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瑞
明清時代是刺繡發展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刺繡工藝逐漸到達頂峰的階段,大眾化的情趣性審美性與傳統觀念的繼承與發展體現了中國幾千年帝制正統文化意識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轉變與進步。刺繡紋樣在民間藝術領域中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無所不有。本文通過對明清刺繡紋樣的題材進行歸類分析和區分對比,進一步說明了明代很多繡品種類、名稱及一些民用繡品與清代都是相通的,也可以說明明清時代民間刺繡紋樣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
引言
明代刺繡品題材廣泛,所使用的多為植物色,色彩整體感覺鮮而不艷,濃郁而沉穩。這一時期的題材大多是線條粗、圖案大,但多數繡品構圖規范,做工也不粗糙。與其他時代相比顯得大氣、豪放,最多的構圖是纏枝蓮紋,據說和提倡廉政、廉明有關。這時期的很多工藝都是空前絕后的,以紗為基本經緯組織的灑線加繡、緙絲加繡等工藝,灑線加繡17世紀以后再也沒有用過。緙絲加繡清乾隆以后也基本絕跡。相對而言,明代的繡品主流還是社會上層,普通百姓使用刺繡品的人較少。
同樣,清代刺繡品題材多樣,所使用的色彩,業內常用的有三種稱呼:五彩繡、三藍繡和墨繡,色彩協調,追求豐富飽滿,含蓄文雅。這時期的題材構圖風格追求粗線條,突出主題,講究渾厚、緊湊,盡量接近生活,平金工藝則細線條、密分布。這一時期的很多主題紋樣主要象征美好、富貴和幸福,清代的繡品工藝精細,色彩清秀淡雅,具有鮮明的特色。
繡龍紋
明代龍紋的變化很大,早期的龍紋具體形狀是鱷魚的嘴和四肢,蛇的身體。到明代中晚期,龍的形狀逐漸成熟,各個部位越來越清晰,特別是頭部,眼眉和須發等逐步由原來的一塊分成幾綹。明代晚期的龍紋面部兇猛,身體翻轉流暢。須發順腦后一直伸向頭的上方。眉毛下寬上尖,伸向眼睛上方。明代晚期的肚皮多數由紅綠藍白的橫格繡成。龍的眼眉、面部胡須、背鰭和龍尾的翅,都平直堅挺,而且延伸較長。這是有史以來最生動威猛的龍紋。明代早期的龍紋頭向側面的行龍較多,沒有正龍紋樣,晚期才開始有正龍紋樣。根據史料和傳世實物,為了便于從時段上區分,現在把明清時期刺繡的龍紋分成三個階段:須發上卷不分叉時期;須發上卷分叉期、眉毛向上期;須發不上卷、眉毛向下期。當然,除了須發以外龍紋的每個部位在不同時期都有變化。到了雍正、乾隆時期,須發基本不卷向頭頂上方,頭頂上只有兩根,而眉毛的齒尖向上改為向下,而且齒尖明顯縮短,龍的眼睛明顯外鼓,眼珠很小。肚皮由原來的彩色改為和龍紋的鱗片相同的單色,龍的身體略顯肥胖,但整體線條仍然流暢、規范,因為同時期的正龍和行龍紋的眼睛、肚皮等局部變化相同。
云紋
從明代中晚期開始,云紋和龍紋開始大量的使用在織繡品上,而且云龍配合使用的方式逐步升級。明代早期云朵的大小差距較大,圖案和排列不規范,云紋的比例相對少。以后年代越晚,云紋的構圖就越加規范整齊,到清代晚期,很多繡品云紋的密集程度達到了極限。我們注意到,在云紋配合使用的過程中,無論云朵大小,紋樣怎樣變化,云紋始終是填補空白的配角。根據其他圖案所留空白的需要,用各種形狀的云紋做襯托。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幾百年的發展變化,云紋形狀的變化非常多樣化。但是基本上是螺旋狀的云頭,每個云頭之問相連接的云身,以尖狀結束的云尾組成。通過對各個年代的云紋認真排列對比,我們把明清時期的云紋分成有尾期和無尾期。有尾期分多尾、單尾兩個階段。無尾期分彩云頭和單色云頭兩個階段。因為大多數云紋是多種紋樣混合使用的,這里盡量根據年代的順序排列。
清代刺繡的云紋總體變化是,康熙到雍正時期是從多云尾的四合云向雍正時期的壬字形云轉化,從壬字形到乾隆時期的單尾再演變到無尾流暢且延伸很長的云,道光咸豐時期云紋變得比較肥短,同治以后云頭逐漸減小,云紋的分布越來越勻稱、密集。不難看出,明清時期的龍紋、云紋的發展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同樣是由明代早期的不成熟到明末、康熙時期的頂峰階段,逐漸衰落到民國時期,肥胖、呆板甚至于龍紋的每個部位都含糊不清。云紋也由不規則的塊狀,到靈活的多尾、單尾逐漸發展到程式化,密集排列的過程。
花卉、人物
纏枝蓮的紋樣在明代應用很普遍,一些著名的明代建筑,如故宮、天壇等都隨處可見。清代也用纏枝蓮紋樣,但應用范圍逐步減少,花型也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而且明代纏枝蓮的枝葉基本纏繞蓮花一周,到清代纏繞的幅度越來越少,一直到清光緒時期基本不纏繞,只是蓮花有點歪頭而已。
結語
明清刺繡紋樣代表了我國古代刺繡工藝的最高水準,這時代的民問美術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寓意吉祥的紋樣大量地涌現,題材之廣、涉獵之寬都是前所未有。本文通過認真的對比和分析,了解到明清時期的刺繡紋樣有一定的相同性與不同性,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與精神需求的不斷提高,紋樣也隨之有了更多載體。明清時代是廣大民眾對吉祥的祈求,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民眾渴望平安,幸福的心理。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