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波 陳芝芝
摘 要 本文針對不可量物侵入中容忍義務的判定,我國《物權法》規定有法律規定的以法律確定的極限值予以判定,在無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引入習慣予以判定,但是針對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以及未超出法律法規規定的極限值的情況,容忍義務的判定操作困難。為此提出在遵循相鄰關系處理原則的前提下通過主體因素、權利設定的先后因素、社會公共利益因素這三大影響容忍義務判定的因素,對不可量物侵入的容忍義務進行判定。
關鍵詞 容忍義務 不可量物 相鄰主體 權利設定 公共利益
作者簡介:項波,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權法、自然資源法等方面;陳芝芝,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民商法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權法理論與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77
我國《物權法》第84條、85條、90條確立的不可量物侵入制度為不可量物侵入所引發的糾紛提供了相應依據。從“舉輕以明重”的法理出發,《物權法》第90條“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該處“國家規定”是法律法規對排放行為的“底線”規定。相鄰一方對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不負容忍義務 。但是在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以及未超出法律法規規定的極限值的情況下,如何判定該不可量物的排放是否屬于相鄰一方的容忍義務。“可以按照當地習慣處理”這一規定,實際操作中關于習慣的論證過程困難,適用難度大。為了解決在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以及未超出法律法規規定的極限值的情況下,如何判定該不可量物的排放是否屬于相鄰一方的容忍義務。筆者提出了在遵循相鄰關系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對相鄰主體、權利設定先后因素、社會公共利益因素的綜合考量力求對容忍義務做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判斷。下文將從司法判例和物權法理論出發對不可量物侵入中影響容忍義務判定的因素進行探討。
一、關于“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原則
接踵經濟社會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是環境的日趨惡化,諸如煤煙、噪音、蒸汽、臭氣、熱、光、輻射性物質等不可量物侵入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困擾,因不可量物的侵入引發的社會糾紛也層出不窮 。根據裁判文書網顯示2010年至今有關不可量物侵入的裁判文書就有243件。“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該十六字原則作為處理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同樣可以適用于不可量物侵入這種具體相鄰關系現象中。這點在司法實踐中也得到了印證。通過在裁判文書網上檢索不可量物侵入的裁判文書,發現2015 年至今的35件判決書中,均引用了《物權法》第90條或《民法通則》第83條的規定。由此可知處理相鄰關系的十六字原則具有很強很普遍的適用性。
當今社會倡導以人為本。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不妨適當的調整十六字原則之間的順序,將方便生活列于有利生產之間。之所以有這樣的調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物權法》第二條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訂本法。”該條款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基于該原則的表述,不難看出物權法的立法目的側重于促進經濟發展 。受此影響,處理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將“有利生產”居于首位。但是經濟發展的目標指向于提高人的幸福水平。我國近年來也一直致力于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處理相鄰關系,特別是不可量物侵入這種可能對人的健康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相鄰關系時,將方便生活置于有利生產之前不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也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取向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通過價值位階的調整,也可以更好的引導人們關注人居環境。
