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蘭
摘要:在介紹將樂縣退休職工養老金冒領現象和預防工作情況的基礎上,從管理體制、機制和監督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將樂縣冒領養老金行為發生的原因,并從加大法制宣傳、加快部門數據共享、加強社保隊伍建設和建立舉報和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冒領養老金的防范策略。
關鍵詞:退休職工 冒領養老金 防范策略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規范和完善,連續12年上調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大幅改善了廣大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維護了社會穩定,減輕了企業和子女負擔,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死人領養老金”的現象不斷增多,造成社保基金流失。對此,如何有效預防冒領養老金問題已成為當前社保基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㈠將樂縣退休職工養老金冒領情況
將樂縣2016年3月共有企業離退休職工4558人(今停發),正常發放4489人,發放養老金總額942.29萬元,2012年1月~2016年3月累計發放養老金約3.8億元人民幣。2012年,國家審計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社保基金審計,也是繼社保成立后最大規模的一次審計,三明地區審計及自查出冒領76人,冒領金額約178.8萬元。筆者以將樂縣為例,2012年,審計出冒領養老金共5人,自查出1人,冒領110人次,冒領金額達11.11萬元。其中居住異地冒領4人,金額9.93萬元、2013年,社保機構自查冒領3人,舉報冒領1人。2014年,自查冒領1人。2015年,自查冒領2人。2016年,至3月止自查冒領1人。自查冒領中仍有3人未追回,均無法聯系子女。
近年來,冒領現象仍有出現,目前仍無法從源頭上杜絕。最為典型的一例是居住在莆田的一名退休職工,死亡后家屬冒領養老金長達6年8個月,冒領金額共7.7萬元。對冒領后的追討工作,筆者直接主持并參與上門追討,追繳中遇到重重困難和問題,如謾罵、驅趕或不見面等現象。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無數次耐心細致的溝通及上門法律宣傳教育后,最終達成共識,與其冒領家屬簽訂還款協議,用了近4年的時間追繳,最終于2015年7月全部追回。國家審計出將樂縣2012年所冒領養老金11.11萬元已全部追回、挽回了社保基金流失,減少了國家損失
(二)將樂縣預防退休職工養老金冒領工作情況
為了加強預防冒領養老金工作,2012年以來,將樂縣以國家社保基金審計為契機,采取成立領導小組、媒體宣傳、社區跟蹤、上門服務、異地協查系統認證等多種綜合服務手段和措施,冒領養老金現象得到一定遏制。2012年~2016年3月止,共開展退休養老資格認證共1.94萬人次,目前有69人未認證(動態數據),其中:2013年系統庫中停發的19人至今仍未認證,還處在暫停發放中,累計停發養老金共104.88萬元。2016年已制定預防冒領養老金具體工作方案和思路,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綜上所述、冒領追討和預防冒領養老金工作任務艱巨而復雜,追討時間跨度長,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周期較長,出現當年還沒全部認證完,次年認證又開始,周而復死,源頭無法得到控制,造成停發人次不斷增加,且停發人員恢復發放后,只要遇到每年的調資,養老系統與實際發放數據產生錯誤,核對工作十分艱巨,增加社保工作量。長期以來,預防冒領工作一直困擾著我們社保經辦機構,也阻礙和制約著社保其他工作的正常開展。
當前,由于管理體制、機制和監督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冒領養老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既有政策原因,又有個體原因,這些原因呈現多樣化、復雜化。
(一)死亡喪葬費較低,存在親屬或子女隱瞞不報現象
目前企業退休職工喪葬費標準是按本省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計發(2015年福建省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4414元),計8828元。與機關事業退休干部職工喪葬費差距甚遠,造成企業退休職工死亡后,親屬或子女不愿及時申報,而是隱瞞不報,繼續領取死亡者養老金。尤其是安置在異地居住的退休職工,其死亡后,親屬或子女隱瞞不報現象居多,這是冒領養老金的主要原因。
(二)退休職工異地安置多,監管難到位
目前,將樂縣移居縣外居住的退休職工560人,占全部退休職工的12.5%。據統計,2012年以來,移居異地居住呈逐年增加態勢。其中:2012年異地居住87人、2013年異地居住155人、2014年異地居住448人、2015年異地居住560人。因異地居住呈逐年增加,且分布廣泛,管理難度加大,特別是現代交通便利化,人員流動更加頻繁,退休后安置回將樂縣以外的出生地或隨同子女定居異地、國外等現象越來越多,退休職工居住分散,聯系更加困難,僅靠社保機構開展領取養老金資格認定來預防冒領養老金,難以全面監管。
(三)退休人員管理關系不健全,責任不明確
實行社會化發放養老金以后,改變了企業與退休人員之間原有的密切聯系,淡化了企業對退休人員的管理,認為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已由社會保險經辦部門發放,退休人員已與企業無關。退休人員處于無人問無人管的局面。
(四)管理信息系統不完善,認定不夠及時精確
