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花
我從事初中生物教學已近十年。經歷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滿堂灌教學和已經過去的上一輪課程改革,現在正積極地投身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中,本人深深體會到新課改的重要性,以及給廣大師生帶來的驚喜和收獲。下面就其中感受較深的幾點談談個人體會。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已眾所周知。由于種種的原因生物學科在初中各門課程中處于劣勢,俗稱“副科”,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于每個生物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怎么操作呢?我認為學生學習的興趣可通過教師課堂上創設各種情景來激發。而情景可以各種各樣,可以是一個教具的呈現,一個問題的提出,還可以是一段視屏資料的演示,等等,而這必須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進行選擇。例如,在進行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時,我在講臺上展示一個水族箱,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生發現其中的生物,我又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這樣,學生通過觀察產生興趣從而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又如,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導入新課中,我提出一個問題: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那么同學們自然會考慮到生物對環境變化會產生什么反應,生物是如何面對環境變化的?來引起學生往下學的興趣:再如,在進行水域環境的保護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我播放了一段配以解說員聲情并茂解說的風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與之成鮮明對比的被人類的各種活動破壞的生態環境(污染的水域)、大批因污染而致死的水生動物等錄像片段,激發學生對環境破壞的行為的憤慨,引發學生自覺愛護環境的激情,從小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行為的習慣,從而實現對學生情感目標的教育。等等,日常教學中這類的例子很多,所創設的情景為教學內容服務,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教學方法是教學所憑借的形式,它要為教學提供理論指導。不同的教學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不同的。在傳統的滿堂灌課堂上通常是以教師的講述為主,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進行的是被動式的學習,教學方法通常比較單一,這樣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而新課改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在課堂上能作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例如,我在進行生態系統的組成這一部分教學時,我采用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具體為:我先組織同學閱讀和思考書中22頁的兩段文字,認真分析23頁的資料并進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我進行及時的評價總結。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這部分知識,我起到引導的作用。再如,我在《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一節教學中,采用引導、發現法、多媒體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即先組織學生課外捕捉鼠婦,觀察鼠婦有哪些行為特征?課上各組討論、歸納后派代表發言,說明本小組的觀察結果。我則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假設,然后,我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探究,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并進行交流反饋。關于生物的種內關系、種間關系我通過演示多媒體光盤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傊虒W中教師只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特點選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運用各種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實施課程所需要的資源,就本學科而言,它包括教材、實驗室及相應設備儀器、本學科的雜志等書籍、教具、校園及社區內的生物、網絡和電視等。在備課、授課中我注意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下面通過幾方面進行說明。
1、充分挖掘教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新教材編寫充分體現人文思想、創新精神,內容設置包括基礎知識、能力訓練(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技能訓練、演示實驗、實驗、探究及進一步探究、調查、設計、討論、練習和科學·技術·社會等)、大量的圖表,形式多樣,蘊涵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我進行教學首先要依賴的。
2、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我校的校園里生長著數十種植物和多種動物,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我組織學生開展“校園生物種類調查”活動,并利用校園植物進行植物的根、葉的種類,葉的結構等的教學,既直觀又貼近學生生活,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準確地使用課程資源。不同的課程資源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使用時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選擇,作到物盡其用。例如,關于生物體的結構,如花的結構、心臟的結構等,就選用實物標本或模型,給學生以真實和立體的感受,便于學生掌握;而對人體三種血管的比較則選用具有圖像清晰、各種結構名稱有明確標注等優點的掛圖;對于像細胞分裂、植物受精過程這樣需要呈現動態過程的內容,若用靜態圖解就有較大的局限性,而如果用動畫錄像片或多媒體課件,則能讓學生目睹動態變化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
4、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增加學生知識儲備。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均可向學生提供生物學及其發展的信息,彌補了課本知識的不足,拓寬視野。我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信息的收集工作。
總之,只有合理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
四、改進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模式不同對被評價者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傳統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同樣評價模式也要改變,否則課改只能停留在表面。當今,應如何正確地評價學生呢?我認為: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可操作的方案,并堅持下去。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單項和綜合的評價,還要對學生的情感及價值觀進行評價;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階段進行適時的評價,以便調整和糾正學生發展的方向;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恰到好處的評價。總的來說,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認真及時地作好教學反思
理想畢竟與現實存在著距離,教學設計先于教學過程。因此,很有必要在課后及時地對每一節課進行反思。反思什么呢?我認為:首先,要思目標。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一節課的教學都要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因此,上完一節課,必須要檢查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是否已完成,以便作好下一節課的教學銜接;其次,要思教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與保證,在課堂上驗證你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是否服務于內容,是否有利于教師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是否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為下一輪的教學汲取經驗。再者,要思教具。教具是進行教學所憑借的工具。教具是課程資源中的一員,使用時要注意它的針對性和使用方法,進而作到物盡其用,真正為教學服務;最后,還要思課堂設問、所舉的事例和備課資料。課堂教學中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設問,有效的設問才能實現啟而有發,否則設問就成了多余的了。
教學中要進行檢驗并及時記錄,便于課后修改。教學中為了使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就要通過舉例來說明,所舉的例子是否恰當而且不失科學性就顯得很重要,這一點教師也要思考。教學活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備課時要準備一定的相關資料,輔助教學并應對學生的提問,備課資料準備的量和有效性同樣要受到教學實踐的檢驗,也是教師所要進行的必要的反思??傊?,反思是為了提高教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是一個無止境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與發現,并進行總結與提高,才能有新成果的獲得。在長期的一線教學中,雖然我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學海無邊,要在新的教學實踐中有新的收獲,就要永不停止,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