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紅
【摘要】 目的 研究肌肉骨骼超聲在中醫辨證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病變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48例類風濕關節炎(96個病變膝關節)患者, 根據中醫辨證分為寒濕瘀阻證組及濕熱瘀阻證組, 各24例(48個病變膝關節)。采用肌肉骨骼超聲探查兩組膝關節并測量關節腔積液、滑膜增厚及血流信號顯示情況。結果 濕熱瘀阻證組積液厚度(6.28±5.44) mm、滑膜厚度(3.86±3.65)mm厚于寒濕瘀阻證組, 血液信號顯示率75.00%高于寒濕瘀阻證組(P<0.05)。結論 肌肉骨骼超聲對膝關節病變的高精度識別能力可有效提高中醫對痹癥的辨證能力。
【關鍵詞】 肌肉骨骼超聲;痹癥;辨證論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59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癥”范疇。中醫在辨證論治痹癥上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由于病變部位較深, 且癥狀變化較為復雜, 導致對痹癥辨證上容易出現模糊與爭議[1]。肌肉骨骼超聲具有精確顯示膝關節內病變特征的優點, 利用該技術可以為中醫四診法辨證痹癥提供更多精確的信息, 提高中醫辨證分型能力。作者通過對96個類風濕關節炎病變膝關節進行辨證與超聲檢查, 探討超聲在中醫辨證痹癥中的應用,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病例為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48例(96個病變膝關節)。入選病例西醫診斷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2]且病變的活動分期為活動期。中醫辨證[3]將以上患者分為寒濕淤阻證組及濕熱瘀阻證組, 各24例(48個病變膝關節)。寒濕瘀阻證組男6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47.2±10.6)歲。濕熱瘀阻證組男5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46.5±11.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檢查方法 超聲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LOGIQ-E9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設定為7.5~18 MHz, 選擇骨骼肌肉低速血流條件。檢查時抬高患者下肢, 使關節腔內積液流入髕上囊并探查, 測量最大液深處前后徑獲得積液厚度數據, 正常積液厚度應≤2 mm。測量完畢后按壓探頭至囊內液體消失, 見髕上囊暗區內存在絨毛狀或結節狀突出團塊, 測量突出團塊最大前后徑獲得滑膜厚度數據。探查滑膜血液并于血液量最多處凍結圖像測量血流信號。統計兩組患者關節積液發生率(關節積液)、積液厚度、滑膜增厚發生率(滑膜增厚)、滑膜厚度及血流信號顯示例數。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關節積液及滑膜增厚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濕熱瘀阻證組積液厚度(6.28±5.44) mm、滑膜厚度(3.86±3.65)mm厚于寒濕瘀阻證組, 血液信號顯示率75.00%高于寒濕瘀阻證組(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中醫認為本病早期以邪實為主, 后期則邪實正虛兼具。但在辯證存在從虛實、寒熱、肝腎、陰陽等多個維度進行分型, 導致分型可從兩種證型到十種證型等多[4]。爭議原因在于傳統四診法僅可根據較為明顯的癥狀體征進行辨證, 對于關節內部病變或細微的病理改變分辨精確度不足。肌肉骨骼超聲具有高分辨率的優點, 可清晰全面顯示痹癥患者關節內各解剖結構病變, 并通過計算機測量手段獲得精確病變數據, 有效彌補中醫傳統四診法對癥狀分辨精度上的缺陷, 提高中醫辨證痹癥的準確性。
本次研究采用較為主流簡潔的“寒熱為綱”辨證總綱[5], 將患者分為寒濕瘀阻證與濕熱瘀阻證兩種。本病初起為外邪侵襲,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素問·痹論》), 早期及發展期時風寒濕邪滯于經絡關節, 阻滯血氣津液運行輸布, 證型為寒濕瘀阻證;而隨著疾病進展, 邪氣內結, 久而化熱, 證型為濕熱瘀阻證。對比兩組患者肌肉骨骼超聲下的表現, 結果顯示, 單純靠關節積液及滑膜增生發生率無法區分兩種證型, 但與寒濕瘀阻證相比, 濕熱瘀阻證關節腔積液明顯更多, 滑膜增厚程度更嚴重, 同時血流信號明顯增多。西醫認為急性期關節腔內主要為炎癥細胞浸潤關節滑膜并產生炎性滲出。而隨著病變進展, 炎癥浸潤持續破壞滑膜及關節軟骨, 并引起纖維性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因此寒濕瘀阻證由于病程較早或病變較輕, 此時炎癥導致的炎性滲出、滑膜增厚及新生血管形成尚未十分嚴重, 而濕熱瘀阻證病程較長或病變較為嚴重, 關節腔內積液明顯增多, 滑膜增厚更明顯及新生血管形成較多。這種區別在中西醫不同理論體系中均得到印證, 而通過肌肉骨骼超聲的高分辨率識別功能可有效輔助中醫進行證型辨別判斷。
綜上所述, 采用肌肉骨骼超聲可精確識別類風濕關節炎中膝關節病變, 有助于四診法辨證區分寒濕瘀阻證及濕熱瘀阻證, 提高中醫對痹癥的辨證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志中, 方勇飛, 羅彥, 等. 322例濕熱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證型的客觀化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31(4):466-470.
[2] Amm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iod arthritis.Arthritis Rheum, 1988, 31(3):315-324.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9.
[4] 許平英, 婁玉鈐, 楊亞飛, 等.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辨證分型研究概況.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5, 4(5):72-76.
[5] 魯麗, 吳洋, 陳艷林, 等.類風濕關節炎中醫主要證候分析.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6(6):491-493.
[收稿日期: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