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崴
談談我的提案經驗
◎李崴
作為連任三屆的全國政協委員,加上在此之前還有十年的省政協常委的經歷,算起來我已經有20多年的參政議政的經歷了。每年的政協大會,我都會提交多個提案,少則三五個,多則十多個,提案內容涵蓋科技、經濟、醫療、司法、教育、養老以及祖國統一、海外僑胞等民生、時政熱點,且年年都有新內容,曾被媒體譽為“提案大戶”。
從當選政協委員那天起,我就在反復思索一個問題:要提出什么樣的提案才不愧“政協委員”這個稱號。“憑良心說話,為群眾謀利益”是我給自己的定位。為此,我給自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政協委員必須謹記三個“心”:一是有心,即責任心,不要躺在政協委員這個位置上得過且過,做了政協委員就要盡自己的努力與職責,切切實實反映自己所代表所聯系的那部分群眾的心聲和意愿;二是用心,就是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敏銳地觀察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將之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三是真心,即要肯花時間,花精力,真正下基層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得到第一手真實材料,懷著對人民群眾的真摯之情,寫出真實反映社情民意的提案。
用心做好每一份提案,使提案具有實實在在的內涵,真正關切到國家的未來、社會進步,不為提案而提案,是我在做提案時首先考慮的問題。每年兩會剛結束,我已經開始為了下一年的提案作準備工作: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找專業人士聊天,到基層相關行業單位進行調查等,這些都是我做每一份提案時一定要走的步驟,在我看來,只有這樣才是對政協委員的身份負責,也是對每一件提案負責。
去年,我國隆重舉行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抗戰老兵成為一道感人至深的風景鐫刻進世人腦海中。在2014年兩會以后,我就開始調研、走訪慰問國共抗戰老兵,深入了解這些已經風燭殘年的抗戰英雄的現實生活和環境。作為民革黨員,我結合自己民革派別的特色和參政議政范疇,在2015年兩會上提出了《關于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為抗戰老兵頒發紀念章的建議》的提案,建議2015年由國家為目前健在的所有抗戰老兵頒發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提醒世人,歷史的親歷者和英雄們還健在,歷史不能夠被歪曲、抹殺和篡改。這是對英雄前輩的尊敬和承認,也是對他們勇敢犧牲的表彰和肯定,更是激勵當代年輕人,在國家有難時,必須像先輩一樣奮勇當先,保家衛國。同時這也是對國內外存在的那些歪曲二戰史實、企圖否定戰爭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異動和安倍之流的戰爭販子以警示。抗戰是當年全球華人共同參與和支持的偉大事業,也是今天兩岸國共已達成共識的話題。國家在紀念活動中為抗戰老兵頒發榮譽勛章,就是重提這一全民族共襄的偉業,以促進民族和諧、兩岸和諧,凝聚民族力量,增進民族共識。最終,我的建議得到了重視和采納。2015年9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了紀念章。

李崴(右三)在學校調研。
我一直有剪報的習慣,每當看到一些能引起思考的、有爭議的新聞報道,我都會剪下來,然后放到一個匣子里。這個匣子名字叫“提案參考資料”,大約有40公分厚。2013年我撰寫《關于在制度上保障“證人出庭”的建議》的提案就是從《參考消息》上的一篇報道得到的啟示。經過調研,我了解到我國的刑事案件證人出庭率一直在5%以下,在證人不出庭的情況下的辦案質量自然難以保障,出現一些冤假錯案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在《刑事訴訟法》修訂前,對證人的權益保障不足,證人不出庭可能還情有可原,但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加強了對證人的人身權保護,規定了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住宅采取專門性保護等措施,明確了對證人出庭的經濟補貼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給予保障等規定之后,證人出庭率還是如此低下,說明新法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或者法律執行不到位,也或者還需在制度貫徹上具體細化。我就此提出了新刑訴法對證人出庭“門檻”有必要進一步降低的建議,以期促進我國在制度上、資源上給予“證人出庭”加大了支持和保障的力度。
今年兩會前,我的“匣子”里又裝滿了“提案參考資料”,大部分都是關于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的。其中有關中國人口發展規劃問題的材料和數據是我的重點材料。關于“計劃生育”政策,我在2011、2012和2015年就分別寫過提案和大會書面發言:《關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亟須調整的呼吁》、《關于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再次呼吁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全面放開生育二胎》,這些提案和其他廣大政協委員有關提案的提出,促進了“單獨二孩”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修訂和落實。在今年兩會上,我準備第四次提出計劃生育政策方面的提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呈現明顯的高齡少子特征,適齡人口生育意愿明顯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現在的生育主體是80后、90后,他們的生育觀念變化了,養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時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了,養兒防老的社會觀念明顯弱化,少生優生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一方面,據調查,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來,全國符合政策條件的夫婦有1100多萬對。截至2015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請的只有169萬對,占比為15.4%。另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都對中國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這是從1971年開始提出和號召推行計劃生育政策40多年來,國家領導人對我國人口發展真實情況少有的詳細描述。201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是否就夠了?今后我國的人口發展政策應作何思考?尤其是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我國人口出生數比2014年減少32萬人的數據公布后(這是在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放開以后第二年、以及1991年我國嬰兒出生人口達到最高值2800萬的24年后的2015年)。
出于對未來人口趨勢將會大幅下降、低生育率對人口結構的嚴重影響以及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反思,我提出最遲要在2017年底以前全面放開生育、推出各種鼓勵和輔助家庭養育的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將九年義務制教育向下延伸到學齡前三年、加大婦幼保健投入,充分保障婦女兒童的基本權益等建議。我認為,因為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改變我國出生人口的長期萎縮趨勢,如果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我國未來人口的極度老化和急劇萎縮難以避免,其后果是經濟長期低迷、國力衰退甚至導致中華文明式微。要逆轉這種趨勢,就要把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作為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礎,在稅收、教育、法律等各個方面切實減輕養育家庭的負擔,讓普通家庭愿意生、生得起、養得起、養得好孩子。為此,“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口政策應該從限制生育轉變為鼓勵生育,確保人口安全,維持中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為中華復興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從2003年到2015年13年中,我在全國政協累計提出了172份提案和書面發言。我希望今年提交的提案也能反映民生期望,體現百姓關切,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實現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價值。
(李崴,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責編金綺寅)