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
近幾十年來,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其中民眾的家用汽車保有量從鮮有到逐步普及,也帶來了既有居住小區中的景觀設計與現狀不相匹配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綠地美觀性的需求提升、自建構筑物的清理、道路的寬度不足等,但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停車位的嚴重不足。既有居住區其周邊相對成熟,同時其周邊道路寬度有限,很難由外側街道提供停車位。因此各級城市中,都有相當數量的既有居住區停車區域亟待改造。
在新建居住類住宅數量增速漸緩的今天,既有住宅的數量已然十分龐大,而城市中大部分既有民用建筑物為二十世紀末期的產物。這部分的居住類建筑物外部空間劃分依然沿用設計初期的小區景觀設計,隨著近幾十年經濟的飛速發展,愈發地無法滿足小區內居民對小區內景觀實用性和美觀性的需求,因而愈發地急需改善以滿足小區內各個業主的主要需求。
既有居住區內常見問題
現有的居住區中,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居住區所占比例近一半或更多。以成都市成華區為例,其轄區內的居住類小區有一半為千禧年前完工的,部分為當地公交公司、教育單位等職工宿舍區,另一部分為拆遷后的保障性住房區。在規劃設計方面,這兩類小區的景觀設計以滿足職工住宿為訴求或以及時完工為指向,因此小區內綠地面積較充裕,植物類型以兩到三種喬木搭配草坪為主,有多個自行車棚,但居民休閑活動區少,相應設施缺乏,且通常未包含轎車停車位。
停車區域常見問題及其原因
由于初始設計年代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此其小區內景觀設計主要考慮了當時的生活水平、成都地區的經濟環境。居住區內停車區域通常有以下問題:
在停車位的設計方面主要考慮的是居民自行車的停放位置。當時的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家用轎車遠未普及,這也決定了當時的設計并沒有預見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家用轎車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的現象。因此,這類既有小區景觀中,普遍存在著停車位緊張,甚至嚴重不足,車行道在夜問與節假日被大量占用的現象。
在道路方面,小區內以環狀單行道、樹枝狀雙向行駛的道路為主;道路設計考慮了消防通道寬度。早期設計的道路對于現今車流量預計不足,環狀單行道設計導致人、車不分流,對小區內業主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而樹枝狀雙向行駛的道路在設計時,道路末端的回車場設計常為規范規定的最小數值,即9米乘9米的T字型回車場。部分回車場占用單元樓樓梯問的前庭區域。上下班時間,小區內車流量較大,車輛行駛路線較為混亂。
在綠化方面有較大面積的草坪與數量較多的喬木,且多為帶花臺的小區公共綠地設計。停車位置緊張,導致占用綠地停車,綠地景觀效果受損嚴重;與此同時,部分綠地的花臺較高與車輛出現刮擦現象,帶來居民與物管的沖突。
在管理方面,小區內停車通常由業主自由停放或物管指定地點,這也導致了停車區域較為隨意。有的小區在停車位不足的情況下,消防通道也被占用,卻未被及時發現和正確引導。導致消防車道寬度不足以使消防車駛入,火災發生時火勢無法及時得到控制,加大了安全隱患。
停車區域改造方法
1.重新劃分停車區域
居住區內停車位重新設計時,可考慮動用部分原來的閑置區域,如二層建筑物的挑陽臺下空區域、部分綠化帶的草坪區域、自行車棚的重新設計等。住宅二層為挑陽臺時,下部空間通常為地面鋪裝區或散水區,甚至由小區部分業主堆砌雜物或違規修建棚屋。首先應當對該區域進行違章構筑物的清理,再對該區域破損部分進行維修,最后做地面停車區布置并畫地面線。面積較大的綠化帶可根據居住區內車位需求量,部分改為地面停車場。
