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鴻
我國刺繡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源于荊楚地區民俗文化的漢繡,是中國楚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代表。藝術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同時也應該具有繼承性,漢繡的發展就是其技術的不斷更新和設計理念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工程中,融入傳統藝術元素也是國人民族情感的需求。由于傳統藝術具有淳樸的情感色彩,而且與裝飾藝術很多方面共融共通,因而人們在享盡現代工業產品福利的同時,開始追逐“返璞歸真”的藝術形式。漢繡藝術順應了這種潮流,在近階段通過裝飾藝術這個外衣獲得新發展,使漢繡的現代化進度提上日程,更快的順應商業化、市場化的社會發展需求,漢繡傳統的文化藝術特性也能得以保存。
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們人文素養的提高,促使文化藝術的消費也越來越高,現代裝飾在生活中的應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湖北,甚至在我國中部,由于漢繡藝術近幾年的不斷崛起,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加入漢繡工藝,成為本地區裝飾藝術的流行時尚,因此,漢繡工藝在現代裝飾行業受到了普遍歡迎。近幾年來,新的漢繡繡織技法、圖案形式不斷出現,裝飾藝術設計行業對漢繡工藝的應用模式也有了新的轉變.從而滿足人們對漢繡新裝飾風格的需求。
漢繡藝術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繡織藝術就在荊楚大地流行起,如今湖北一代的漢繡藝術就是延續其發展起來的。有史料可證,誕生于荊楚文化的刺繡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北省在江陵馬山古墓發掘的大批戰國時代的楚繡呈現出的針法及圖案特點,證實了楚繡與漢繡一脈相承的文化地緣關系;清末民初是漢繡極為繁盛的階段。由于皇室權貴對繡織品的需求,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催生漢繡技藝全面提高,漢繡作品藝術價值也水漲船高。民國初期,具有濃厚荊楚傳統風格的漢繡作品先后獲南洋賽會、巴拿馬博覽會等國際賽會金獎殊榮,可見當時漢繡藝術的高超水平;抗日戰爭時期,漢繡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繡鋪繡品幾乎遭到進漢的日軍毀之殆盡,漢繡也日漸凋零。新中國建立以后,社會文化開始復蘇,人們也開設拾起久疏指尖的漢繡藝術,使漢繡這門古老的手工藝術,重啟了重生之門。
漢繡的圖案形象、設色和氛圍烘托基本上采用全繡織體現,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其它形式作輔助。織金緞和釘金漢繡般是用來鋪底的首選,然后用不同的色線繡滿畫面,表現層次豐富的效果;高浮墊的金絨繡,講究凸凹有序,手法沉穩大氣,用線光鮮亮麗,體現出一種較強的視覺沖擊;在色線運用上,漢繡講究多而不雜,穿而不亂,根據畫面效果選用不同線材;在色彩運用上,漢繡追求調子明快、對比強烈的畫面效果;在調和畫面色彩差異或明度對比時常用金線作漢繡花紋的輪廓線;由于受中國民問民俗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荊楚地區民俗民風的影響,漢繡圖案一般都選擇平安吉祥、富貴有余等寓意的花紋,而且設置要求繁縟豐滿,裝飾性強。總之,漢繡藝術素材的選擇,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荊楚文化深層次的體現。
漢繡裝飾性的發展與應用
早期的漢繡比較注重實用,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漢繡從最初的實用功能轉到了裝飾功能。春秋戰國時期,統治階級的財富不斷增加,生活越來越豐足以至奢侈,刺繡成為一些士大夫來弦耀身份的工具。加之當時的刺繡貿易異常頻繁,致使當時在荊楚一代,漢繡成為一種奢侈的裝飾品。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描述的細軟的繡織門簾、富麗堂皇的刺繡莎帳和飄帶,足以體現楚繡及其他繡織品在當時生活中的裝飾應用。
唐宋以后,荊楚漢繡業務范圍更加廣泛,除了應用于生活日用品和服飾以外,刺繡藝術也逐漸涉及到藝術品領域。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末民初,是漢繡發展的鼎盛階段,上到宮廷刺繡,下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件配飾刺繡,供不應求,這也為當時漢繡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當時武漢三鎮大街小巷漢繡店鋪林立,繡織裝飾品琳瑯滿目可見漢繡繁榮景象。
