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民工已經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外出務工人員存在以下法律方面的問題。法律層面上來講,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不夠健全;社會管理層面上來講,農民工管理松散,沒有自己的組織,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工群體是一個素質較低,法制意識不強,極容易受外界不良風氣影響的群體。解決問題的途徑探究:首先,制定、修改相關法律;其次,專門成立農民工協會或者在工會里設立管理農民工事務的專門委員會;最后,要加強對農民工專項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
關鍵詞 農民工 法律 留守 農村
作者簡介:張學兵,甘肅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43
一、當前外出務工人員存在以下法律方面的問題
(一)在法律層面上,當前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對農民工權益進行合法保護保
雖然當前相關部門對于農民工權益問題極為關注,但是于法律的角度,農民工權益保護性法規尚不健全。一方面表現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上對其權益的保護不夠集中。雖然當前于法律上制定了《勞動合同法》,但是仔細對相關內容研究后可發現。這部法規的主要內容是針對勞動關系方面所制定的,雖然其同樣也適用于農民工。但是對于當前農民工而言最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并沒有被囊括于其內,即并未對農民工所關注的社會保險繳納問題給與強制性的規定,也未給出較為明確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權益的說明,就連勞動合同簽訂中,具體由誰監管都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定。
可見當前的法律法規,于農民工權益的保護上尚不能起到有利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完善。
四川有一份問卷調查中顯示,“在縣以上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僅有3.41%參加工傷保險,0.84%參加醫療保險,0.83%參加失業保險,2.99%參加養老保險。”因此當農民工在企業效益較差的單位遭遇工傷的時候,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或者得不到賠償。漳縣的張某在北京給一個體老板打工期間,上班期間遭遇交通事故身亡,因為用人單位沒有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在法院作出判決后,因用人單位沒有支付能力,僅僅拿到了一份無法執行的判決,就是明顯的例子。
其次,沒有法律就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社會保障、同工不同酬、農民工身份等情況作出規定。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僅僅在某些權威部門以政策的方式予以確定,全國人大代表朱雪芹指出,“現在入學難、入托難,而農民工子女入學、入托更難”。我們都希望國家能夠出臺更多更好針對我們的農民工政策。農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和城市兒童相等的教育。勞動合同法并沒有把農民工社會保障納入合同體系,加上用工歧視,農民工很難用相關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
(二)社會管理層面上來講,農民工管理松散,沒有自己的組織,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各地工會沒有自覺擔當起組織農民工的角色,工會對農民工權益保護缺位,農民工甚至不知道工會的存在。2008年12月8日,共青團甘肅省委做了一份調查,指出,當前全省內年輕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主要渠道是:新朋介紹、自行外出,通過政府、單位招工等正規方式卻鮮為人知。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管理農民工,負責培訓農民工、給農民工維權的機構,工會僅僅把自己定位在“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農民工是農民還是工人?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沒有明確定位前,農民工能否加入該組織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沒有明確規定農民工可以加入工會。因此在農民工權益受到損害后,農民工往往是孤軍奮戰,要么忍氣吞聲,要么走極端路線,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隨之產生。
甘肅團省委的一份調查顯示,青年農民工遭遇不公平待遇時,有1.76%的人通過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解決,有16.08%的人通過靠法律、上訪的途徑解決;有37.14%的人通過與相關部門、相關領導溝通協調解決;有高達32.27%的農民工選擇了忍受,并未采用任何方法來維護權益。
(三)就農民工自身而言,其處于社會的最低層,相應的素質整體較低、相關的法律維護意識淡薄,很容易被不良的社會風氣所影響
以甘肅省為例,據相關調查表明,當前省內農民工的結構比例中20到30歲的站人群占比最大,大約為40%。而這一部分的農民工多數讀過初中,比例大概為5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的比例接近20%,小學文化水平占比大約為12%。另外,調查中還發現,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及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筑業,而文化程度較高的初中以上農民工主要在做服務行業的工作。另外,工作在煤炭、石油行業的農民工其文化程度多為中專或中專以上水平。受文化程度影響,相關部門認為,當前年輕的農民工,其自身安全保護意識不高、獲培訓機會較少、法律意識、合同意識很淡薄。
