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研究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與護理。方法 68例突發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5例)。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有效的急救干預, 對照組患者配合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配合綜合護理,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進行觀察并做比較。結果 68例患者搶救及時, 無一例患者死亡, 觀察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1.3±0.4)分, 焦率自評量表(SAS)評分(11.3±1.1)分, 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11.4±1.3)分;分別優于對照組的(3.2±1.1)、(17.8±2.3)、(18.4±2.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對于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為患者配合有效的急救, 同時配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有效地治療, 提高患者生存率, 促進患者的預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突發心肌梗死;急救;綜合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53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危重的病癥, 這種病情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在我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正在逐年的增加[1], 因此臨床上需要對突發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予以重視, 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措施[2], 并對患者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 來提高患者的搶救有效率, 促進患者的預后。本研究主要基于此分析突發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和護理干預措施, 同時選擇本院在2012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結果取得滿意成效, 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68例突發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5例)。對照組男18例, 女17例, 年齡最大86歲, 最小49歲, 平均年齡(68.3±17.4)歲;觀察組男16例, 女17例, 年齡最大86歲, 最小54歲, 平均年齡(62.5±18.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急救方法 需要為患者予以必要的吸氧, 通常情況下, 采用鼻導管或面罩式的吸氧方式為患者給氧。早期需充分的吸氧, 可以有效的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的情況。同時要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 避免相關分泌物堵塞患者氣道, 導致患者出現窒息情況。要迅速地幫助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 通常情況下會選擇患者的鎖骨下靜脈和中等深靜脈、較粗大的淺靜脈來進行靜脈通道的建立。需要采用套管針有效的確保藥物通暢, 為患者給予血管擴張劑, 改善患者的側支循環狀況, 以此來增加患者局部冠狀動脈的灌注, 可有效縮小患者的梗塞面積, 緩解患者的疼痛。特別對于T波和ST段的心肌缺血性改變情況, 需要予以密切的監視。為患者做好鎮靜和止痛的處理, 如果患者有并發癥, 而需要做好并發癥的處理工作, 同時為有并發癥的患者需要防止并發癥發生, 在對患者轉運的時候, 做好相關的注意事項。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向患者家屬交代相關病情。
1. 2. 2 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患者配合常規的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配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干預如下:①急救護理。患者入院以后對患者送往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病房, 對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進行監視, 同時予以心電圖監護, 對患者的心率血壓狀態進行關注, 并建立靜脈通道, 留置針等;②抗凝溶栓。將100萬U的尿激酶加入100 ml生理鹽水當中, 或者直接為患者采用300 mg的阿司匹林進行靜脈滴注, 與此同時監視患者的心電圖變化狀況, 如果發生異常需要立即予以干預處理;③吸氧護理。如果患者出現了急性肺水腫等情況, 需要為患者進行10 L/min的高流量吸氧, 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適當采取5 min/L的低流量吸氧。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需要進行面罩吸氧, 純氧的吸入時間不大于30 min, 間隔1.5 h后重復吸氧;④止痛干預。患者因為疾病的影響會非常痛苦, 所以在此基礎上需要為患者給藥止痛藥進行止痛, 可以采用鎮痛劑或鎮靜劑, 但是需要注意藥物可能會為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等;⑤心理護理。如果患者的意識恢復, 需要為患者配合心理護理, 使患者放下心中的焦慮, 安心接受治療。
1. 3 觀察指標 采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指數進行評價比較,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越重;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本研究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治療進行評價比較,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質量越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8例患者搶救及時, 無一例患者死亡, 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1.3±0.4)分, SAS評分(11.3±1.1)分, SDS評分(11.4±1.3)分;分別優于對照組的(3.2±1.1)、(17.8±2.3)、(18.4±2.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主要分析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與護理[3],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出, 所有患者經過急救, 無一例死亡, 證明了綜合護理對于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價值[4]。對于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需要從患者入院之前對患者進行急救干預, 對患者的急救干預貫穿到患者的整個搶救過程中, 在對患者進行搶救的時候需要給患者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 提高了護理的效果。
綜上所述, 臨床上對于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為患者配合有效的急救, 同時為患者配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有效地治療患者,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促進患者的預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尹德忠.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內科治療臨床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26):54-55.
[2] 孫利平. 急性心肌梗塞五級法早期活動的心臟康復護理措施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6(3):105-106.
[3] 薄建萍. 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及護理.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 19(18):158.
[4] 王煜坤. 淺談急性心肌梗塞的健康宣教.內蒙古中醫藥, 2007, 26(11):62.
[收稿日期: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