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立紅 文業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89例肩周炎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4例)。對照組患者接受溫針灸和微波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溫針灸和微波治療后進行肩關節持續被動運動(CPM) 治療,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和肩關節功能活動Melle評分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定。結果 兩組患者經4周治療, 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 低于觀察組的95.56%(P<0.05)。結論 肩周炎患者在常規治療后再行肩關節持續被動運動治療效果較好, 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持續被動運動;肩周炎;療效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65
肩周炎是康復醫學科常見病、多發病, 以肩部疼痛、肩關節功能障礙、肌肉萎縮為主要臨床癥狀,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近年來醫療技術突飛猛進, 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多種多樣, 臨床效果越來越好, 患者對肩周炎的康復治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為探討肩周炎的更好的治療方法, 檢驗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對某院治療89例肩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旨在了解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為臨床治療肩周炎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某院康復科就診的肩周炎患者89例, 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肩周炎診斷標準[2], 并排除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根據患者經濟狀況及意愿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4例)。觀察組男19例, 女26例, 平均年齡(52.25±4.28)歲, 平均病程(8.05±0.68)個月。對照組男20例, 女24例, 平均年齡(51.48±4.32)歲, 平均病程(8.68±0.6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溫針灸及微波治療。溫針灸方法:在患側肩部消毒后在壓痛點以及肩貞、肩髎、肩髃和肩前各穴位用30 mm直徑, 長2.5寸的針灸針和2~3 cm長艾條進行溫針灸, 同時用用天津施耐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TB-1-B 型微波治療儀進行微波治療, 25 min/次, 1次/d,
6次/周。觀察組除溫針灸和微波治療外, 再進行肩關節CPM治療50 min, 先做前屈25 min, 再做外展25 min, 調整治療角度時要求患者感覺疼痛但又能夠忍受、以達到牽拉肩關節周圍組織的目的。治療期間要求患者每天進行30 min畫圓、內收、外展運動等肩關節功能的自我鍛煉。
1. 3 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肩關節周圍疼痛和關節功能活動范圍兩項指標評定療效。疼痛程度評定采用VAS [3]評分評定, 將疼痛程度分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劇烈疼痛五個等級, 對應VAS分別為0~2分、3~4分、5~6分、7~8分、9~10分。肩關節功能活動范圍評定采用肩關節功能活動Melle評分[4]。療效評定標準[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肩關節的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改善率≥75%;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肩關節外展、外旋受限10°以內, 改善率30%~74%;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 改善率≤29%。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VAS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8.71±3.58)、(4.25±2.52)分, 觀察組患者分別為(8.63± 3.35)、(2.32±2.48)分, 兩組患者經4周治療后肩關節周圍疼痛明顯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對照組顯效25例, 有效8例, 無效11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 觀察組顯效30例, 有效13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375, P<0.05)。
3 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 肩關節周圍肌腱供血減少, 軟組織的磨擦擠壓加重, 加上受凍、外傷、感染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肩關節容易發生退變[6] , 早期出現滑膜水腫、充血, 絨毛肥大伴有滲出等病理改變, 大多數患者都因為臨床癥狀較輕而未能得到及時治療, 從而發展為滑膜腔粘連、軟組織撕裂等后續病變[7], 使肩關節部分動作受到明顯限制, 并在關節活動時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 同時肩周炎患者往往由于疼痛而不敢活動肩關節, 從而導致肌肉萎縮、肌力減退, 神經肌肉系統控制能力減低等不良后果[8], 因此, 治療本病目的就是緩解疼痛和恢復關節活動度。以往學者報道了多種肩周炎的治療方法[9, 10], 一般采用口服消炎鎮痛藥、局部封閉、理療、按摩及功能訓練等方法治療, 難以滿足患者對康復治療的要求。本研究中使用溫針灸在針刺中樞鎮痛的同時用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能經針體傳導至肌肉層病變組織及相關穴位, 起到溫經散寒、祛濕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從而促進局部氣血循環, 加快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在溫針灸治療的同時使用微波治療, 利用微波的溫熱效應, 在低功率微波輻射作用下降低病灶中致炎介質, 從而降低微血管壁的通透性, 抑制炎癥的發展。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 通過溫針灸和微波治療以及患者肩關節功能的自我鍛煉, 患者肩關節周圍疼痛明顯改善, 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肩周炎的治療過程中, 及時有效的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和肌肉收縮能力是治愈肩周炎的關鍵, CPM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 80年代初用于人工膝關節術后治療, 后經臨床醫生的不斷探索, 發現CPM在防治肩關節攣縮, 改善肩部血液供應, 促進肩部滲出液吸收, 減輕肩關節運動時的疼痛癥狀以及在修復肩關節韌帶、病變軟骨和受損肌腱、恢復肌肉收縮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CPM可以使肩關節周圍組織得到平穩而不間斷地被動運動, 在一定程度內維持肩關節活動的范圍, 讓患者自始到終處于能夠承受的狀態之中, 對于患者來說不失為一種比較安全和相對舒適的治療方法, , 并且治療時不會肌肉疲勞, 還可在肩周炎早期使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CPM對肩周炎患者通過4周的連續治療,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75, P<0.05)。
綜上所述, 在常規治療后再行肩關節持續被動運動治療, 臨床療效較好, 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明, 周敬杰, 翟宏偉, 等.肩胸關節運動訓練對肩袖損傷術后肩關節功能的影響.中國康復, 2015, 30(2):128-13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9-190.
[3]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14.
[4] 余國芬, 邵景漢.異丙酚靜脈麻醉復合臂叢陣痛下手法松解術治療重癥肩周炎的療效觀察.現代實用醫學, 2010, 22(5):551.
[5] 盧宇.無痛銀針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56例分析.人民軍醫, 2015, 58(3):318-319.
[6] 李玉飛.綜合理療治療肩周炎63例.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6):4043-4044.
[7] 孫艷春.中藥熏蒸并超短波及電腦中頻電療治療肩周炎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醫生, 2011, 39(9):51-53.
[8] 張彥麗, 程甘露, 張衛平.被動運動關節類手法聯合溫針灸、微波治療肩周炎遠期療效分析.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7):718-720.
[9] 辛玉甫, 榮姍姍, 尤愛民. 關節松動術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臨床效果初評.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2):276-277.
[10] 黃桂英, 和亞群.肩周炎采用針灸結合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法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7): 257-258.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