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語文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但在現實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走進朗讀誤區。
一、別讓朗讀教學成了吼讀
朗讀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閱讀方式,是把視覺的文字語言轉換為聽覺的有聲語言。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有不少教師往往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什么課文都強調“聲音洪亮”。于是乎,學生朗讀的時候,都要盡其所能去放大嗓門,聲嘶力竭,大聲疾呼,聲音震耳欲聾。如此訓練,聽得多了,不由引人生疑:這樣真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嗎?我認為,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聲音洪亮,原本也并沒有什么不妥,問題在于朗讀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把朗讀變成了高聲大喊的“吼讀”。朗讀聲一高到底,無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的變化,更無“有感情”可言。
《語文課程標準》在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率先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在評價建議中還強調:“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這些要求,無疑為我們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指明了方向。朗讀不在聲高,重在讀出感情。如果我們刻意追求朗讀時的高音量,就會有可能步入只講“音響效果”,不求表情達意的朗讀誤區。因此我們不能讓朗讀教學成了吼讀。
二、別讓朗讀教學成了尷尬
聽了不少語文課,發現哪一堂都少不了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范讀、引讀、以問促讀……花樣繁多的朗讀方法讓語文課書聲瑯瑯,甚是熱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盡管學生以各種形式,就某一段文字反復進行朗讀,結果除了讀得熟練些,幾乎看不到變化,學生原來怎么讀,現在還是怎么讀。尤其是那些“讀書腔”,你再怎么教怎么練,都少有見效。近日一位老師執教《陶罐與鐵罐》,陶罐和鐵罐之間的對話是朗讀教學的重點,非教不可。老師教得很細致,鐵罐怎么傲慢、怎么輕蔑、惱怒、火冒三丈?陶罐怎么謙虛?反反復復地讓學生想象、體會、表演、模仿,就是沒有教角色所說的話語怎么朗讀。結果折騰了足足20分鐘,依然讀不好。這樣一來,令讀者尷尬,聽者無趣,教者更尷尬。究其原因,是老師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讀。我們語文教師普遍缺乏朗讀學的專業知識,更缺少朗讀的專業訓練。以已昏昏,豈能使人昭昭?
朗讀教學不僅需要朗讀學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自身朗讀能力的硬功夫。有了過硬的朗讀功夫和專業的知識,怎么教就不是件難事了。學生朗讀中出現的種種尷尬恰好就是教學的最佳時機,即使捕捉必能化尷尬為驚奇,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就進入了教學的藝術境界。
三、別讓朗讀教學成了無效讀
縱觀現階段語文課堂,欣喜地發現,許多語文教師能認識到“讀”的重要性,“書聲瑯瑯”也成了閱讀教學的一道風景線。但仔細靜想,閱讀教學中的“讀”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難發現,有些公開課走馬觀花,裝腔作勢讀,作秀表演讀大大降低了“讀”的實效。
1、缺失朗讀目標,使朗讀成了無效讀:語文新課程強調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張揚學生的個性,所以在課堂朗讀這一環節上,教師大多改變了過去學生集體朗讀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卻變成了“想怎樣讀就怎樣讀”。下面這種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師:同學們,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雙手持書不約而同地齊讀起課文。)師:(一邊使勁地拍手,一邊大聲地喊著。)停下來,停下來,不要齊讀,自己讀自己的,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學生開始雜亂地讀課文,最后戛然而止。)從這個例子中不難發現,這種天馬行空、漫無目的的朗讀,是不能使學生體味到文本內所蘊含的真實意蘊的。
2、層次不清,沒有深度,使朗讀成了無效讀:現今閱讀課中的朗讀最大的弊病是層次不清,讀而少得。有的教師在學生剛開始整體感知文本時,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時學生往往連文章寫的是什么都沒搞清楚,感情從何而來?有的教師看似很重視朗讀,設置了許多朗讀的環節,但只有讀的安排,沒有讀的要求。一節課下來,雖朗讀得花樣翻新,但未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何長進。在個別讀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讀是指導朗讀的常用方法,也是許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雖然這樣的“讀”做了由點及面的擴展工作,但這種點和面的移動卻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沒有深入文本意蘊,更不能達到實質效果。
總之,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切實把握好朗讀的目的、時間,適當的給予激勵,讓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才能避免走進朗讀誤區,學生也才會產生真正感情,真正讀出情,悟出理,在閱讀教學中真正體現出朗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