二、除上述三個問題以外,不得不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犯罪問題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絕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但是有一部分農民工受不良風氣影響,給城市的和諧發展帶來不安定因素。“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進城務工農民,數量約為1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代農民過已經老去,而今新生代農民工占據農民工的主力軍位置。而在其為城市化建設貢獻力量的同時,也相應的提升了犯罪率。由于文化水平的提升,在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存在一種模糊的平等、民主意識。同時對城市內不同的待遇、城鄉生活的差距存在不滿,是引發犯罪的一方面原因。我們從某法院的調查報告中對當前農民工的犯罪特點進行總結如下:1.侵犯性犯罪占比較高;2.具有合伙犯罪特性;3.罪犯年齡較小;4.是性犯罪的主體人群;5.多數收入不固定、暴力傾向嚴重;6.慣犯、累計犯罪比例較高。
(二)農民工的婚姻狀況問題
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破裂,導致離婚率偏高。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法院,年受理離婚案件約200件左右,其中70%左右的案件是因為當事人外出打工后有了新歡而起訴離婚的。離婚案件呈現了這樣幾個特點:年齡偏低,一般在25歲到35歲之間、原告方一般是外出打工時間較短的婦女、離婚時一般都有同其他男性生活的歷史(盡管被告難以舉證)、判決或者調解離婚率較高,這些特點導致一些暴力案件的發生,是社會不安定因素的一個新動向。
(三)兒童留守問題
這是一個因城鄉二元化體系而引發出的特殊性群體,一些專家將其稱為“制度性孤兒”。近些年來,留守于農村的兒童明顯增加。在2005年的人口抽樣調查中可得,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過五千萬,而14以下的留守兒童則有大于四千多萬。這個數字比5年前的調查高出了一倍,目前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約占28%,一些省市甚至比例超過40%。換而言之便是,平均每三個農村孩子中,就有一個是留守兒童。在農村中超過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都在接受義務教育,這其中尤以小學兒童最多。
這一情況的發生主要因幾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父母進城程務工,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二是雖然父母在城內打工,但是生活的很艱辛,自身上無法自保,進而也無法將孩子接來同住。但是為了生計,這部分農民工還無法輕易的便辭去工作,而回到農村。這一雙重矛盾的出現,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
留守兒童存在以下問題: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疏于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筆者處理的一起健康權糾紛案件中,受害人陳某就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無人照顧,陳某提前到學校后被同學誤傷的。
三、解決問題的途徑探究
(一)制定、修改法律
要切實解決農民工問題,首先要在變革制度上下功夫,應對性的管理代替不了制度上的改革,要解決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政策的層面。要把與農民工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修改、制定法律來實現。
(二)專門成立農民工協會或者在工會里設立管理農民工事務的專門委員會
要解決農民工缺乏管理,組織松散問題,必須成立專門的組織管理農民工事務。建立對農民工的網絡化管理,由勞務輸出地農民工事務管理機構對擬輸出的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培訓(包括維權、技能等方面),并辦理勞務輸出證。在勞務輸入地,在農民工管理組織的倡導下,同用工單位簽訂合同,并且備案。沒有勞務輸出證的人員,輸入地的組織不予辦理合同簽證等手續。備案的相關數據可以提供給教育管理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等單位。教育部門應根據農民工事務管理部門的數據,統籌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社會保障部門根據該數據收取社會保障金。為了促進城鄉發展,政府應發揮主導性作用,在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維護性工作的同時,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在改變外在教學條件的同時,來促進義務教育的城鄉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兒童包括留守兒童都得到優質的教育。
農民工事務管理的網絡化同時可以解決農民工犯罪問題,對沒有誠信度的農民工用人單位可以拒絕招錄。這種管理可以規避犯罪嫌疑人以農民工身份化名潛逃等問題,這種方式便于流通,易于管理,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化解農民工的矛盾。
(三)最后,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
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農民工加強了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同時整個社會也要求其接受相應的教育培訓,然而現實是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有效供給不足和需求不旺,解決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較之解決農民工就業和權益保護等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因此應把對農民工技能的提高法律化、制度化,要借助職業教育途徑,優化新一代農民工的素質,這就需要把職業教育直接滲透到初級中學階段。對初中階段的中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培養中學生的維權意識和守法意識,培養中學生的基本勞動技能。拿甘肅團省委的調查數據來看,青年農民工有相當一部分僅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
我國的法制化進程正在日益加快,在未來社會,所有的社會矛盾糾紛都應該通過法律來解決,體現政府干預,通過上訪的渠道解決矛盾糾紛將不再是處理矛盾的主流。對農民工問題,應全面的予以解決,進而來對相應制度進行完善,關愛其以及其的子女、弱化矛盾,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法律問題研究.商.2015(35).
[2]黃娜.農民工城市生活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職工法律天地.2016(8).
[3]包萬和.新時期農民工法律意識問題探究.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