近現代,機器化大生產使傳統的工藝美術受到沖擊,漢繡行業也在尋求新的實用性與裝飾性。同時漢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伴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漢繡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它的實用性與裝飾性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當代漢繡的裝飾在內容上相對早期漢繡不夠豐富飽滿,繁瑣的漢繡品成為奢侈的象征。
漢繡工藝在裝飾藝術中的運用
1.漢繡紋樣在裝飾藝術中的運用
漢繡的構圖般采取中國傳統紋樣四平八穩的構圖的美學法則,主要是以團花、邊花、角花、填花組成畫面,采取旋轉、放射、對角等結構組成布局,形式感活潑生動、熱情洋溢而平衡飽滿。而以動植物、福祿壽喜財及佛經故事為主題的漢繡制品多用自由式構圖的形式來表現,這種方式不但自由而且都具有象征意義,通常以一種諧音或者是隱喻的手段給漢繡賦予除外在形式美的基礎上以深刻內涵。由于漢繡制品在荊楚一帶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其紋樣也形成了具象征意義的裝飾造型,因其深刻的內涵和美好的寓意而被人們廣泛傳播,這樣蘊含深意的說是非常有欣賞價值的。我們可以把漢繡中非常有感染力的造型添加到裝飾藝術設計中,這樣的嘗試可以增添現代裝飾的傳統藝術美感,提高欣賞者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和內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表達出荊楚人們追求自然開放、自由生命的無畏精神。
2.漢繡色彩在裝飾藝術中的運用
漢繡的裝飾以艷麗的色調為主,追求一種層次分明、活潑跳動的藝術效果,主要以物理三原色為主調裝飾,以黑白金銀素色為調和。底色多為暗深灰沉,用以襯托紅、綠、藍等鮮色表現的裝飾圖案;用針程序講究一針一線,嚴謹繡織,通幅作品,針針見實,密不透風。造型紋樣多用金銀白線勾邊,處理鄰色相斥相克,達到顏色在畫面上能色調統一協調,不顯雜亂,色彩豐富而不沖突。花色處理時,鮮亮前沖,灰暗隱退,深淺搭配合理有序。漢繡作品裝飾感強,色彩豐富而不累贅,色調跳躍而不雜亂,與蘇繡的溫文爾雅,湘繡的清新雅致相比,漢繡色彩對比強烈,深淺有致,艷而不膩,在繡林界可謂一絕。
3.漢繡精神在裝飾藝術中的運用
所謂的漢繡精神,就是荊楚大地人們在對漢繡藝術品消費需求時的一種漢繡文化及藝術精神上的追求,這種追求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思想與民族精神,漢繡與裝飾藝術在表現這種精神時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一是畫面構成方式上,裝飾藝術按照美學法則活學活用傳統漢繡中各個元素的造型特點,并借鑒漢繡各元素組織和配列的方式,在畫面效果上注意把握次序性和規律性,同時,在這些造型原則的運用過程中,注入裝飾藝術特有的創新思維,加入新的元素,這樣就能創造出新的裝飾紋樣與裝飾效果。二是造型手法上,可以直接借用延傳至今的漢繡紋樣和藝術表現手法,并不斷探索,把已有的漢繡紋樣更適合地融入裝飾設計方案本身,最終完成裝飾藝術設計過程,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傳達了傳統文化信息。在裝飾藝術中糅合進漢繡藝術元素,重組已有的裝飾紋樣,借鑒漢繡表現材質、制作工藝或色彩運用,在表現形式上,打破漢繡原有的二維空間,在室內空間裝飾、戲曲服飾、舞美設計及相關的現代裝飾用品,實現裝飾藝術三維甚至四維空間的表現形式。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真正的融入到設計師的血液中后,設計師就可以不再過分依賴現有的傳統裝飾藝術形式,而是發揮創造力,探索和嘗試各式各樣新的造型方法,將真正的中國的傳統藝術的內核移植到現代裝飾設計這棵新興樹木上去。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沉淀了中華五千年的智慧和思想。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也是現階段文化和藝術領域應承擔的一個重要課題。文化藝術重在創新,漢繡與裝飾藝術也是如此,全盤照搬傳統藝術語言,或徹底放棄傳統藝術元素,都成就不了真正的現代裝飾藝術。如何在現代裝飾設計上繼承漢繡傳統元素,并提取其精華,汲取其養料,不斷推陳出新,是漢繡藝術和裝飾藝術設計共同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2015GB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