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超 江海云 唐瑤
【摘要】 目的 探討造口人照護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 104例造口人, 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52例。對照組給予傳統護理, 實驗組給予專業照護模式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例數為28例, 多于對照組的11例(P<0.05)。實驗組造口護理及并發癥預防例數多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焦慮、抑郁、恐懼、自卑的例數少于對照組, 對ET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造口人采用專業照護模式護理, 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造口人;照護模式;護理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99
造口人是針對直腸癌手術切除病變部位或潰瘍性結腸炎行全大腸切除, 在患者腹部左側或右側開一個人造口為大便改道, 此造口伴隨患者的生命而存在, 這類特殊人群在醫學上稱之為“造口人”[1]。腸造口最常見的是回腸末端或結腸造口, 俗稱人工肛門也稱造口。造口人由于大便或小便的改道, 造口伴隨著終身, 如果護理不正確, 可以發生造口并發癥, 降低造口人生活質量。造口治療師(ET)是指負責腹部腸造口的護理, 預防及治療腸造口并發癥的護理, 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咨詢服務, 包括心理護理、康復護理及各種慢性傷口護理, 失禁患者護理以及使上述患者完全康復為最終目的的專科護士, 2013年起本院實行造口術患者由造口治療師為其設制全程連續性專業照護模式實施護理。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2014年本院收治的104例造口人, 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52例。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為造口人接受手術行造口術, 醫生主導腸造口問題, 護士口頭宣教造口護理知識, 疾病轉歸出院后掌握甚少關于造口護理知識, 造口人隨意自我照護。
實驗組由造口治療師為其設制全程連續性專業照護模式實施護理, 如有病情變化, 在計劃表中記載病情變化, 并轉介醫生處理。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1. 2. 1 手術前干預 ①心理干預:術前心理評估, 采用作者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調查收集資料分析, 針對患者心理需求與反應, 消除患者的心理不良反應。a.成功病例現身說法;b.觀看造口人聯誼活動DVD;②術前常規禁食、備皮、腸道準備生活;③術前訪視造口定位。
1. 2. 2 手術后干預 ①造口監測:評估、測量、記錄;②造口護理:示范裁剪造口袋及貼袋、避免造口周圍皮膚損傷;
③健康教育:預防造口并發癥, 飲食多樣化、旅游、性生活、工作;④術后訓練:造口定時排便習慣。
1. 2. 3 出院后延續護理 ①建立隨訪檔案資料;②造口門診、隨訪:電話、上門追蹤隨訪;③造口人聯誼。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造口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造口狹窄、脫垂及周圍皮膚皮炎;②自我護理能力:造口護理、并發癥的預防;③心理量表評價心理狀態包括:焦慮、抑郁、恐懼、自卑;④造口人對ET的滿意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例數為28例, 多于對照組的11例(P<0.05)。見表1。實驗組造口護理及并發癥預防例數多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實驗組焦慮、抑郁、恐懼、自卑的例數少于對照組, 對ET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 1 我國每年因腸道疾病如惡性腫瘤, 潰瘍性結腸炎, 克羅恩病, 腸道復合外傷等原因而行永久性腸造口手術預計有10萬以上患者, 累計超過100萬人, 且今后有增加趨勢[2], 造口治療師(ET)是指負責腹部腸造口的護理, 預防及治療腸造口并發癥的護理, 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咨詢服務, 包括心理, 康復護理及各種慢性傷口處理, 失禁患者護理以及使上述患者完全康復為最終目的的專科護士, 目前為數甚少, 全國共約700名, 地域分布不勻, 社區服務體系并不完善, 有限的人力資源難以滿足廣大造口人的健康需要。一般護理人員又苦于缺乏該方面的專業知識, 造成出現造口并發癥就有苦無處訴求, 嚴重影響造口人的生命質量。廣東粵北山區地理位置較偏僻, 多數人對造口不熟悉甚至未聽過何為造口, 造口人不敢透露自己的身體特殊, 造口用品只選擇簡單低廉的品牌與款式, 出現造口問題只能做隱蔽的簡單處理或向醫生簡單咨詢, 得不到造口專業、系統、連續的護理。所有造口人接受的是傳統的護理模式, 即手術時未曾開展造口術前定位, 疾病轉歸出院后造口維護不到位, 用品選擇指導局限, 出院回訪缺失, 存在缺乏專業水平指導造成有問題無可依, 從而出現諸多造口并發癥及心理障礙, 社區并沒建立為造口人專業服務機構, 醫院也未建立專門的造口隨訪信息系統, 使造口人信息不能歸納掌握, 無法統計造口人數、生活質量以及造口并發癥等信息資訊, 由此為提高造口護理及健康教育水平, 減少并發癥, 而規范腸造口護理模式, 需有專業的護理人員主導。
3. 2 國外造口人的社區服務體系已完善, 有互聯網平臺, 醫院及社區開設造口門診, 由ET坐診或上門服務為造口人解疑排難, 縱多的優質先進的造口用品供造口人選擇, 造口人并自發成立團體自助組織, 如造口聯誼會, 造口人協會, 中國香港造口人協會是香港首個注冊的患者自助組織, 于1979年由一群造口人在社工及醫務人員協助下成立, 為造口人提供公眾教育, 支援性服務, 分享經驗及交換資訊, 他們并公益活動于各個醫院為即將做造口術的患者現身說法, 他們勇敢而陽光。ET在其中承擔教育者角色, 并為造口人建立終生教育服務檔案。
參考文獻
[1] 徐華萍.家庭“造口人”的護理.全科護理, 2012.6(10):1625.
[2] 喻德洪.我國腸造口治療的現狀與展望.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6):415-417.
[收稿日期: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