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雙艷
摘要: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一再要求幼兒傾聽,卻不太注意引導幼兒關注參與者發出的有效語言信息。在圍繞話題談話時,也是教師總結得多,幼兒得不到充分的表達。談話活動是在教師間接引導下,幼兒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展開自由交流的活動。如何更好地開展談話活動,其基本條件是幼兒之間、師幼之間的相互注意和引起注意。有的教師更不太關注幼兒運用語言交談的規則,導致幼兒交往水平總是得不到提高。有鑒于此,教師在組織談話活動時,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的交談能力,幫助幼兒學會交談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活動;交談能力
一、選擇有趣的話題,引起幼兒交談的興趣
教師在選擇談話內容時可以基于以下三個途徑:第一,預設的話題。在目前的幼兒園教材中,有許多很好的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一個談話活動。在談話活動中,幼兒必須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展開多方、自由的交談。那么,這是一個怎樣的話題呢?從實踐來看,這個話題必須是幼兒熟悉的、新穎的,大家都關注的、感興趣的內容,才能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
二、靈活運用提問技巧,引起幼兒與教師、同伴之間的愉快交談
提問是一個基本的教學手段,也是一門藝術。教師靈活有效地運用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的思維與活動緊密聯系,引起一場大家都樂意參與的談話活動,實現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與分享。
1、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教師的提問通常面對所有幼兒,但每個幼兒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個性不同。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使每個幼兒都樂于主動和教師交流。
2、注重提問的語言藝術,激發幼兒交談的興趣。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特別要注意提問的語言藝術,運用抑揚頓挫、恰如其分的語氣并結合表情等體態語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交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話活動突出強調幼兒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幼兒有時會在集體面前發表個人見解,教師在幫助幼兒學習傾聽他人談話時,需要及時捕捉有效的信息并給予回應,使幼兒和教師的對話更加緊湊、幼兒之間的談話更有聯系。
3、立足幼兒的年齡特點,避免主觀設問。每一次教學活動,教師都要設計提問,仔細琢磨每一句話的表述方式。現實中常有一些因為沒有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現啟而不發、“開無軌電車”的現象,使教師和幼兒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如在“春天來了”談話活動中,有個教師出示了幾張卡片,問幼兒:“小朋友,請你們找找,哪些卡片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幼兒的回應是:“咦,怎么會有落葉,還有圍巾,真奇怪!”幼兒對教師的提問并不理會,出現了答非所問的情況。預設這個提問的初衷是為了讓幼兒分辨春天的季節特征,然而由于教師忽視了幼兒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思維特點,導致提問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此可見,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應善于站在幼兒附角度來衡量問題是否恰當,避免主觀設問的傾向。
在談話活動中,有時需要幼兒都參與一個問題的猜想,從中引發幼兒之間觀念的碰撞。當幼兒之間的見解發生矛盾時,教師應提出疑問,讓大家都參與,順勢引起持有不同觀念的幼兒之間的爭論。在爭辯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會更加注意對方的觀點,然后及時、有效地說明個人的見解。如大班幼兒在討論“大的空心鐵球和小的玻璃珠誰會下沉”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有的幼兒認為空心鐵球會下沉,因為它是鐵做的;有的認為空心鐵球會下沉,因為它重;還有的認為玻璃球會下沉,是以前玩過的等。各種各樣的觀點導致了幼兒之間激烈的爭辯,這時教師適時介入:“想一想,物體為什么會下沉呢?哪個小朋友說得對呢?”促使每個幼兒都踴躍地加入到集體討論的隊伍中去,談話活動自然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創造機會學習談話規則,提高交談的水平
1、學習用修補的方法延續交談。談話過程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原因中斷,對此教師應該意識到,并且通過示范、提問或引導的方式,喚起幼兒交談的記憶,使幼兒學習延續談話的修補方法,增強這方面的敏感性。
2、采用輪流的方式交談。在談話過程中,往往會有2~3個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參與,這就需要幼兒按照一個潛在的順序逐個說話。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輪流交談的習慣,可以幫助幼兒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也能使幼兒明確讓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知道的方法。
3、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交談。個人在說話中所處角色不同,相應的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交流。通過體驗不同角色,幼兒會掌握與各種人交流的方式、態度。
總之,通過談話活動培養幼兒的交談能力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教師有意識的支持、合作、引導下,才能增強幼兒的交談能力,促使幼兒更加自如地與他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