二、主體因素
(一)主體類別因素
相鄰不動產雙方或因生產目的,或因生活目的而設定不動產權利。根據設定權利目的的不同來區分,導致不可量物侵入的主體主要有生產主體和日常生活主體兩類主體,受不可量物影響的同樣也涉及這兩類主體。在生活當中不同的主體對環境質量的基本要求也不盡相同。從生產經營的趨利性出發,生產主體對環境的基本要求是不影響生產正常進行。而日常生活主體為了維持健康,往往希望擁有有利于健康至少不影響健康的環境。除去特殊生產企業對環境質量的高標準高要求。一般情況下,生產正常進行的環境要求明顯低于維持健康的環境要求。日常生活主體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明顯要高于生產主體對環境的要求。因此在判定不可量物的侵入是否屬于相鄰一方的容忍義務范圍,要充分考慮相鄰雙方的主體類別。
1. 相鄰雙方主體都是生產主體。在相鄰雙方主體都是生產主體的情況,為了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產出,只要不可量物的侵排放處于法律規定的極限值之下,且不影響到相鄰另一方正常的生產進行即可認為該不可量物侵入屬于另一方應負的容忍義務,雙方的容忍義務程度只有在生產對環境要求程度的不同下才會出現差異。
2.相鄰一方為生產主體,一方為生活主體。生產主體對生活主體所負有的容忍義務是生活主體的不可量物排放不影響生產進行。而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生活主體對生產主體所排放的不可量物侵入僅在不影響健康生活的范圍內負容忍義務。國家標準中的極限值和參數僅只是客觀地反映了當前的技術水平,原則上只是一個 “參考標準”,只是提供了一個判斷上的便利,它并不能成為判斷的實質性標準,在個案中仍需作進一步的判斷。 否則,所有的未超過排污標準的排放行為均為合法排放行為,這就意味著只要排放行為未超過排污標準就不需要對鄰人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在相鄰一方為生產主體,一方為生活主體時,生產主體和生活主體所負的容忍義務程度是不同的。正如前面所述這兩類主體對環境質量要求不同,生活主體所負的容忍義務要低于生產主體所負的容忍義務。
3.相鄰雙方主體均為生活主體。在相鄰雙方為生活主體時,雙方均在不影響健康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對相鄰另一方不可量物侵入負容忍義務。雙方的容忍義務程度基本相同,若相鄰一方人身不適或財產損害更多系由自身敏感性而不是由于相鄰另一方行為所致時, 則不認定存在私人侵擾。這是因為判定被告行為是否給他人人身或財產造成不合理損害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不能因為原告自身特殊性,而讓被告承擔更多法律責任,這與民法公平正義原則相違背。是否異常敏感應根據理性人標準加以判斷 。
(二)主體數量因素,即主體為群體抑或是個體
除不可量物侵入主體的不同會對容忍義務的判定造成影響,主體的數量也會對容忍義務的判定造成影響。例如一棟樓與一棟樓生活主體之間;一棟樓與單個生活主體之間;單個生活主體與單個生活主體之間。主體數量的不同,容忍義務也會有所區別。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容忍義務是以群體這個整體的綜合可容忍程度為參照的。群體與個體之間的不可量物侵入容忍義務判定,在排放主體為群體時則以單一個體的可接受、生活所需為考量;排放主體為個體時,容忍義務則以群體的生活所需綜合考量。個體與個體之間以個體的生活所需進行考量即可。
(三)主體受不可量物侵入影響對象
不可量物侵入可能對財產造成影響,也可能對人身體健康。不可量物侵入影響對象的不同,對容忍義務的判定也會產生不同影響。影響對象為財產、人身健康時,以對財產不產生非重大損害為限和對一般人人身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為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可量物的侵入也有可能對人的精神或尊嚴造成嚴重影響。因違反了一定的風俗習慣或者倫理道德而給當事人的精神利益造成的損害, 屬于不可量物侵害的一種特殊類型 。例如:相鄰一方衛生間排氣窗或門正對著相鄰另一方的門窗。衛生間排出的臭氣在一般情況下對另一方的財產、人身健康均不會構成實質性損害,但是對另一方的尊嚴、精神會產生不良影響。在此以(2014)開民初字91號王良法訴王新才、王永軍一案為例進行分析。基本案情是原告王良法與二被告家相鄰,2013年11月二被告挨著原告的房屋窗戶蓋廁所兩個。為此原告訴至法院要求拆除廁所,排除對其生活的影響。該案當中個人廁所所產生的臭氣受使用人數,使用時間的有限性等因素影響不足以對原告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緊挨窗戶而蓋的廁所對原告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困擾。于是法院判決認為:被告緊挨原告房屋窗戶蓋廁所并使用的行為,給原告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侵害了其合法權益。故對原告要求被告拆除廁所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判決書中的“不便”更多的指向的是被告行為給原告精神、尊嚴造成的不良影響。據此可以肯定不可量物的侵入確實也會對相鄰一方的精神、尊嚴造成影響。不可量物侵入對尊嚴、精神的影響相對于對財產、人身健康的影響更加抽象、難以判定。在不可量物侵入影響對象為尊嚴和精神的時候如何進行容忍義務判定,不妨依據一般人的可接受程度、公序良俗 ,結合權利設定的先后因素予以判定,禁止權利濫用。
