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
摘 要: 初中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組織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摒棄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個性避免千人一面。這種師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中各具特點的互動性活動構成了個性化教學模式,不僅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而且是彰顯學生個性、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個性化教學 教學方法
初中三年是學生個性塑造與心智修煉的重要階段,也是人格逐漸成形的關鍵時期。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語文課程可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1]。因此,語文教學作為新課改的重要陣地,具有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完善個體性格的重要責任。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并不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并不排斥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以其新穎有趣的授課內容為橋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徹因材施教為策略,連接教師和學生個性化教與學的教學活動。如曹月霞所言:“所謂個性化的語文教學是指以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為中介,師生雙方具有的個性化的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具體地說,就是在實際語文教學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遵從學生個性發展的宗旨,選擇個性化的教學中介,通過語文教師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組織和引導,注重因材施教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化的學與教師個性化的教融為一體。”[2]
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首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摒棄以往抑制學生個性的統一授課模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如杰出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教學活動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并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中不僅滲透了崇尚自然,發展個性的觀點,更提出了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發展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教學的不同方法,以便在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運用。”[3]新的課程標準一再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求教師把個性化教學活動中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于在課堂上發表不同意見,充分展示自我;“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語文教師不僅應該“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知心朋友、指導者、合作者,應實施民主化教學,確保個性發展的時間和空間”[4]。究其原因,在個性化語文教學中,師生間的教學關系大致類似于“導游”與“游客”的關系,在師生共同構成的文化“旅游團”中,“游客”是這個團體的主體,負責領略語文之美,而作為“導游”的教師只是對“游客”進行組織與引導,負責對“相關景點”進行講解與解惑。初中語文的個性化教學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價值,使教學活動適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不僅是教育觀念的轉換,而且是對傳統教學模式高投入低產出的反思,進而提倡事半功倍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師在完成教學角色轉換之后,進一步需要對傳統教學策略推陳出新,活學活用。因材施教是孔子對教學個性化的合理探索,針對三千弟子個性之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子路和冉有均已“聞斯行諸”咨詢孔子,孔夫子卻給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適用于個性化教學。在目前的教學分班中,成績不是均衡分布,而是優、中、差平均分配。因此,一個教學班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業水平也不一。孔門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教師首先應該熟悉了解班級學生具體情況,然后斟酌出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不能僅僅按照教學計劃“一視同仁”地推進教學進度,忽視學生的個性與學業水平之不同。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是適應個體差異的分化性教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授課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繁多的字詞、經典篇章的背誦已經讓學生視若畏途,如果教師授課模式古板生硬,教學語言枯燥無味,那么學生僅有的一點興趣也會蕩然無存,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以往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造性”[5]。教師應該在古往今來的教育大家身上汲取教學有效性的養分,積極更新現有的教學理念,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揣摩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授課模式,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高效的個性化課堂教學,避免悲劇的重演。
個性化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師提出新的要求,除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以外,對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人格魅力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問渠那來新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孟子嘗言:“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語文教師如果不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首先就應該提高文學素養與個人魅力。“做一個語文教師,只有會讀書,才能教會學生讀書;只有會作文,才能教會學生作文。會讀書作文,乃是語文教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不少語文教師(包括一些‘能手‘學科帶頭人等)既不會讀書,又不會作文。他們只會把教參上的觀念照搬給學生,毫無自己的理解;偶爾寫點什么,也是抄書抄報,套話假話居多,很少有真實的感受。這怎么可能教會學生讀書作文呢”[6]。
在初中語文的個性化教學活動中,學生個性化學習轉變為重點,學生相應地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恰如“導游”組織“游客”到達“景區”,然后可以讓“游客”感受“景區”之“勝景”,個性化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游客”的身份主體性。“游客”徜徉在“美景”中,流連忘返,這種愉悅體驗肯定會帶來有新的收獲,學生的探究精神、個體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合理開發。假如“導游”總是限制“游客”的具體行蹤,強行帶領“游客”進行越俎代庖的“觀光”,“游客”只是在消極被動中欣賞景色,難以隨心所欲地發現美、品味美,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作為“導游”,應該起到引領與啟迪作用。如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個性化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與能動作用,利用個人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在評價機制中應該擯棄非對即錯的簡單模式,鼓勵學生獨抒己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在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要刻意追求標準答案”[7]。如魯迅評價《紅樓夢》的命意時就指出:“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所以,在個性化閱讀過程中,教師不能預設答案,請君入甕,而是應該鼓勵學生以“以意逆志”的方式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作品,感悟人生。同樣,在個性化表達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表達真實的感受,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忸怩作態。
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具有以下四層含義:“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個人化或個別化;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四是指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具有良好素質的個人。”[8]初中語文的個性化教學,旨在“發現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利用各種有利的物質條件,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體能、智能、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素質自主和諧地發展,最終形成優良個性。”[9]倡導初中語文的個性化教學,是指導學生“在無數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條最能鮮明地發揮他們個人的創造性和個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要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現和找出能使他們在為社會謀福利的勞動中給他帶來創造的歡樂的那條‘含金的礦脈……我們的任務就在于在學校里不要使任何一個學生成為毫無個性、沒有任何興趣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從事一件使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每一個學生都應有一個進行心愛的勞動的角落”[10]。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2]曹月霞.尋求個性化的初中語文教學.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9.
[3]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78.
[4]楊德山.綜合構建個性化教育模式.常熟高專學報,2000(6).
[5]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
[6]王什維.遲到的懺悔.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5).
[7]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53.
[8]王義高.當代宏觀教育思潮之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2).
[9]黃露.個性化教育是最好的橋梁.學大教育網,2008年1月21日.
[10]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