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華
摘要:只有 團隊每節課都要及時反饋,教師要及時調整,才能保證前置作業的有效和高效。同時 團隊可以幫助落實督促檢查其他學生,并起到引領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與教師溝通的過程上, 團隊認知和思考的能力會越來越成熟,到成熟階段, 團隊就會有能力自己設計前置作業,教師得到解放,就可以在更高的層面去匡正和引導學生。
關鍵詞:生本 教育;前置性;作業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其理念中的“先學后教”將“先學”提到重要位置,沒有課前充分的準備,就沒有精彩的課堂。因此前置作業顯得尤為重要,它必須對學生的“先學”有導向作用,教師則必須從設計教學轉到設計學生學習上來。那么教師的這種“幫學”,很大程度就體現在“前置作業”的設計和規劃方面。
一、前置作業的定義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
二、前置作業的原則
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三、前置作業的特點
1、簡單:要求作業的起點要低,任務也要具體、明確,學生能一目了然。給學生時間要充足,收繳、評價、反饋也要及時。
2、根本: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一定要精心備課,熟悉教材的難重點,抓住最具體、最根本的層層延伸。
3、開放: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所收獲和提升,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四、前置作業的具體要求
1、低入性要求。教師在布置前置作業時要遵循“低入”這一生本理念。把課本和考試先裝在心中,眼光要落在學生身上,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狀況,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著,進而積極思考。
2、一致性要求。前置作業是下一個課時內容的導航,是課堂的總體構思。這樣學生在完成前置作業時就能把握下一節課的主要脈絡,從而在自學、對學直到小組討論、展示這幾個階段的反復和交流碰撞中才能強化學科內容,提高學科能力。
3、實踐性要求。生本教學要求知識學習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這個生活實踐也就是要找到學習之源,找到事物的開端。這一點在各學科前置作業的設計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或者為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論找到它的事實依據,或者降到學生可以理解或已經掌握的概念理論的層次上。總之是要讓學生必須有切身的體會,才能步步深入,層層遞進。
4、思考性要求。前置作業的設計一定是要學生去獨立思考,而不是做些復制、粘貼這樣的簡單工作。部分作業可以體現開放性, 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讓學生“各有說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的答案可能都不是唯一的,即使要學生從事例抽象出理論概念來,也要學生先用自己的話來闡述。
5、層次性要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布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前置性作業,并能適合和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挑戰,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前置作業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按照自己慣有的思路,難免“以考試為本”“以課本為本”,一時難以做到真正“以生為本”,所以在設計上不夠貼近學生,在低入性要求上做得還不夠。這點要是做得不好,后面的作業設計和課堂上的要求可能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教學會難以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
2、教師一般會在參考的后置作業的基礎上設計前置作業,這點要注意前置和后置作業的區別,前置作業是引導學生怎樣“先學”,怎樣預習,怎樣組內知識融會的。它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的,學生對新課的學習暫時還停留在自己的思維水平上,因此難度不能太大,否則學生就無從下手。同時要有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思考和收獲。
3、要重視團隊的培養和落實。前置作業是否科學、合理,是要在學生身上驗證的。 團隊就要起這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只有 團隊每節課都要及時反饋,教師要及時調整,才能保證前置作業的有效和高效。同時 團隊可以幫助落實督促檢查其他學生,并起到引領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與教師溝通的過程上, 團隊認知和思考的能力會越來越成熟,到成熟階段, 團隊就會有能力自己設計前置作業,教師得到解放,就可以在更高的層面去匡正和引導學生。
總之,設計布置好前置性作業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催化劑,是教師“幫學”的有效手段。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完成,課堂上學生才能充分展示、交流、探究、進步,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得到逐步培養。但前置性作業絕對不是簡單問題、相應習題的堆砌。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前置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要舍得花費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精心設計前置作業使學生在能力和素養上能夠有最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