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霞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作文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作文教學既是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又是對學生進行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訓練,更要升華為一種創造力的培養和人格完善的教學。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
作文教學一直都是課程的難點。培養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只有對作文感興趣,學生才不會把作文當成一種負擔,寫出優秀的文章。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作文”觀,激發興趣。作文對很多同學而言都具有神秘感、恐懼感,他們認為作文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一提起筆,便覺得沒什么可寫。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作文不是要堆砌華麗的辭藻,也不是要編造、搜求離奇或重大的故事情節;作文就是寫話,即用筆說話,只要用明白、通暢的語言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呢?
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小學生寫作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才能把生活化的東西運用到文章寫作中,沒有生活積累就沒有寫作素材;沒有語言的積累,就不能將內心所想的表達出來,內心有情、有感而不能抒發。教師要鼓勵小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素材。
其次,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寫作情境,讓學生能融入情境中,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創設情境就是教師設計,或是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這種生活情境,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過程讓學生不僅練習了寫作技巧,而且積累了寫作經驗,在以后的寫作中,就不會感到沒有寫作素材。
二、加強閱讀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作文應該是學生運用書面語言描繪多彩的世界,表達真情實感的心靈勞動,然而,在平時作文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學生在作文時覺得沒有材料可寫,或在表情達意不夠流暢、準確、生動,其原因,歸根到底是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
1、課內閱讀是基礎。教科書都是經過專家篩選過的,教科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可謂是優美的文章,文中那些優美的詞句、優美的語段都值得每一位學生積累沉淀。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語言積累大部分來自于課本,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還要著重訓練和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2、課外閱讀是輔助。雖說學生的語言大多來自課內積累,但是僅靠教科書上的這些語言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寫作要求,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書讀得多,語言就積累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有效的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中,從低段開始就十分重視加強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通過有效閱讀,獲得語言積累、情感沉淀,從而自然地應用到寫作中。
三、提高觀察能力是提高作文教學的基礎
首先,作文是體現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種形式,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的一種途徑。學生作文中往往相當明顯而集中地反映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思想認識等各方面的水平及閱讀、寫作能力和文字才能。
其次,敏銳的觀察力是創作主體的功力,也是寫作的重要前提條件。觀察力強的作家,善于識記、保存、再現生活留給他的獨特印象,他創作形象的能力自然就強。學生的習作過程雖然沒有作家那么復雜,但要遵循一般的寫作規律:首先,必須擁有與作文有關的感性表象和材料,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等。其次,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概括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選擇所應寫出的內容,明確所要敘述的事物之間的正確的邏輯關系,確定先后次序、段落層次。最后,選擇適當的詞句表達這些內容。
再次,學生的寫作過程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離開對生活素材的自覺捕捉和用心積累,作文內容就很難豐富、充實,也就很難克服空洞膚淺的毛病。要真實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認真觀察生活;要細致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細致觀察生活。可以這樣說,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的寫作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過程。
最后,觀察能力是學生智能結構中的最基本和基礎的能力,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的改革趨勢。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樹立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大教學任務觀,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和任務,充分挖掘學科內的教育資源,將知識、思想、技能、能力和智力養成和發展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