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媛++劉如鵬++裴娟++羅光敏++張云洲
摘要:概述近年來“伏九貼療法”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成果。闡述在祖國傳統治病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伏九貼療法”防治RRTI的理論依據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體質是防治RRTI的趨勢。伏九貼療法防治RRTI方面有其明顯的獨到之處。
關鍵詞:伏九貼療法;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109-02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兒科臨床多發病及常見病,由于RRTI涉及致病因素多而復雜,且治療過程長,該病仍是臨床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此外大環境質量的改變,近年來RRTI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伏九貼療法是將中藥和經絡腧穴的特殊功能結合起來,使藥物透過腧穴、循行至病所發揮作用,因此在防治RRTI方面有著許多潛在的優勢。現將近年來該病的伏九貼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1伏九貼療法的理論依據
伏九貼療法,亦稱薄貼,是根據《黃帝內經》中“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適時開穴”以及“天人相應”等理論指導下而形成的一種外治法。它融合了時間醫學、中醫學、免疫醫學等諸多學科知識。伏九貼不僅可用于疾病的治療,也能用于疾病的預防,體現了祖國醫學按時順養理論指導醫療實踐的一個有效例證。該理論于三伏天、三九天通過中藥對小兒特殊穴位進行貼敷,中藥的有效成分經透皮吸收激發經絡系統,促進氣血調和,調動免疫應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單相或雙向的調節作用,從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這是一種“內病外治”的古老療法之一,也是祖國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理論的經典體現。
2藥物選擇及其作用分析
筆者研究近年文獻發現,伏九貼療法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疾病的膏方中多選用白芥子、甘遂、延胡索、麝香等辛溫之物,吳師機在《理渝驕文》中提到:“膏中用藥味,必得氣味俱厚者方能得力。”氣味厚重的藥物對皮膚穴位具有很強的化學刺激作用,比如燒灼感、刺痛感、蟻樣感等各種反應,這些刺激又可以引起組織損傷并釋放如組織胺等物質,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并向組織間隙的液體濾出,被組織液充實而縮小的組織間隙電阻降低,從而激發經絡之氣對人體的調節作用。白芥子味辛,性溫,能夠利氣豁痰、溫肺化飲,如《本草綱目》謂:“利氣豁痰,除寒暖中。”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白芥子有明顯的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甘遂味苦、甘,性寒,苦寒攻逐水飲利大腸,宣通肺氣,如《藥性本草》謂之“去痰水”。現代研究發現甘遂提取物中的4種化合物有顯著的體內抗病毒活性,其機制可能主要是通過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來實現的[2];延胡索味辛、苦,性溫,辛散溫通、通行血氣以利肺氣,現代研究表明延胡索可增強白芥子的局部刺激作用,同時具有調節呼吸道阻力和呼吸膜通透性的作用,改善肺功能;麝香味辛,性溫,辛香走竄、開竅通絡,從而促進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可見,根據藥物的各自屬性,辨證選藥,使之在病體的相應穴位進行吸收并發揮藥理作用,達到祛除病邪、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恢復臟腑之間的協調功能。
3穴位選擇及其作用分析
經絡在人體入里出表,通上達下,遍布全身,通過腧穴將臟腑經絡之氣傳導于體表,運行氣血以營養周身,因此中醫認為經絡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靈樞經筋篇》曰:“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通過對近年來的文獻研究統計發現:目前用于伏九貼防治小兒RRTI的穴位中,常以肺俞、膻中、定喘、膏肓、大椎、天突為主,其次選腎俞、心俞、隔俞、脾俞、風門、大杼,所選穴位主要集中在足太陽膀胱經、任脈、督脈。肺合皮毛,肺俞為肺的背俞穴,與肺衛關系最為密切,能宣通肺氣,止咳化痰;膻中與肺臟鄰近,又為八會穴中的氣會,是宗氣積聚之處,可寬胸理氣,舒展氣機;定喘為平喘的經驗穴,是治療哮喘之主穴;膏肓為太陽經背部腦穴,配合肺俞能疏通陽氣;大椎為諸陽之會,能夠雙相調節,即實熱者能泄熱祛邪,虛寒者能通陽散寒;天突等屬于鄰近取穴,中醫學認為RRTI的發作與肺、脾、腎三臟有關,且“五臟之系成于背,臟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臟腑病皆可治背,”故貼敷穴位多選取膀胱經上包括肺、脾、腎之背俞穴,可以起到益肺、健脾、補腎作用,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加之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和華佗夾脊穴有助陽之功。故本療法能提高RRTI抗病能力,改善體質,從而達到近期治療和遠期預防再發的目的,對治療RRTI有良好療效。據報道:運用生物化學方法可以證實“體表穴位-經絡通道-絡屬臟腑”的客觀存在,還證實了內病外治的主要作用機制,即“穴位經絡通道的放大效應”:通過藥物滲透-體表穴位-經絡-內臟等相關途徑,激發并啟動神經激素運行的通路,傳導刺激信息到達體內相應部位,并產生放大、增益的效應。此項研究驗證了伏九貼療法的理論體系,為伏九貼療法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
