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紋英
【摘要】 目的 探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急診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 觀察組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各觀察指標時間、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經過搶救,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7.5%(39/40), 高于對照組的80.0%(32/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 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觀察指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χ2=5.16, 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 可以爭取搶救時間, 并且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也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
【關鍵詞】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搶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7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種危險性極大的、高發性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病因是心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急性、持續性缺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壞死, 病情復雜多變, 常誘發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對于該病, 抓緊時間搶救十分重要[1, 2]。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對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 效果滿意,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為本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41例, 女39例;年齡30~75歲, 平均年齡(44.2±10.3)歲。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器質性病變, 無全身性感染, 無明顯精神疾病性癥狀, 無認知功能障礙, 均能進行正常溝通。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接到求救電話后采用傳統急診護理流程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接到求救電話后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進行護理, 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 2. 1 院前運轉及搶救流程 急診科醫護人員在接到求救電話以后, 救護車和急救人員必須在5 min之內出發, 并在前往急救地點的路上時與現場人員進行電話溝通, 大概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 并指導在現場的人員進行簡單的急救, 嚴禁挪動患者, 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讓患者保持平臥的體位狀態, 多鼓勵患者, 盡量保持其情緒穩定等。待救護車抵達患者所在現場后, 立即對其進行面罩吸氧或者呼吸機給氧, 快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 解除胸痛, 連接心電圖機監測生命體征等[3]。護理人員在救治過程中動作要迅速和輕柔, 為搶救爭取時間。在救治完畢病情穩定以后馬上采取轉運, 力爭以最快速度把患者送到周圍醫院進行救治。要在救護車上做好不間斷搶救的準備。在轉運患者回醫院的途中, 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 及時通知急診科和手術室做好搶救的準備。
1. 2. 2 接診流程 患者轉運到醫院后, 立即安置到搶救室, 讓患者繼續保持平臥, 吸氧。由于患者右手橈動脈要用于行冠狀動脈造影術, 為便于消毒和操作, 因此開通患者左下肢的靜脈通路。對患者進行抽血化驗, 將檢查結果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如心電圖、凝血、心肌酶、心肌標志物等檢查結果, 明確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在明確診斷之前, 手術室要做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前準備, 一旦確診, 立即將患者送入手術室進行搶救。
1. 2. 3 PCI術前準備 確診急性心肌梗死后, 采取碘過敏試驗(76%泛影葡胺1 ml 靜脈注射), 同時對觀察時間給予詳細記錄, 混合頓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右腹股溝備皮。幫助患者更衣, 排尿, 做好保暖措施。
1. 2. 4 強化心理干預 手術前和手術后都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做好患者的心理評估工作, 并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 對于患者所表現出的不良情緒, 要耐心地進行疏導, 關心鼓勵患者, 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的狀態接受和配合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分診評估時間(患者入院后到初步診斷的時間)、心電圖使用時間、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搶救成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搶救,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7.5%(39/40), 高于對照組的80.0%(32/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 P<0.05);觀察組患者的各觀察指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χ2=5.16, 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 由于發病突然, 病情兇險且變化快, 發病初期病死率較高。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4], 有6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就診前就已經死亡, 這是由于冠狀動脈閉塞6 h以后會造成透壁性心肌壞死, 導致血液供應量急劇減少。然而, 在以往傳統的臨床急救護理過程中由于任務分工不明確、缺乏明確的護理目標等因素, 需要準備時間通常較長, 因此耽誤了搶救的最佳時間[5, 6]。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合理分配了醫療資源, 反應迅速, 分工明確合理, 明確各崗位護理人員的具體工作職責, 為搶救患者的生命創造時間, 進而使臨床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 而且可以極大的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有研究表明越早采取再灌注治療, 其治愈率就越高。
綜上所述, 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當中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 可以贏得搶救時間, 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使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 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張繼紅, 朱愛紅. 綠色通道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作用及護理.河北醫藥, 2013, 35(5):792-793.
[2] 孟慶娜, 李國慶, 白曉冬, 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中惡心嘔吐的護理.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1, 20(11):913-914.
[3] 吳福連, 王美蘭, 丁恒, 等. 急性心肌梗死并發亞急性心臟破裂的預防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9):831-832.
[4] 劉穎, 趙婷. 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 20(1):13-15.
[5] 朱秀芬.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5, 21(z1):236-237.
[6] 薛雅瑜, 徐瓊英.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32):3637-3638.
[收稿日期: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