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虎
摘 要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在道德滑坡的今天,醫患誠信缺問題是引發醫患糾紛的一個根本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醫患誠信缺失的現狀及成因,通過現象成因的分析制定更完善的醫療制定,促進醫療事業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醫患誠信 缺失 人文精神
1我國醫患誠信危機的現狀
在醫療衛生領域中, 我國的醫患危機表面上體現為醫生和患者以及醫療機構與患者的沖突,但其本質缺失道德淪喪的誠信危機。當今社會貨幣對商品社會的條件作用越來越強,因此醫患誠信危機似乎不是醫患關系危機的根本,而利益糾紛視乎成了其根本。在利益的驅動下部分人把以救死扶傷為主旨的醫療行為異化為以治病為手段的牟利行為。這種誠信缺失行為不僅造成了使當事人失去信任,更嚴重的是讓整個醫患群體之間失去了信任。這種醫患誠信缺失現象也成了社會醫患和諧發展的巨大阻力。
1.1醫療機構的誠信缺失
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經濟水平水平雖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但社會的制度還不夠完善,一些欺詐、不誠實的道德行為正在蔓延。這種行為不僅危害國家,危害人民,更重要的是危害社會的穩定。醫療機構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也開始逐利,醫院把自己看做企業,經濟創收、盈利成了主要任務而救死扶傷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免會出現虛高的醫療費用。2005年11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節目一則關于“天價醫療費”的報道,引起舉國關注。該報道詳述了患者翁家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稱哈醫大二院)的醫療費糾紛,歷數醫院過度收費、管理混亂和過度治療等行徑。經過幾輪密集追蹤報道,此事因花費總額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天價,成為2005年影響最大的醫療糾紛案。這種誠信缺失現象讓看病貴成為了不爭的事事。這背后透視著醫療機構的誠信缺失,更加劇了醫患之間的沖突。
1.2醫生的誠信缺失
正義是誠信的一個分界線,誠信的行為首先是正義的行為。正義原則為道德的誠信行為提供了指導。在患者權利托付醫患倫理模式下,醫務人員的權利被社會賦予了正義。然而如果他們利用這種特有的權利謀取個人的一己私利,那么患者給予醫生的信任就被異化了。在個人私利的驅動下醫院出現了許多反常現象,比如有些醫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開始小病大治、收受紅包、亂開檢查等等。這種醫療不端一旦被患者揭發就會影響到整個醫院的聲譽,同時讓大量的患者對醫生產生了不信任感。潛意識中就會尋找醫生的漏洞,激發出了更多醫患糾紛。在醫療糾紛頻發的背景下,遵循正常治療的醫生也不得不進行防御性治療,避免引發醫療糾紛。這些個別醫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表面上是個別醫生的醫療不端行為,但它造的影響卻具有普遍性,它將使患者把與醫生的共同合作治療疾病的關系轉變成了相互防御治療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轉變嚴重影響了醫療事業的和諧發展。
1.3患者的誠信缺失
醫患矛盾的主體是醫生和患者雙方,醫生的誠信缺失會給患者帶來傷害,患者的誠信缺失也會給醫生帶來傷害。近年來的醫鬧、傷醫事件、殺醫事件頻頻發生,醫學作為一門經驗學科醫生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才有可能應付大多數的疾病,加之一些大病變化無常,即使醫術再高超的醫生也無法治療。因此,作為患者及其家屬也要去理解醫生,部分家屬達不到自己的預期就認為是醫生沒有盡力,為了得到高額賠償組織親屬甚至專門的醫鬧團隊進行醫鬧。更為過分的是有些家屬居然要求醫生償命,出現過殺醫事件。患者誠信的缺失引發了醫生的擔憂,為了避免意外發生就開出大量的檢查,進行保守治療。這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之間有患者的誠信缺失引發。
2醫患誠信缺失的成因
醫患雙方的不對稱。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醫患誠信缺失的前提。在醫療活動中醫生,因醫學知識的專業性,診療過程的復雜性,以及醫患之間的利益訴求的差異和醫患上方對病癥理解的差異等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會造成道德選擇上的差異。醫生的診療行為被社會賦予了正義,當醫生的道德選擇偏向訴求本身利益時,醫生會誘導患者進行不必要消費,小病大治,開大處方等。另一方面根據患者掌握信息的有限性,隱瞞有利于并且的有效信息。表面上看加大了患者的自主選擇權,實際上增加了患者選擇的難度,患者為了更好更全面的治療疾病而選擇更多的檢查更復雜的治療。醫療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不同的醫生診療過程,方法不盡相同,但這種信息不對稱成了有些醫生的虛假說詞。
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醫學人文精神是在醫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強調一切治療手段以患者為中心,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關心、尊重,最大程度的幫助患者,甚至在某些關鍵時刻犧牲個人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過度追逐經濟利益,義務人員道德滑坡醫務人員為了個人利益不顧患者利益,為了能夠提高收入小病大治,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現象屢見不鮮。有些醫務人員打著關心患者的幌子收受紅包,吃拿卡要層出不窮。患者的權益遭受侵害時,折射出了義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下降,反應了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
醫療衛生制度不健全。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醫療衛生體系下,政府對醫療公共事業投入減少,醫院“以藥養醫”,醫院不得不自謀生路。使得醫院的運營逐步向企業模式轉變,把公益性事業逐步變成了盈利性事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偏離了以人為本的醫學主旨。醫院為了生存大量引進大型醫療器械,為了回收成本提高效益,有的醫院甚至為每個科室給出了每月的檢查治病。通過多收費多檢查來保障經濟效益。過度醫療,過度檢查無一不是醫患矛盾的觸發點。
3小結
醫學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人文關懷、公平、公正的人道主義社會事業的體現。醫患誠信是實現醫學智慧的前提。因此,實現醫患和諧關系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摒棄各種不利因素,以誠信為基礎,在國家政策制定的支持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