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梅芳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農村初中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尤其是農村的初中生,,大部分學生厭學情況非常嚴重,針對這種狀況,本人閱讀了許多關于提高學生學習課堂參與度的文獻以及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及發現的問題提出有效提高初級中學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課堂教學;課堂參與度
一、前言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中國農村對知識的需要也逐年增多,這就意味著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更加渴望,對各種知識的認知及要求更加迫切。教育的訴求也更趨多元化和多樣化。然而在這良好的形勢下,作為“理念、服務、質量、體質”等多方面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這就導致了其在不少方面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畢竟我國的許多地方的初中生在小學階段還沒有普及上要學的學科,比如英語科,有些學生基礎狀況處于零。還有大部分學生認為學不學英語無所謂,反正出了校園也用不著英語了,這就導致了鄉下的初中生在初中階段的文化培養中埋下了隱患。同時鄉下的教育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困難,比如,師資力量不充足,有的學校只能用非英語專業教師代替英語教師;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有的學校沒有多媒體教室,教師只能采取“填鴨式”傳統的教學手段……,然而,現在我國正處于發展階段,面向未來的教育著眼于每個學生長遠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這就需要從許多西方國家吸取不同的文化精髓,這就需要把文化知識普及到全國各地的初級中學。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增強終身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如何才能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我校各組開展了這一課題的教學活動,對其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并由各組教師共同研究和點評,找出了提升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激發每個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二、教師要對自己有科學的發展定位
1、教師必須具備有專業的文化的知識與素質。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有專門的理論知識作依據,有專門的技能作保證。教師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一個專業化的教師,他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扎實的本體性知識,又需要有豐富的條件性知識,還需要有廣博的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教師還需要有專業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師的專業化知識及其素質要能夠靈活、機智的運用到教學課堂上,而且還使學生能夠及時的吸收到所教授的知識,這樣才能夠達到教學目的。
2、教師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的變化。理念是教學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目前初中教育尚未擺脫“填鴨式”的應試教學方法,課堂上還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抄,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哄出教室,一節英語課就這樣不了了之。然而,新課改下教育理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中不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知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口,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學方式中,教師要積極倡導探究式教學,讓師生、生生交流與傳統的師生關系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這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以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為宗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除了師生關系,還是朋友、親人的關系,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協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導學生進入到聽、說、讀、寫四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三、多渠道引導學生主動、自由、快樂、有效的學習
1、用心智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教師創設的課堂設計必須是有意義的,選擇的活動必須是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相呼應,在設計中過程中要考慮情境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水平,做到靈活、恰當。在教學課堂上,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法,只能導致教學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要要遵循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從簡到繁,由易到難的規律。比如英語教學,初中階段學生掌握的英語相對少的情況下,可結合實際,利用形體動作或實物,課件,圖片等進行教學。教師盡量用學生已學過的英語語言表達,但是在學生掌握知識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可以逐步減少使用漢語的比例,盡可能多的使用英語。包括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也一樣,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問題。創設的活動不能讓學生受到認知因數和情感因數的影響。盡量使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并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利用多遠化的現代教學手段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氛圍,使每個學生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讓他們沐浴到知識藝術的感受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將來進一步的學習鋪平道路。
2、教師加強教學語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效率。教師的語言修養和運用語言的藝術如何,關系重大,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其“傳道、授業、解惑”。教學語言,包括課堂教師口語和教師體態語言、教學語言素質有其先天的因數,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訓,其是在實踐中得到提高的。可見教學語言是門藝術,是課堂教學活動、傳授知識、操練和實踐必不可少的因數。因此,能夠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進行教學的教師,能在每一節課運用生動、形象、最新穎、最具有趣味性和藝術魅力的導言。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激發學生思維的漣漪,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教學的情境中,從而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在教育學生的語言也值得注意。記住,好的學生絕不是靠打罵出來的,而是靠贊賞、表揚出來的,對學生不能吝嗇贊美的語言,贊美越多,學生對學習的“興奮”也就越高,也就越能提升課堂學習參與度。
3、堅持學生參與交流、合作討論,培養學生團體合作意識。有教學心智的教師,每一課堂都設計有需要提問和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交流與討論,這一環節中,教師是其中重要的一員,是組織者、引導者,把學生分為小組或者班級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導學習等傾向,讓學生認識到討論問題不是個人自學,而是群體學習過程中的學生自主性。以學生為中心,可以進行開放性的討論,學習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及時給予援助,這樣教學活動會變得更加活躍、有效。通過與班級同學的討論和交流,以及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相互都能有所發現,學到新內容,同時學生學會了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所長,集思廣益、齊心協力,師生、生生之間互學、互教、互糾,使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進行,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綜上所述,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只有幫助和倡導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我發展、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臺。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使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能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使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開發知識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