月10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