4臨床運用
夏以琳等[3]重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認為采用伏九貼方法治療RRTI,不僅可以借助夏季陽氣升發之勢疏解體內凝寒之氣,還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以祛除陰霾之邪-痰濕,從而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故采用白芥子3 g,甘遂5 g,細辛3 g,白芷3 g等,研末加醋調拌,用時蘸上少許姜末,敷貼在天突、大椎、肺俞、膏肓等穴。取每年三伏天進行敷貼,時間為2~6 h/次,一般貼至局部皮膚發紅,每2次敷貼間隔3 d,8次為1療程,1療程后觀察并統計療效,總有效率為71.43%。鄧玉萍[4]用黃芪、防風、當歸、白術、肉桂各份,研為細末,加入適量麝香、生姜汁進行調和,制成糊狀。選穴取膻中、大椎、肺俞、脾俞、腎俞、心俞。貼敷前用生姜涂擦穴位,以皮膚稍潮紅為宜。然后將藥糊攤在3 cm見方的膠布上,敷于穴位上。以患兒的耐受程度為限,每次貼2~4 h。敷貼時間為每年夏季第一、二、三伏的第一天。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60例,總有效率為93.33%;武琪琳[5]遵從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認為小兒各臟腑功能尚未完善,尤以肺、脾、腎三臟功能低下最為關鍵,外邪常乘虛而入,易反復發病。故治療關鍵為補益肺腎,扶正固本。選用伏天貼方: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麝香。九天貼方在伏天貼方基礎上加補骨脂、熟地黃。神闕方:丁香、砂仁、蒼術、白術、黑胡椒。研粉碎細末,鮮姜汁及蜂蜜(二者比例2:1)調和,做成直徑為1 cm、厚度0.1 cm的藥餅,伏九貼方貼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每次貼敷4~5 h;神闕方貼敷神闕穴,每次12 h;1年為1個療程,連續貼敷3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3.0%;陳麗亞[6]外敷藥物選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按7:7:4:4比例調配研成細粉,用姜汁調成糊狀,使用3 cm×4 cm規格的敷貼專用膠布敷于左右對稱的肺俞、心俞、膈俞6個穴位。從初伏開始3天貼敷1次,每次5h,10次為1療程。貼敷治療后1年內患兒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及住院次數明顯減少。
5結語
綜上所述,伏九貼療法能夠很好的防治RRTI,并且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及重視。此療法不僅調節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功能,而且還避免了藥物被胃腸道消化液的降解,減少血藥濃度峰谷變化,使血中藥物保持較強的活性,免除了個體差異和毒副作用等優點,尤其適合口服耐受差和服藥困難的患兒,醫學界同仁稱之為治療疾病的綠色療法。因此伏九貼療法用于防治RRTI擁有許多優勢,具有廣闊前景,值得進一步探討,使祖國醫藥外治療法的奇葩更加艷麗多彩。
參考文獻:
[1]張學梅,劉凡亮,梁文波,等.白芥子提取物的鎮咳、祛痰及平喘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3,34(7):635-637.
[2]鄭維發.甘遂提取物中4種二菇類化合物的體內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藥,2004,35(1):65-67.
[3]夏以琳,徐亞娜.穴位敷貼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7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7,16(6):42-43.
[4]鄧玉萍.中藥穴位敷貼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60例[J].湖北中醫雜志,2008,30(1):38-39.
[5]武琪琳.伏九天穴位敷貼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60例[J].中醫研究,2013,26(8):46-48.
[6]陳麗亞.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50例[J].世界臨床醫學,2015,9(5):179,184.
(收稿日期: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