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華
幼兒德育的目標是萌發幼兒初步的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初步形成自信、誠實、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而如今,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感恩的心態,他們表現出自私、脆弱、敏感、任性、霸道、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當前的幼兒教育,家長又側重于培養孩子的知識、能力、特長和興趣愛好,而忽視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養,尤其是愛心和感恩心的培養,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因此,加強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兒園更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感恩教育,讓他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感恩的內涵
感恩是一種處事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能。3~6歲的幼兒教育是孩子終身奠基的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因此,我們對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感恩媽媽,感恩爸爸,感恩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對生活充滿愛與希望,感受關心他人的快樂,讓我們的孩子在活動中體驗感恩的滿足與幸福。
二、創設教育情境,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華夏兒女的心。我園組織幼兒觀看新聞,孩子流露出了難過和悲傷,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孩子此時此刻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們七嘴八舌,稚嫩的話語涌動著濃濃的愛意,讓人怦然心動。記得在幼兒園組織為災區獻愛心捐款的那天,孩子們熱情高漲,紛紛把一份份愛心放進捐款箱中。在當年的慶六一文藝匯演中,有教師的詩朗誦等許多節目都是有關感恩教育的題材。這一切合社會生活系列的活動開展,目的是讓幼兒去體驗、感受,滲透感恩教育,也確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活中融入“感恩”教育活動
感恩教育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要引導幼兒從小學會對父母對家庭感恩;對其他親人感恩;對教師、同伴和朋友感恩;對社會、大自然感恩等。
1、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滲透。每逢婦女節、母親節、勞動節等節日相應開展一些活動,讓幼兒做一件讓家人開心的事情,比如,給父母捶捶背、送一杯熱茶或幫媽媽洗洗腳等等。在班級里人人爭做老師的小幫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幼兒在勞動中感受了勞動的快樂,同時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幼兒園還編寫了朗朗上口的幼兒行為規范兒歌,讓文明禮貌伴幼兒共成長。
2、注意交往時的表現。由于每個人的心理和性格特點的不同,經常有發生問題的時候。感恩教育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進行的,所以作為教師和家長還需要在平時的活動和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去引導孩子“言于行”。在幼兒園的交往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合作、寬容、謙讓。只有在交往中孩子們會體會到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同時得到別人的幫助是溫暖的。
3、在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各類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在集體活動中老師選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講解或讓孩子們進行問題討論,讓孩子們明白感恩的道理。在區域活動角如娃娃家、醫院、角色表演區讓孩子自我體驗感恩教育的情節、內容。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游戲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都離不開游戲。教師在孩子們的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長的配合也是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的關鍵
“身教勝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所以家園共育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在家中可以很輕松的創設感恩的氛圍,久而久之 孩子們會在這樣的氛圍下,不自覺的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幫助他人。”德育工作是一項細雨潤無聲的系統工程,學會感恩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不懈努力,點亮孩子感恩的心燈,讓幼兒從小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樹立感恩的信念,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健康、積極、樂觀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