一方面社保機構與戶籍管理、民政殯葬部門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未能及時掌握退休職工生存。死亡情況,造成退休職工死亡后,未能及時認定并停發養老金。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及歷史原因,退休職工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證等信息與公安部門戶籍信息不一致。如:社保系統職工出生年月是按最早的招工表上所填的出生年月為準,可能與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不一致;有些姓名是用諧音取代與身份證不一致等等,造成退休職工死亡后,社保系統信息與民政殯葬部門信息不一致,導致死亡信息比對不精確。
(五)法律政策認識不到位,對冒領存在僥幸心理
由于《社會保險法》實施時間不長,近年來,目前僅靠社保機構工作人員到企業社區發放宣傳冊在就業保障之窗欄目播放等傳統宣傳方式,造成宣傳點面不夠廣泛,缺乏部門配合,宣傳措施不利,導致群眾對社保法律政策認識不到位,群眾對冒領養老金產生的法律后果還不甚了解、且各地通過法院懲處冒領養老金典型案例不多,親屬或子女對冒領養老金存在僥幸心理。
(六)社保經辦機構人員少,工作難到位
根據福建省閩委編辦[2007]238號文件精神,核定將樂縣社會勞動保險機構編制數8人,2007年未全縣共有2864名退休職工,2016年3月已達4558名退休職工,僅退休人員就增加了59.1%,工作節大幅增加,編制卻沒有增加,且出現外借、年齡大等現象,導致社保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影響防冒領工作持續、穩定開展。
三、有效預防冒領養老金的對策
(一)提高喪葬費或補助標準,提高死亡申報主動性
當前,三明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死亡除喪葬費外,還享受一次性困難補助費及遺囑定額生活費補助。而企業退休職工死亡后喪葬費標準是根據省統一標準確定,除此外,沒有其他任何補助費。建議逐步提高企業退休職工死亡后喪葬費標準或增加困難補助,以促進家屬或子女主動自覺申報。
㈢加快部門數據共享,提高預警防范識別效率
以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領》為契機。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全國社保信息聯網,并與公安戶籍、民政殯葬等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縱向貫通、橫向互聯,實現全國異地領取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全覆蓋,進一步推動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核查比對工作更加高效,使得社保機構能第一時間掌握退休職工死亡信息,及時發現和消除潛在風險,提高社保經辦領域預警防范識別效率,盡量減少停發率,維護退休職工權益。另一方面要開展社保系統歷史數據大比對,在尊重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業務數據與公安戶籍數據相一致,從而達到有效共享。加快部門數據共享,不僅提高預警防范識別效率,而且也有效解決了退休人員管理關系不健全,責任不明確的問題。
(2)加大法制宣傳和懲處力度,提高公眾法律意識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重視,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2010年10月頒布的《社會保險法》,為社保基金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撐,要以社會保險欺詐入刑為契機,結合2013年泰寧縣一家屬冒領養老金獲刑為案例,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建立社保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制度,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網絡、微信等媒體,加大預防冒領養老金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社會保險法》的認知度。同時,嚴格落實《社會保險法》第八十八條懲處規定,各縣(市、區)勞動保障、勞動監察、社會保險要齊抓共管,查處一批典型案件,真正使法律起到震懾作用,使企圖冒領騙取養老金者,望而卻步。
(四)建立舉報監督機制,提高公眾參與監督意識
建立監督舉報機制,實行社保、勞動監察及公安聯動,動員全社會參與監督,設立舉報電話,建立舉報一例獎勵一次的獎勵機制。利用現代先進化技術,建立手機APP客戶端、微信網絡、征信系統等多方綜合監督手段,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監督意識,進一步加強基金監督。
(五)加強社保隊伍建設,提升社保系統業務技能
一要增加社保編制,理順人事關系。近年來,養老、工傷、生育保險業務工作節大幅增加,且現有工作人員年齡老化,文化知識參差不齊,整體素質偏低,人事關系省縣共管等,亟待增加社保編制,注入新生血液;盡快理順關系,實行人事關系、工資待遇由省市級直管。二要強化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素質。社保政策性強,省市業務部門要定期舉辦社保知識講座,組織基層社保業務人員參加輪訓,不斷提升社保系統人員業務技能。
養老保險基金監管和預防冒領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事關全國百姓利益,責任重大,我們應看清形勢,認清不足,要不斷加快養老保險系統現代化建設進程,努力推進全國社保基金預警監督機制一體化、綜合化運行機制;加快社保基金系統全國聯網,做到既有效維護退休職工的合法權益,每月按時足額領到養老金,又能確保防冒領養老金工作朝著持續健康和諧有序的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