自行車棚可根據需要減少數量或面積。框架結構的老舊自行車棚可利用原結構,對填充墻墻面位置與大小做適當調整,有需要時可拆掉元填充墻,并對柱的四角做防撞處理。部分老舊的砌體結構自行車棚可直接拆除,重建為多層停車庫或機械立體式停車場。獨立的多層停車庫或機械停車場的建立雖然在表面上增加了改造成本,但這一部分費用可在后期的管理維護費用部分被收回。這類停車場選址應在住宅小區的建筑問距較為寬闊的區域,集中解決居住區內的停車位需求。
2.重新規劃居住區道路
停車位與道路本身不應當是相互沖突的,但在改造設計的過程中,卻常常能發現老居住區中兩者的區域邊界模糊的現象。停車位的邊線與車行道的邊界可用劃白色地面線的方法進行邊緣的標注。停車位采用透水面磚或嵌草磚鋪裝,與混凝土道路部分以不同鋪裝面料進行區分。兩者交界位置用道牙隔開。
改造后的道路應考慮車位不同停放方式對道路的影響。平行停車時,停放過程中所占道路面積最小,為3.5米,但停車位的長度較長,通常為6.5米至7米。垂直停車時,停放過程中所占道路面積最寬,為6米,其停車位的長度區問為5米至6米。斜角停車時,常用角度有30度、45度、60度,其所需的車道寬度和車位長度趨于平行停車和垂直停車之間。因此在利用建筑物下空限制區域時,可在道路兩側停車,選擇占用車道最少的平行停車方式最合理。在建筑物的間距寬闊時,如樓問距大于20米,可選擇在居住區的環線道路中部區域設置垂直停車位或利用角度傾斜停車位。
對居住區內人車不分流的現象,可通過小區內行車速度的限制、道路交匯區域增加減速帶、增加道路表面粗糙程度或增加彎道的方法,使車速降至20km/h以下,從而達到降低安全隱患的效果。
3.重新整理景觀綠地
在綠化方面,可從三個方面著手改造設計。一是將部分靠近原道路的綠地改為嵌草磚。嵌草磚既有綠蔭掩映的地面鋪裝效果,又有實際的停車區域與道路之間的劃分。它可以使草坪的生態效果得到保留,同時柔美的嫩草與堅硬的預制混凝土磚材對比感強烈,還突出了地被植物的旺盛生命力之美。二是將原人行道與車行道交接位置的矩形截面立道牙和原來較高的花臺,改為弧線形邊緣的立道牙或直接改為平道牙,方便車輛駛入半綠化區域的嵌草磚處。樹池的壓頂部分也建議采用弧線邊沿設計,高度控制在露出路面5厘米以內。這類道牙和壓頂設計可以有效避免車流量大時的刮擦現象。三是針對喬木在草坪中布置較為均勻或散亂的,應當重新布置其喬木位置。喬木可采取分散于道路兩側列植,或集中在道路中部列植的布置方式。
4.據實設計與前瞻設計相結合
問題不僅僅在一開始的設計中,后期的使用方式也會對小區景觀的空間產生影響。原設計中較為寬闊的道路區域,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由于車位的不足而被占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家用轎車也越來越普及,現有規范對小區汽車停車位的設計已經調高到了百分之七十的戶數均需要考慮設計停車位。即便如此,對嚴格按照規范標準設計的個別小區,特別是城市中的小區,其設計的車位數量在近年中仍有不足的現象。因此,可按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與居民消費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做好改造工程的前期調查工作,有效防止同一居住小區的景觀改造工程頻繁進行。
結語
既有居住區內,景觀改造設計所需考慮的問題應從車位布置、道路平面設計、景觀綠地配置等方面出發,最終落實于工程的具體現狀,滿足居民的切實需求。小區內景觀設計在思考過程中,不應局限于現有的設計規范,滿足規范要求只是其中最基礎的一步,還應當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工程所在地的經濟水平、樓盤的地位人群、實際使用的側重點與未來展望后的設計。
(作者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