三、權利設定的先后因素
根據民法中的“自甘冒險”和“危險引受”規則。相鄰雙方權利設定的先后順序對容忍義務的判定也有影響。“自甘冒險”內涵為: 明知權利存在瑕疵, 衡量再三, 仍覺尚能接受, 以一定對價獲得此項權利的同時, 便負有對危險在可預期的程度上容忍的義務。但此義務僅存于可預期的范圍, 超過此范圍, 則可提起不可量物侵害的訴訟 。據此如果,相鄰利益受損一方設定權利在先,相鄰加害一方設定權利在后時,相鄰利益受損一方所負容忍義務較輕;反之,如果,相鄰利益受損一方設定權利在后,相鄰加害一方設定權利在先,則相鄰利益受損一方所負容忍義務更重。之所以,應當根據權利設定的順序作出不同的容忍義務程度安排,主要是基于這樣幾點考慮:一是權利先設定方對后期的相鄰一方不可量物的排放情況難以預測,法律不能強人所難,因此,不能給權利先設定一方設定高于其正常能力的預期要求,苛以更高的容忍義務。二是權利后設定一方對自身的不可量物排放是可預料的,也更有能力采取預防或減輕措施來減少乃至消除不可量物排放對權利先設定一方造成的影響。在可以預知并采取有效減少、消除損害的情況下,未采取相應措施,從主觀目的來講更趨向于“明知故犯”,權利后設定方行為的可接受程度更低。因此,權利先設定一方對此承擔更輕的容忍義務。三是權利后設定一方對權利先設定一方的不可量物排放行為是權利設定之前可見的,在明知風險存在的情況下,權利后設定一方仍設定權利,這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默示許可的行為,堅持甘冒風險勢必然要承擔更多的容忍義務。
四、社會公共利益因素
以“鐵路穿過鄉村”案為例。鐵路穿過鄉村,列車與路軌摩擦產生火花損壞農作物。此處的火花作為一種沒有具體形態且不能用傳統方式加以計量的物質,但能給他人利益帶來損失,理應屬于不可量物的范疇。在該案中農作物的損毀是實質性的非輕微損害, “一方導致另一方的損害超過了相鄰關系通常的忍受限度” 。根據一般的容忍義務理論,這種損害顯然是不在農民的容忍義務范圍之內的。鐵路部門應當賠償農作物損失,并停止侵害。但是鐵路停運或線路改建成本高,保持鐵路的暢通運行還可以給沿途經濟帶來促進作用。維持鐵路運行現狀帶來的社會財富要比被損毀的農作物所能產生的社會財富更多。且價值明顯懸殊。從維護更多的社會公共利益出發,農民應當容忍火花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對火花所造成的實質性損害負容忍義務。針對現代物權保護個人財產權利的精神,為了維護個人財產權利針對火花所造成的損失,則可通過補償或賠償方式予以彌補。因此與停運或改建線路相比,容忍并給與賠償或補償這種方式明顯更為理性。在社會公共利益面前個人應當讓渡部分權利,承擔比一般情況下程度更高的容忍義務。這主要是基于經濟發展,亦即基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和資源最佳利用之需所致。當然,這種更高程度容忍義務造成的損失也會通過其他措施予以彌補。為此,在容忍義務判定時也應將社會公共利益納入考慮當中。為了更多社會公共利益實現而限制個人權利增加適當負累也絕不是忽視個人權利,而是“避免重新將‘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 。因此,在判定不可量物侵入案件中,社會公共利益因素會對相鄰受損一方苛以更高的容忍義務。有必要將社會公共利益因素納入容忍義務的考量當中。
五、結語
在對不可量物侵入的容忍義務進行評價時,主體因素、權利設定先后順序因素、社會公共利益因素這三者之間并非不相關聯,判定時應綜合考慮這三種因素,在遵守相鄰關系處理原則的前提下,力爭對容忍義務作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判定。《物權法》在今后的立法當中不妨將容忍義務判定標準模式化,力求判定更具法律基礎。減少判定過程中因“自由心證”而導致同類事實,判決出入過大。
注釋:
董安生、施允丹.論不可量物侵害分類及容忍義務.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98-101.
劉秀清、王作君.我國不可量物侵害制度之完善——以利益衡量與容忍義務為視角.法制與社會.2011(26).47-58.
程保棟.對物權法基本原則體系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08(29).18-23.
周美華.大陸法相鄰不可量物妨害制度的要素擴張——兼評我國相鄰不可量物妨害制度.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8-83.
孫景利.論相鄰不可量物侵害及受害人的容忍義務.法制與社會.2009(21).113.
鄭曉劍、邱鷺風.比較法視閾下不可量物侵害制度.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8-74.
秦偉.英美侵擾制度中容忍義務判斷標準考.政法論叢.2015(4).114-121.
章建春、劉曉琴、許崗.不可量物侵害若干問題探討.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8).71-73.
陳華彬.對我國物權立法的若干新思考:兼評 2004年10月 15日《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草案 )》(委員長會議審議稿 ).金陵法律評論.2005(春季卷).10-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