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鳳
摘要:傳統的應試教育由于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識結果的教學。而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讓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掌握數學知識的方法。
關鍵詞:素質教育;全體;全面
所謂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完整結合。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軌,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素質教育相比較以前的教育方法,更加明確、全面。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為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服務。本人在這幾十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習研究中,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就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正確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兒童都能學好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數學成績不佳兒童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學條件造成的。因此,我們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結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將差生和“弱智”簡單地劃等號。對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起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是搞好面向全體學生的根本保證。
其次,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由于每個兒童的先天素質和后天影響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要反映為他們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氣質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水平和學習效果上不可能整齊劃一。對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承認這種客觀差異,并以此為依據去有針對性地實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2、正確處理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客觀上制約著我們的教學,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必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正確處理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通過因材施教實現全體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這一措施具體落實于教學實踐,就要作好以下工作:
第一,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進行教學,使全體學生都能達到大綱所規定的基本要求,確保大面積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二,切實轉化低差學生。因材施教的關鍵問題是解決好差生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差生,轉化差生。首先,要關心并鼓勵差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使他們建立起能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其次,應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輔導差生,幫助他們盡快彌補知識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輔導差生既要注意給他們彌補知識的不足,更要注意給他們彌補學習知識的方法,讓他們逐步學會學習。另外,還可以采取暫時降低某些較高要求來轉化差生,先只要求他們完成大綱所規定的最基本的學習任務,使他們能親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堅強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從而使他們不斷進步,最終跟上全體同學的學習步伐。
第三,鼓勵優等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優等生產生自滿情緒,通過對他們提出較高學習要求,使其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其次,經常給他們適當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從小學會學習,這既是未來社會對基礎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必須完成的一項基本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切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實際操作、直觀感知、抽象概括、演繹推理、遷移類推、系統整理知識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掌握,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完成:
第一,重視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傳統的應試教育由于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識結果的教學。而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讓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掌握數學知識的方法。如在“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中就要特別重視“看第一個加數想它的湊數”、“分第二個加數”、“湊十”和“10加幾”等計算步驟的展現,以此讓學生主動發現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第二,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
如果說學習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那么思維則是這個過程的核心成份。顯然,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必須要先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其一,要教給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并讓他們逐步學會用這些思維方法解決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其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既要明確思維的起點,又要能把握思維發展的方向,使其思維過程能夠順利地進行。其三,嚴格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根據有條理地思考問題,使他們的思維過程能夠有序地進行。
4、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審美教育。積極健康的情感一般都具有美學意義。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能夠用美學的眼光發現數學知識所蘊藏的豐富的美的內容,以此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情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乃至激情。我在教學中常常制作彩色直觀教具,使學生在直接感知的過程中感受到色彩美;計算法則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嚴密,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美;合理設計教學結構,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練習和反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使之嚴謹有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體會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和諧美。美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愉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當前研究素質教育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探索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為這是培養具有獨立精神和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的需要。
1、重視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參與在教學活動中,才能集中注意、開動腦筋、學習知識,進而不斷認識自我,發展個性 。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征時,課前先布置學生回家后做一個實驗:用三根小棒做一個三角形,用四根小棒做一個四邊形,用力拉一拉,看誰拉不動,誰拉得動。第二天我走進教室,學生紛紛上前告訴我,三角形拉不動,四邊形拉得動。課后我統計一下,全班竟有80%的學生參與了這一活動,這種參與的意識顯示了學生的獨立精神,如果我們能經常地持久地堅持這樣做,就可以為學生以后完全獨立奠定基礎。
2、重視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前幾年小學數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我認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聯想,因為聯想是創造的翅膀;聯想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是培養能力,發展創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維方法。傳統教法中,教師總是喜歡把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總是不放心,不放手,怕這怕那,但無論怎樣,都不能放棄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如我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一拼呢?于是就引起學生尋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欲望。學生們閉上眼睛,聯想到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隨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工作。我已歷經過小學各年級數學教學,在每一個年級中,每一個單元中,我都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重視其后續的要求。如在教學“小數乘法3.21×1.74”時,當學生計算完畢后,我們教師會強調驗算檢查,然而學生往往不愿意檢查,因為老師布置的檢查方法十分枯燥,讓學生調換因數的位置再乘一遍,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反感情緒。其實,驗算的方法有很多,如“估最后一位”、“估位數”、“估小數位數”等等。我把這些方法逐步告訴學生,并讓他們試試,學生大都能接受,這樣一來,學生就養成了檢查的習慣。只有通過教學的訓練,才能使學生養成書寫整潔嚴格認真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學習 精神。
在中小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項長遠而重大的任務,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讓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我國公民應具備的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作為有意識的教學活動,切實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2]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
[3]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
[4] 教師如何上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